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貨幣政策進入緊縮期 讓“通脹”飛一會兒?
鉅亨網新聞中心
中國央行年內二次加息意味著“穩健貨幣政策”將發生階段性變化。明年上半年趨緊,下半年可能略微放松,這種安排的目的是為了穩定價格總水平。但是,抑制通脹除了依靠貨幣政策外,不同政策組合之間需要相互配合。目前為止,讓“通脹”飛一會兒的預期還缺乏共識。
中國央行25日宣布決定,自2010年12月26日起將金融機構一年期存貸款基準利率分別上調0.25個百分點。上調后的一年期存貸款基準利率分別為2.75%和5.81%。這是中國央行年內為止的第二次加息。
央行在年內六次上調準備金率和一次加息之后,送給市場的圣誕禮物,出乎于預期之外,情非得已同時又迫不得已。普遍認為央行不會采取殺手锏-加息,來應對通脹,因為一系列的行政干預價格上漲措施公布不久,其效果待查。孰不知高企的通脹壓力,讓央行在再加息與否的重大選擇面前,作出了情難自禁的判斷。
中國國家統計局此前公布,11月CPI較上年同期上升5.1%,升幅高于10月份的4.4%,同時也是2008年7月以來的最高升幅。這一數據很可能進一步令外界擔憂。而且,預期明年通脹將繼續上漲已經成了普遍的預期。
根據央行公布的調查顯示,民眾對物價的滿意度已經創了11年來的新低。居民的投資首選已經顯現出儲蓄搬家的跡象。另外,隨著春節的臨近,食品及農產品價格有將面臨持續上漲的風險。因此,管理通脹預期儼然成了攻堅任務。而此次央行再加息離上一次也就一個月的時間
中央政府日前在調控政策方針上作出了重大抉擇,把穩定價格總水平放在首位。從貨幣政策來看,中國央行不但要收復2009年超寬松的貨幣政策,而且要重新布局好明年的貨幣政策。除控制貨幣發放外,信貸發放如何合理安排的任務相當艱巨。按照往年的邏輯,年初一般是銀行集中放貸的時段,這種沖動近幾年都未改變過。
遲來的貨幣政策緊縮信號,對于抑制通脹從來都是雙重的。加息幅度過少,控制不了通脹,幅度過大,又擔心損害了經濟,尤其明年還要實施積極的貨幣政策。擴大公共投資規模助推經濟增長,但要想在此過程中不推升通脹,幾乎是難以完成的任務,除非一切按照計劃價格指導推進。
當前的經濟形勢和規模,遵照上述要求的情形是不太可能的。就像發改委多次重申,四萬億投資沒有進入房地產,為擴大投資穩定經濟增長的征地能和房地產業徹底切割開嗎?顯然,答案是否定的。擴大投資意味著要消耗大量的工業制品,雇用大量的勞動力。
不僅如此,貨幣政策調整不僅要面臨內部結構問題,外部風險仍不能忽視。全球經濟遲遲不能穩步進入復蘇的軌道。歐債危機、美聯儲的量化寬松可能隨時上演,新興市場面對的通脹壓力就難以消退。這種不確定性所引發的風險只能防御,但難以治理。這些因素均將考驗明年的是讓“通脹”飛還是飛一會兒。
國務院總理溫家寶26日在談及物價話題時表示,中央完全有能力控制物價的總水平。而作為政府的主要負責人,“我有責任,也有信心,使物價保持在一個合理的水平。”
央行在四季度的例會中也強調,2011年要認真實施穩健的貨幣政策,把穩定價格總水平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引導貨幣信貸向常態回歸,實現合理適度增長。
面對經濟在復蘇的道路上前進,熱錢流入不止,加息能取到何種作用難料。盡管如此,二次加息還意味著“穩健貨幣政策”,將發生階段性變化,明年上半年趨緊,下半年可能略微放松,這種安排的目的是為了穩定價格總水平。
此次央行在年內的二次加息并非情非得已,如果加息節奏能控制好,將有利引導明年日益看漲的通脹預期。但是,抑制通脹除了依靠貨幣政策外,不同政策組合之間需要相互配合。當前的土地財政模式不改,房價就難以控制,物價就能輕易被抑制嗎?
顯然,反通脹的持久戰,關鍵是體制和模式的調整,這并非只是時間問題。關鍵還需要依靠認識。甚至,針對通脹戰,思維模式也能影響判斷。目前為止,明年的貨幣政策走勢仍不夠明朗,多半預計明年上半年仍維持緊縮預期。不過,如此判斷并沒有能向市場發出明確的信號,因為,對于明年中國經濟增長支撐的判斷仍存在分歧,而貨幣政策與經濟增長目標之間的平衡難度仍相當大。
(陳洪亮 撰稿)
免責聲明:本文所載資料僅供參考,并不構成投資建議,世華財訊對該資料或使用該資料所導致的結果概不承擔任何責任。若資料與原文有異,概以原文為準。
世華財訊資訊中心:editor@shihua.com.cn 電話:010-58022299轉235
- 掌握全球財經資訊點我下載APP
延伸閱讀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