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enu-icon
anue logo
熱門時事鉅亨號鉅亨買幣
search icon

時事

鉅亨看世界─購物抉擇

鉅亨網 2009-06-10 18:00


媒體受累於金融海嘯,不僅報社,如今整個傳統新聞業界多半都七零八落,但此起彼落的春芽卻在老報社被吹垮之際,蓬勃茂盛起來。

報社已經舉步艱難。其中最明顯的證據,就是向來被報社評論罵慘的政客,現在都轉過頭來對報社的處境「深表遺憾」:上個月初,美國總統歐巴馬發表了一場演說,談及報業的困局、也表態支持新聞業,而麻州參議員 John Kerry 更在美國國會的聽證會上說報紙是「瀕臨絕種的生物」。

沒錯,根據美國新聞編輯協會的數據顯示,過去兩年全美新聞編輯部的僱員少了 15%。顧問公司 OC&C 分析人員 Paul Zwillenberg 表示,2008 年年初有近 70家英國地方報收攤,知名的《獨立報(Independent)》、《倫敦標準晚報(London Evening Standard)》全賴外國投資維持營運。這種情況不僅限於英語系國家,法國報紙如果沒有日益增加的高額政府補助,也會遭逢同樣命運。

廣播電視新聞的情況也類似,觀眾流失─現在會看3 大傳統廣播電視網 ABC、CBS、NBC 晚間新聞的民眾,從 1990 年代 30% 連降到現在約 16% 。車商與一般企業縮減廣告預算,地區新聞業的獲利就跟著衰減。播送英國版星光大道節目的英國最大商業電視台 ITV,正希望向政府申請免除播送地方新聞的義務。


這些消息都令人不勝唏噓,但新聞業的困局不代表此後可能沒「新聞」了。英國《經濟學人(Economist)》分析指出,隨著產業當中大樹型媒體日漸衰微,新的小嫩芽也乘勢而起─以更小、獲利較低但更有效、更創新的商業模式起家。

Pew 研究中心清晰描繪了新聞消費的模式:1994 年起至今,表示昨天有收聽廣播新聞的美國人從先前 47%下降為 35% ,讀報的從 58% 減少為 34% ,但有線電視和網路的使用者逐漸成長,而 2008 年起,透過網路閱讀國內外新聞的人數首度超過讀報人數。

但這不僅是讀者從一個媒介換到另一個媒介的問題。看網路新聞的人幾乎也都會看電視或看報紙,真正只看網路新聞的美國人才 5% ;問題在於,科技讓關心新聞的人更能取得資訊,卻沒有吸引更多讀者來關注新聞。Pew 研究中心警示,這 10 年 18 歲到 24 歲的年輕人越來越不關心新聞,比例由 25% 漲到 34% ,這才是需要新聞從業者重視的問題。

愛看新聞的人透過各種途徑獲知新聞,網路新聞更方便,例如《華爾街日報》總編輯 Robert Thomson 就說,有些人把網絡新聞當做「只需要付網路費,接著想看什麼新聞都隨人吃到飽」。

但真正的受害者與其說是報社(而銷量的確下滑),還不如說是傳統綜合新聞的經營模式(news package)。看任何一份主流報紙或官方新聞網站,可以看到國際新聞、地方、財經、體育…各類新聞,還包括氣象預報、分類廣告、甚至讀者回函或數獨測驗。這樣傳統的綜合新聞就像是舊式的老百貨商場,在單一個地點提供品質保證的各種方便資訊,而現在這種綜合新聞的命運也如同老式百貨商場─有些客人轉頭去折扣平價超市、也些人則到專業精品店購物。

像 Yahoo! 或 Google News 這樣的入口網站就像平價超市,其中收集了數以萬計的新聞產品,有些內容來自《路透社》、《美聯社》等通訊社,多半只有一個簡單的標題、一句話以及全文超連結網址,而入口網站靠刊登按網友閱讀興趣挑選的廣告來獲取利潤,這樁生意非常輕鬆,Google 甚至不需要花錢雇新聞編輯。

這樣雖然很方便,但這樣的新聞批發市場缺乏人性化。值此時刻,另一種搜尋網站繼而誕生─它具有選擇性提供新聞及評論的功能,力圖搏倒傳統大媒體。

其中最成功的當屬《哈分特郵報(The HuffingtonPost)》,這個政治類部落格網站只有 4 個記者,總共 60 個員工,多數新聞都是再加工重製的,雖然比不上《紐約時報》或《華盛頓郵報》、《洛杉磯時報》動輒千人的員工,但這個「新聞社區」按國際市調機構comScore 統計,《哈分特郵報》單月點閱量超過4200 萬人次,幾乎是《紐約郵報》的兩倍。

