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巡二十年:中國改革再出發
鉅亨網新聞中心
1992年1月18日至2月21日,鄧小平南巡武昌、深圳、珠海、上海等地,發表了重要講話,擊中了當時中國最迫切的追問——發展才是硬道理,他明確指出,“要堅持改革開放不動搖,不改革開放只能是死路一條”。20年后的今天,經歷了大發展之后的中國改革又面臨著艱巨的挑戰:世界經濟萎靡不振,改革難點、重點屢突不破,長期積累的矛盾到達臨界點,反改革之聲又逐漸塵囂直上。中國改革到了攻堅階段,下一步如何改、朝哪個方向改,甚至還要不要改都處于激烈的爭論當中,中國改革再一次面臨重大的歷史關頭。在此,我們有必要重溫小平同志南巡講話的重要精神,為正步入深水區的中國改革指明方向。為此,本報本期采訪了中國經濟體制改革研究會名譽會長高尚全,清華大學中國經濟研究中心研究員常修澤,是為21世紀北京圓桌第333期。
南巡講話的當代意義
《21世紀》:1992年1月18日至2月23日,鄧小平南巡并發表了重要講話,驅動了中國經濟的長周期發展。您如何看待小平南方談話的歷史意義及地位?如何把握當前所處的改革或轉型階段?
高尚全:90年代初,由于眾所周知的原因,中國正處于改革低潮期,反對改革開放、反對市場經濟的聲浪非常大,蘇東劇變更使有些領導同志對是否繼續推進改革開放、是否繼續推進市場經濟建設心存疑慮,改革開放陷入了激烈的思想交鋒中,并且有被否定倒退的危險,改革開放面臨嚴峻的挑戰,國家命運面臨艱巨抉擇。
在這個重要歷史關頭,小平同志以88歲高齡南下巡視武漢、珠海、深圳、上海,途中發表了著名的南方談話,以其偉大政治家的高瞻遠矚和非凡膽魄,極其堅定地肯定了十一屆三中全會制定的基本路線,有力回擊對改革開放和市場經濟的糾纏和質疑,為十四大的召開作了充分的思想準備。
小平同志的南方談話撥云見日,一掃改革被不斷羈絆的陰霾,極大地振奮了廣大干部群眾的建設熱情,奠定了國家進一步發展繁榮的基礎。我認為,小平同志南方談話的歷史意義和地位不亞于他在1978年開啟改革開放進程這一歷史事件,是中華民族復興歷史上的一個關鍵事件,必將作為歷史的豐碑永載青史。
常修澤:按照我的“中國第三波轉型論”,從現代史來看,中國目前處于第二波歷史大轉型和第三波歷史大轉型的交叉期。
第一波轉型,社會制度轉型。從1919年到1949年,轉變到新民主主義社會制度,是符合中國國情的;但1956年卻轉向斯大林——蘇俄式的傳統制度,這里有深刻歷史教訓。
第二波轉型,經濟體制轉型。從1978年至今,已33年,小平同志的南方講話至今也已20年。我們需要深思的是:從歷史長河來看,這一波轉型完成了嗎?當初制定的經濟體制改革目標實現了嗎?從資源配置方式來看,在競爭領域市場機制的作用已得到較大發揮,但市場化改革整體并未完成。當初提出的一些重要戰略任務還未取得滿意的結果。有些當初定的“攻堅”戰還未攻下來。如壟斷性行業改革、政府職能轉型等,到今天恐怕都很難說已經到位,有的恐怕還沒有“破題”。此外,收入分配改革、要素和資源性產品價格改革等也沒有到位。
第三波轉型,實質是“整體或全方位發展模式和體制模式轉型”。我之所以用“整體”這兩個字,就是試圖來表達未來中國不僅是經濟體制轉型(當然經濟是主要的,是基礎層面的),但不限于經濟。它應該包括經濟、政治、社會、文化及生態環境制度五個方面,我稱之為“五環式”改革與發展轉型,即:經濟轉型、政治變革、社會共生、文明交融、天人合一。這是一個整體的發展體系和體制創新,不是單一的。
我們處在一個什么歷史方位?概括地說,第二波大轉型尚未完成,第三波大轉型又嚴酷地擺在面前,中國目前處于這樣一個歷史交叉點上。與此相適應,中國當前面臨的改革任務既迫切,也相當艱巨和復雜。
《21世紀》:20年前,鄧小平以最直接的方式擊中了當時中國最迫切的追問——發展才是硬道理。20年后的今天,發展是否仍是中國面臨的主要問題?如何看待未來改革的任務和方向?
