根治過度治療要從不賺錢開始
鉅亨網新聞中心 (來源:財匯資訊,摘自:證券時報) 2009-12-01 09:03
最新一期《瞭望新聞週刊》發表文章認為,過度醫療成醫患經濟對立焦點,醫學被指淡忘使命。文章稱,二十多年來,中國的情形是更糟糕了——醫患之間的經濟利益正逐步變得對立,甚至是敵對,過度醫療即為明證。學者們亦開始反思:技術、設備是不是正在使醫學背離自己的初衷?
作為一名醫生,我是很贊成這一種判斷。過度醫療在讓我們的醫療環境變得越來越糟糕。我認為,當務之急,是盡快想辦法讓當前這種醫療模式剎車。
過度醫療的根源出在哪裡?在我們過度追求市場化的一種醫療體制模式下,所有的公立醫療機構成了自負盈虧的經濟實體,追逐經濟利潤成了主要動力,醫療服務永遠都必須服從於利益追求。造成的後果是,當前絕大多數的公立醫院都是能夠賺錢的醫療機構。所以,儘管每年政府投入的衛生經費很有限,但這絲毫不影響很多公立醫院以超常規的速度,完成了從豪華的高樓建築到先進醫療設備的更新換代。
按照被國際公認的衛生理念,強調政府必須每年都不斷地向公立醫療機構進行財政撥款,進行投入;投入的錢少了,納稅人就絕對不答應,強大的民意會弄得政府掌權者難以招架。為什麼?答案就在於,公立醫院提供的醫療服務基本是不賺錢的,甚至是虧本的。在這種前提下,政府如果不保證足夠的衛生投入,這樣的醫院就難以維持運營下去,民眾們當然不會答應。在這種一種公益性很強,福利色彩很濃重的醫療環境下,公立醫院的醫生們才不會被逼迫成賺錢的機器,扮演那種藥品或者醫療服務銷售商的屈辱角色,過度醫療也就失去了生存的主要土壤與養料。
儘管多年以來,我國大多數公立醫療機構都被定性為非營利性的公益機構,基本醫療衛生服務被定義為一種公共產品。但迄今為止,我們似乎還看不見任何一家不賺錢的公立醫院。
我國要將根深蒂固的過度醫療這一隻怪獸消滅,最根本的辦法就是通過政府進行足夠的衛生投入,將多數公立醫院改革成那一種不賺錢的醫療機構,為國民提供更多不以盈利為中心的醫療服務,重新打造公立醫院的醫療公信力。
- 掌握全球財經資訊點我下載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