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貸擴張或導致銀行不良率上升
鉅亨網新聞中心 (來源:財匯資訊,摘自:國際金融報)
6月30日,國際清算銀行在其公佈的年度報告中指出,各國央行存在著提息過慢和回收流動性過遲的風險,並由此引發通貨膨脹的風險。「最大的擔憂是,在政策制定者們調轉政策方向前,極度寬鬆的貨幣政策可能會轉化為廣義貨幣和信貸總量的明顯增長,繼而導致通脹和通脹預期上升,也可能引發新一輪資產泡沫,為下一輪金融榮枯週期播下種子。」
「從目前全球的貨幣政策來看,的確存在著通貨膨脹的潛在風險,而且全球對通貨膨脹的預期也在不斷上升。」上海財經大學現代金融研究中心副主任奚君羊認為,「中國的情況與其他西方國家存在比較大的差異,中國應該已經到了考慮實行中性貨幣政策的時刻了。」
銀行不良資產比例或上升
自從金融危機爆發以來,全球的央行都大幅降低了基準利率水平,並紛紛向本國或本地區金融系統注入大量資金。儘管一些政策制訂者意識到了在經濟復甦之後,及時收回緊急支持措施的必要性,但是,美聯儲(FED)、英國央行(BOE)和歐洲央行(ECB)仍在繼續實施資產購買計劃,以支持信貸市場和經濟復甦。
而就目前中國貨幣政策的寬鬆程度來講,並不比美國來得緊。在1至5月份新增貸款規模達到5.84萬億元之後,儘管6月份的確切數字仍未公佈,然而各界普遍認為,6月份新增貸款將超過1萬億元。6月29日,中金公司發佈的宏觀經濟數據顯示,預計6月份新增貸款大幅反彈到至少1.3萬億元。
「從中國目前實施的貨幣政策而言,寬鬆的力度遠遠超過其他國家,對經濟的刺激力度是相當大的。」奚君羊指出,「而極度寬鬆的貨幣政策可能帶來兩大風險,一方面,中國銀行系統信貸規模的急劇膨脹有可能在未來導致銀行不良資產比例上升。另一方面,信貸的過快增長很可能導致明年中期國內物價水平向上推動。」
6月29日,穆迪發佈的報告指出,對於今年下半年中國銀行體系的評級展望為負面,而中國銀行體系的負面展望與中國的經濟狀況高度相關,長時期的低增長可能會對更多行業造成壓力,使更多公司在償還銀行貸款方面遇到困難,從而可能損害銀行的資產質量。穆迪報告中,對整個北亞地區(除日本)銀行體系的行業展望均為負面。
適時考慮中性貨幣政策
6月30日,瑞銀財富管理研究部發佈的最新研究報告顯示,亞洲經濟短期內存在整固風險,但考慮到亞洲的基本因素、流動性及目前的投資者持倉,亞洲會比世界其他地區佔有更強優勢。而瑞銀進一步預期,經濟復甦將由中國帶動,其經濟刺激措施將是主要的增長來源。瑞銀預測,中國在2009年的國內生產總值增長率將達7.8%。
瑞銀財富管理亞太區研究部主管兼亞太區首席策略師浦永灝表示:「在亞洲區內,中國仍然是我們最看好的市場,中國的內需預計會繼續遠比其他市場強勁。與此同時,估值仍具吸引力,而且自年初以來已相對得到改善。」
浦永灝繼而指出:「由於貸款增長持續強勁及淨息差可能見底,中國銀行業的經營環境正在不斷改善。」
「中國的銀行體系儘管有著壞賬率上升的潛在風險,但是不存在像歐美銀行那樣的風險。」奚君羊指出,「但是從中國經濟復甦的情況來看,不應該再放寬貨幣政策了,最多就是維持目前的力度水平。」
他進一步分析道:「儘管關於第二季度的宏觀經濟數據仍未公佈,但是對於第二季度GDP增速接近8%的預期相當強烈。如果二季度GDP增速接近8%,CPI增速出現趨於正值的傾向,那麼表明中國經濟已經擺脫頹勢。自然,中國寬鬆的貨幣政策就應該『見好就收』,切實考慮實行中性的貨幣政策,甚至是考慮採取回收資金的舉措。」
「在預期中國經濟最先復甦的情況下,中國的貨幣政策也應該是先於其他國家趨緊。」奚君羊表示。
- 掌握全球財經資訊點我下載APP
文章標籤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