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enu-icon
anue logo
馬來西亞房產鉅亨號鉅亨買幣
search icon


總經

〈分析〉華爾街日報:美國一旦陷入通縮 恐難逃日本命運

鉅亨網編譯呂燕智 綜合外電


通貨緊縮的陰影正逐漸籠罩美國。專家認為,一旦美國陷入通縮,就有可能走上與日本相似的命運,出現長達數年景氣低靡的遲滯現象。

通貨緊縮的首要指標,就是市場需求急速縮減。消費者物價、人民收入與資產價格下滑,利率也降至幾近零的水準。當物價與收入同步下跌,但借貸成本不變時,經濟力將進一步受到侵蝕並再度拉低物價。如此陷入不斷的惡性循環。


美國 1930 年代大蕭條時期,就出現這般窘況。1932 年美國物價在一年內就下跌近 10%,而在 1929 至 1933 年期間暴跌 27%。

日本近年來的通縮狀況又不同了。物價沒有出現短期內急跌的現象,相反的,通縮以溫和的姿態維持了相當久的一段時間。過去 15 年日本物價持續下滑,但每年縮減的幅度均未超過 2%。

是什麼造成上述兩種截然不同的通縮狀況?這對今日的全球經濟來說有何寓意?

《華爾街日報》指出,令人沮喪與不安的是,大部分經濟學家至今仍對通縮的成因摸不著頭緒。

英格蘭銀行貨幣決策小組成員 Adam Posen 表示,我們仍無法理解一個穩定、持續好多年的溫和通縮是怎麼一回事。Posen 從 1997 年就開始研究日本經濟。

如此大哉問,正是美國聯準會及各國央行目前面臨的迫切問題。愛爾蘭已陷入通縮,西班牙也在邊緣徘徊。美國聯準會將 6 月份理想的物價年增率設在 1.3%,低於一般的 1.5-2% 水準。部分官員擔心,一旦經濟復甦更為遲緩,甚至可能出現物價下跌的不利現象。

依數據看來,日本恐怕會陷入通縮漩渦,因該國經濟成長幅度總是低於預期,失業率在 10 年間由 90 年代初期的 2.1% 飆升至 5%。常理判斷,衰退的日本經濟將導致物價不斷下滑,拖欠的銀行債務也會加重社會負擔。

但情況卻非如此,教科書上套用菲力浦曲線 (Phillips curve) 所言「當失業率上升,通膨率就會下降」的狀況並未出現。

聯準會官員近來也察覺了這般現象,發現失業率升高並不足以引發與過去一樣的通縮衝擊。而日本的狀況更強化了這項觀點。

另一項解釋則與個人與企業的心理因素有關。倘若民眾認為將出現大規模通膨,他們自然就會要求更高的薪資,而這點將推升物價。但假使民眾預期物價將跌,他們就會不經意營造出符合的環境。正如同日本民眾與企業認為物價會繼續下滑,所以該國才會長期處於緩慢的通縮狀況。所以即使 2002 與 2007 年日本經濟確實成長,但物價還是照舊滑落。

[NT:PAGE=$]

許多經濟學家也批評,日本政府難辭其咎。因為日本官員未能在危機初期就及時降息,過早撤除經濟刺激方案,並在重整不良金融機構與產業上慢半拍。

但紐約大學經濟學家 Mark Gertler 表示,即使政府干預能稍微挽救日本經濟,但仍無法確實振興經濟。

另一項解釋則認為,由於日本人口趨於老化,民眾傾向多存退休金而減少平日花費,因此降低消費需求並拉低物價。

美國正面臨可能陷入通縮的巨大陰影。Gertler 說,「這是目前必須面對的最重要經濟問題」。

好消息是,聯準會應該不用擔心美國會陷入如同大蕭條的通縮漩渦。但壞消息是,美國一但發生通縮,就有可能走上與日本相似的命運,必須經歷長達數年的低靡經濟成長。而且,由於市場對通縮所知有限,決策者恐怕只會束手無策。

文章標籤

通縮


Emp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