搜尋網站這種新型產業打破以往傳統,過去的新聞記者遵循一套新聞系統的標準流程:一篇新聞稿完成後,將先發表在廣播電視或報紙上,接著才登載於私營網站上。但如今散佈新聞到世界各地的成本近乎零,雖然傳統媒體的銷量下滑,但這同時又創造了更多新的讀者需求。

許多報老闆都把網路新聞媒體當做傳統媒體的假想敵,認為都是網路搶走廣告主,然而根據美國報業學會(Newspaper Association of America)數據顯示,從2004 年至 2007 年間網路廣告的收入的確從 15 億美元激增到 32 億美元,但從 2008 年第 2季開始,網路與報紙面臨同樣的困境,網路廣告收入也開始下降。除去金融危機和不景氣因素,一部分的網路廣告收入被搜尋網站瓜分,而新聞資源過剩也使廣告收益降低。

部分新聞網站因此而依然對讀者收費,其中一個例子就是英國《金融時報(Financial Times)》 ,該官方網站每月閱讀文章數超過 3 篇即須註冊,超過 10篇需要付費,目前 100 萬註冊使用者中,有 10.9 萬人是付費會員,

《華爾街日報(Wall Street Journal)》情況也類似,但該報並不對特定類型的讀者群收費,而是對特定類型的新聞內容收費。例如 H1N1 新型流感新聞、新電影評論等報導內容免費,但使用者必須付費才能看到特定新聞。《華爾街日報》透過豐富的題材、文章充實吸引讀者瀏覽,一方面刊登廣告或取收益,一方面引導對特定新聞有興趣的讀者成為付費使用者,無論單月訂閱、特殊新聞訂閱,《華爾街日報》發展了微型付費(micro-payments)服務。

不僅財經新聞,體育新聞頻道也能如法炮製,《ESPN》官網上就建了數道收費門檻,某些特定的「枯燥」新聞只有最熱衷的粉絲才會想付費瞭解,正如《華爾街日報》的邏輯:讀者願意付費閱覽的比例,與文章潛在讀者群的大小成反比,這顯示免費和付費閱讀的謹慎結合或許是平面媒體的出路。

不久以前,新聞業曾經握有充沛的資源,當時地方報紙獨霸,每年享受超過 20% 的盈利,某些美國地方電視台甚至可以獲得 50% 以上;而現在為了生存,新聞媒體自然無法永遠處於高獲利狀態,但主流報紙依然能吸引到希冀獲得政治或經濟影響力的有心人士,其實小型新聞網站也不例外。

另一方面,由於數位相機廣泛普及,民眾也開始慢慢增加對新聞圖片和新聞報導的產製參與,從《CNN》帶頭發起,民眾開始成為業餘記者,整合訊息內容和報導角度,因此加拿大媒體公司 NowPublic 總裁 LeonardBrody 笑言,總有一天素人記者會將真正的新聞記者從枯燥乏味的日常報導中拯救出來,讓新聞工作者專注於新聞分析的任務。

其實現在的競爭壓力不僅只有群眾,還包括政府。英國地方政府開始自製地方新聞簡報,當中還包含廣告,而每年如公共媒體《BBC》 之類的年度預算也高達 1億 4500 萬英鎊,顧問公司 OC&C 分析員 PaulZwillenberg 表示,英國全國性報紙的線上總收入一年也不過才 1 億英鎊而已。

看看現任美國總統也可以發現,他更是位出色的業餘記者,歐巴馬至今仍對大選期間提供電子郵件給歐巴馬競選團隊的人發送郵件;而白宮會在 YouTube 上傳影片,點閱率超過一些新聞網站上的影片。

曾輝煌過的報業和新聞節目如今日益艱困,民眾的口味也逐漸形成,儘管決定新聞頭版的權威已經不再,但現在畢竟很難想像城市裡沒有百貨商場,就算不少人開始自主選擇其他購物方式:精品店、專賣店、大賣場、網路拍賣,但還是有許多人會瀏覽櫥窗,然後推開百貨商場的大門。

(林佳萱)

文章標籤


Emp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