常修澤:可以說,仍是中國面臨的主要問題,但要有新思維。作為一個擁有13億人口的發展中大國,面對人民日益增長的物質文化需要同落后社會生產之間的矛盾,不發展行嗎?在中國要不要發展問題上,我認為,社會是有共識的。
問題在于,我們到底追求什么樣的“發展”?這里的“發展”不能狹義地理解為經濟增長。我在《人本體制論》一書中提出,到底是單一的唯GDP掛帥,還是更加注重人的發展?從當今世界潮流看,“促進”人的發展是人類的歷史使命。人民要求“有尊嚴地生活”、“幸福指數提高”,為此“發展”必須要有新思維,要強調人本導向、“包容性”發展,特別是把社會公平正義納入“發展”的內涵。當前,中國正處在新的發展理念與傳統發展理念博弈的時刻,我們面臨從“物本導向”向“人本導向”戰略提升的歷史性任務。
提高發展的包容性,不僅要提高即期發展的包容性,還要提高可持續發展的包容性。這就涉及人與自然的關系問題。去年9月《新華文摘》轉載了拙作《天地人產權論》,指出,可持續發展是一個包括人的生存發展環境(“天”)、人的生存發展資源(“地”)和人自身的生存發展(“人”)的完整體系。而“天”、“地”、“人”都有各自的產權,只有建立完備的環境產權(“天”)、資源產權(“地”)、人力產權等(“人”)廣義產權制度,才能實現可持續發展。
高尚全:小平同志在90年代初,特別強調改革和發展的重要性,強調社會主義也可以搞市場經濟。共和國前30年的歷史已證明計劃經濟行不通,后三十年則表明市場經濟能夠使經濟發展、人民幸福、社會進步。改革開放的歷史可以說是市場逐漸代替行政計劃作為配置資源的主要手段的過程。30多年來,我國經濟社會發展取得了舉世矚目的成就。這些變化是改革開放和社會主義市場經濟帶來的,是市場在資源配置中發揮基礎作用的結果。
實踐證明,改革一定要堅持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發展方向。有些人在建設市場經濟的過程中,提出了“中國模式”,認為這種行政主導、受控市場的模式在應對金融危機時發揮了巨大作用,應作為“中國模式”固定下來。但這種提法本質上是對市場經濟這個改革方向的扭曲,因為當行政主導的資源配置模式固化時,市場便失去了用武之地。實踐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標準,小平同志說,人民群眾就是看實踐。毫無疑問,改革的目標就是建立并不斷完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
深化改革呼喚制度創新
《21世紀》:20年來市場經濟的發展,是制度紅利推動經濟增長,也是增量式改革,這種改革模式在當前是否已走到盡頭?深化改革需要怎樣的制度創新?
高尚全:小平同志的南方談話是改革開放的動力源泉。20年前,中國處于一個歷史十字路口,極左回潮嚴重阻滯改革前進的步伐,小平同志不顧八十高齡,毅然南巡發表重要講話,讓中國改革獲得了充沛的思想動力和巨大的前進勇氣。小平同志在深圳考察時鼓勵廣大干部群眾:“改革開放膽子要大一些,敢于試驗,不能像小腳女人一樣。看準了的,就大膽地試,大膽地闖。”“深圳的重要經驗就是敢闖。沒有一點闖的精神,沒有一點”冒“的精神,沒有一股氣呀、勁呀,就走不出一條好路,走不出一條新路,就干不出新的事業。”20年來,我們憑這么一口氣、一股勁,取得了經濟建設的巨大成就。
但20年來的成就讓一些同志們懈怠了,滿足于已取得的成績,甚至唯恐自己在改革過程中因機制尚不健全獲得的一些利益在下一步改革中被取消掉,從而淪落為阻礙改革的既得利益階層,并急于將現在這種不平衡、不可持續的發展模式固定下來。
譬如“利率市場化”,目前幾個國有大商業銀行,都是80年代到90年代通過改革打破原來財政金融不分家、又打破各種條塊限制的結果,是改革的受益者。由于改革尚不徹底,金融領域的行政干預仍在:貸款利率放開了,存款利率仍由行政控制,使得國有大商業銀行在這種仍然較扭曲的體制下獲得了很高的存貸差收益,造成了資源配置扭曲,影響實體經濟的發展。據銀監會最近發布的材料,2011年商業銀行凈利潤全年10412億,比上年同期增長36.3%。但當今天需要進一步推進“利率市場化”改革時,曾經的改革受益者、推動者卻屢屢以條件不成熟為借口阻撓“利率市場化”的改革進程。若這樣的金融改革不徹底,導致實體經濟困境,那么最終國有大銀行也將受損。既得利益者不是不知道這種后果,但由于既得利益使他們邁不動步子,從而變得目光短淺。
要突破改革的羈絆,必須從思想、組織、制度上落實南方談話精神。小平同志明確指出,穩定是相對的,不是絕對的。他告誡我們:“不敢解放思想,不敢放開手腳,結果是喪失時機,猶如逆水行舟,不進則退。”當前,深化改革必須加快以政府轉型為主線的行政管理體制改革、加快以適應社會公共需求轉型為主線的社會體制改革、加快以完善生產要素市場為重點的經濟體制改革,在行政、社會、經濟體制等各領域
- 掌握全球財經資訊點我下載APP
文章標籤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