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未來貨幣調控或更傾向調結構
鉅亨網新聞中心 2010-05-25 11:38
分析人士稱,在銀行體系流動性由異常寬松轉向適度寬松的過程中,未來央行貨幣調控也將從調結構的角度出發,更加傾向于講求適度和平衡。
據中國證券報5月25日報道稱,5月中旬以來,此前緊縮性貨幣調控政策的累積效應逐漸顯現,銀行系統內資金面日益趨緊。分析人士表示,在銀行體系流動性由異常寬松轉向適度寬松的過程中,未來央行貨幣調控也將從調結構的角度出發,更加傾向于講求適度和平衡。
銀行資金面吃緊
貨幣網數據顯示,5月中旬以來,反映銀行系統流動性寬裕程度的資金市場利率水平持續攀升。5月24日,銀行間市場上質押式回購利率隔夜品種、7天品種和14天品種分別報1.7549%、1.8825%和1.9544%,分別較前一日上漲7.23BP、5.72BP和11.25BP,比2月21日更是大漲28.53BP、38.31BP和43.89BP。資金利率水平升至春節后高位,說明銀行體系流動性緊張程度已經僅次于春節因素導致的暫時性沖擊。
同時,全國性商業銀行的回購情況,也直觀地反映了其資金頭寸趨緊的狀態。通常情況下,全國性商業一般是作為銀行間市場的主要資金融出方參與交易,而數據顯示,從5月中旬以來,國有商業銀行質押式回購凈融出規模呈現趨勢性下降,并且在5月21日、24日出現罕見的凈融入現象,兩日分別凈融入192.37億元和539.73億元。量的下降和價格的上升,反映了供給收縮的力量。
對于近期資金面趨緊的原因,市場人士指出主要有三點。首先,是央行系列緊縮性調控政策的累積效應顯現。2010年以來,通過三次上調法定存款準備金率以及春節以后連續11周公開市場凈回籠,央行已從市場上抽回流動性近兩萬億。其次,居民儲蓄存款增幅下降,而實體經濟的復蘇也使得更多的企業存款流入流通領域,使得部分銀行類金融機構的存款有所下降。第三,2010年以來債券火爆,而前期回購利率一直保持低位運行,存在一定的套利空間,因此部分機構存在放大操作的動力。
央行數據顯示,一季度末金融機構超儲率下降至1.96%。有業內人士預計,5月份第三次上調存款準備金率后,超儲率已下降至1.5%左右,逼近商業銀行底線。正是從第三次正式上調存款準備金率的5月10日起,調控產生的邊際效應開始增大,資金利率開始了攀升之旅。
貨幣調控將更講求適度和平衡
對于未來銀行系統資金面的趨勢,有的觀點認為,流動性趨緊仍是大勢所趨,而有的分析人士則表示,目前作出判斷還存在較大風險。
招商銀行分析師認為,雖然回購利率創下春節以來新高,但從更長期的角度來看,目前流動性并沒有明顯趨緊。在未來貨幣政策上,盡管經濟增速出現放緩跡象,目前增長動力并沒有缺失,宏觀調控也留有余地,全年經濟增速維持9%以上的水平并不悲觀。加上通脹壓力已經有所顯現,緊縮性貨幣政策的實施不會改變。從這一點來看,資金面持續寬裕的局面難以持久,資金成本抬升趨勢難以改變。
安信證券分析師則表示,目前來看,一方面,支持之前央行大力回籠的理由還存在,比如控制通脹預期,在匯率、利率政策制約背景下,有必要維持數量型工具的力度等等;但另一方面,也同時存在著不支持繼續緊縮的理由,比如復雜的國際環境使政府政策的關注點偏向經濟增長等等。因此,現在對資金面的未來趨勢做出判斷存在較大風險,還需要繼續跟蹤。
而從近期央行在公開市場上的操作變化,也許能幫助我們發現一些貨幣政策調控方向的端倪。上周,公開市場發行利率出現結構性變動,3月期央票利率上升4.04個基點,3年期央票利率則繼續下行2個基點,凈回籠量僅為510億元。央行此次公開市場操作長短期限央票利率的重新定位,目的在于平衡公開市場政策工具的期限結構,引導市場需求均衡合理分布。
4月初,國內經濟過熱風險與外部流動性沖銷壓力均呈現上升趨勢,重啟3年央票以延長資金鎖定期限、提高流動性回收力度。然而,近段時間由于歐債危機等風險因素的干擾,內外部經濟前景的不確定性在增加,央行需要根據經濟基本面的新情況相機決策,適當保持貨幣供應的彈性。江海證券分析師表示,在保持貨幣供應彈性方面,1年期和3月期品種無疑比3年央票更具有優勢,隨著銀行信貸增速逐漸合理,流動性過剩壓力有所減輕,考慮到未來經濟增速可能有所放緩,央行貨幣管理將更講求適度和平衡。
(程曦 編輯)
免責聲明:本文所載資料僅供參考,并不構成投資建議,世華財訊對該資料或使用該資料所導致的結果概不承擔任何責任。若資料與原文有異,概以原文為準。
世華財訊資訊中心:editor@shihua.com.cn 電話:010-58022299轉235
- 掌握全球財經資訊點我下載APP
文章標籤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