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TIS:台灣首季食品業產值年增2.57% 製糖與糖果製造業成長幅度較大
鉅亨網新聞中心 (ITIS) 2010-05-25 11:31
2010年第一季我國食品產業回顧與展望
食品所 ITIS計畫 張嫈婉產業分析師
一、第一季產業概況
(一) 總體產業概況
2010年第一季台灣食品產業產值估計為新台幣1,251億元,較去年同期增加2.57%,其中成長幅度較大的行業為製糖業與糖果製造業。整體來看,2010年景氣可望逐步復甦,但國際原油與大宗物資都可能呈現上漲趨勢,存在物價上漲的壓力。2010年第一季台灣食品業進口值估計為新台幣301億元,較上年同期增加0.37%;出口方面,2010年第一季台灣食品業出口值約新台幣140億元,較去年同期減少2.57%。
(二) 細項產業分析
2010年第一季產值較過去同期呈現正成長的分項產業有16項,呈現負成長的分項產業有6項,正成長的幅度多高於負成長。成長幅度較大的前六大分項行業依序為糖果製造業、製糖業、製茶業、未分類其他食品製造業、其他酒精飲料製造業及食用油脂製造業,成長幅度超過6﹪,由於去年第一季糖果製造業及製糖業的產值較過去3年平均下滑約15﹪及21﹪,故今年糖果製造業及製糖業出現較大的成長空間。衰退幅度較大的分項行業為碾穀業及蔬果製品製造業,衰退幅度超過6﹪。
2010年第一季食品進口值成長的類別,包括屠宰肉類、罐頭食品、脫水食品、可可製品、動植物油脂、碾製品、酒精性飲料、茶等,主要是冷凍肉類、人造奶油、烤酥油、黑麥粉、玉米粉等細項產品帶動成長,此外,2009年屠宰肉類大幅度衰退,故今年較去年同期成長空間較大。而乳製品、冷凍食品、醃漬食品、穀類烘焙製品、糖果及巧克力、咖啡及代用品、糖及糖蜜、調味品、非酒精性飲料、飼料等為進口值減少的食品類別,由於去年第一季醃漬食品相較過去3年同期成長幅度約1倍,故今年相較去年同期預期衰退35﹪;去年第一季穀類烘焙製品較過去3年同期成長幅度超過1倍,故今年預計較去年同期衰退41﹪。
出口方面,2010年第一季台灣食品業出口值成長的類別包括屠宰肉類、冷凍食品、糖果及巧克力、茶及殘渣及廢品等,由於去年第一季穀類烘焙食品相較過去3年同期成長幅度超過1倍,故今年相較去年同期預期衰退41﹪。乳製品、罐頭食品、醃漬食品、穀類烘焙製品、碾製品、糖及糖蜜、調味品、咖啡及代用品為出口值下降的產品類別,細項產品中如乾酪粉、發酵乳粉、冰淇淋、醃漬水產、醃漬肉類等為主要減少細項,其中冰淇淋出現數量增加但金額略為減少的情形。
(三)廠商動態
台灣食品內需市場趨於飽和,市場成長有限,食品廠商為擴大市場規模與品牌知名度,
除了延續之前的多元化發展提高成長動能、海外投資設廠、開發符合潮流的高附加價值產品外,今年度有更多的食品廠商積極尋求與外資企業跨國合作與國際化發展的機會。
[NT:PAGE=$]
1.食品製造業
邁入第60年的泰山食品企業,今年宣佈將垂直整合大宗物資事業群,並擴大養豬規模,食品事業群將進軍健康食品市場,第一波推出的產品為燕麥奶,為目前第四家進軍燕麥奶市場的業者,而泰山今年起會積極推出新產品,進軍健康食品市場,全年新品數至少5項,估計今年健康食品營收將超過7,000萬元。國內麵粉大廠聯華於中國大陸投資的上海雙華,透過成本管控與發展自有品牌,今年首度獲利,亦積極轉型發展冷凍食品。佳格食品公司與中國大陸百聯集團聯華超市展開佳格公司產品在大陸銷售的合作計畫。味全公司與日本健可公司(Kenko Mayonnaise)合資設立頂可(香港)控股公司,進軍大陸沙拉醬與調味料市場。
2.餐飲業
去年度開始爭議的連鎖速食業合併議題--台灣必勝客(Pizza Hut)與台灣肯德基合併申請案,於今年1月份宣佈合併申請正式過關,據公平會指出,餐飲業或西式速食業進入障礙低、競爭家數眾多、替代產品多元,必勝客與台灣肯德基結合後,對市場競爭及消費者權益應無重大影響,此外,必勝客與肯德基合併後,肯德基可獲得新資金挹注,有助市場競爭力,目前並無顯著限制競爭的疑慮,且有益於整體經濟利益,依公平法規定,不禁止兩家公司結合。 今年3月,知名餐飲業者鼎泰豐餐廳,宣布結束與中國大陸廣州、深圳9 家加盟店合作關係,以為維護品牌價值。東元與日本摩斯、伊藤忠商社於2010年2月在廈門成立摩斯漢堡。
二、第一季重大事件分析
(一)散裝食品標示規範於2010年1月份正式開始
衛生署於今年1月1日起實施散裝標示規範,凡公司登記或商業登記等賣場店家等陳列販售的散裝食品,都需清楚標示「品名」及「原產地(國別)」。目前初步的規範對象包含南北貨販售店、量販店、大賣場、超市、超商、便利商店、傳統市場及其他雜貨販售店等業者,但路邊攤與現場烹調食物暫時不納入此規範。此法規有助提升食品安全性,保障消費者權益,但目前一般大眾時常購買的現場烹調食品,例如早餐店的漢堡、三明治、豆漿、油條,以及超商關東煮等現作食物尚未包含在此規範中,此外,散裝食品標示的正確性與辨識度的驗證仍需相關單位持續關注。
(二) 台灣食品業者與外資企業結盟積極擴展中國大陸市場
金融風暴衝擊全球各國經濟,大陸經濟發展仍維持正成長,且東協自由貿易區域即將啟動,大陸仍具相當大的投資吸引力,今年年初台灣有許多食品及餐飲業者與中國大陸、日本等外資企業合作,積極進軍中國大陸市場。
台灣農林、愛之味均與上海光明食品集團有限公司合作,共同拓展大陸市場,其中愛之味與光明食品的合作中,借助光明食品在大陸完整的冷凍冷藏鏈和通路優勢,以及愛之味在食品、農業、環保及品牌營銷等方面的核心優勢,在互利互惠的原則下建立合作關係;佳格公司與中國大陸百聯集團聯華超市也簽訂合作,展開產品在大陸銷售的合作計畫。此外,味全公司宣布與日本最大的業務用沙拉醬大廠健可公司(Kenko Mayonnaise)合資設立頂可(香港)控股公司,共同進軍大陸沙拉醬與調味料市場,預計頂可(香港)控股資本額為港幣1.21億元,味全與Kenko各占50%,目前新廠設在杭州,預計於明年開始營運,預計五年內營收將達到11億元,以成為大陸第一大為目標。大陸味千拉麵入股85度C,取得85度C2﹪的股權,開啟兩岸合作的大門;東元與日本摩斯、伊藤忠商社合組跨國公司2010年2月在廈門成立第一家摩斯漢堡,計劃以米堡進運中國大陸市場。預期未來台灣食品與餐飲業者將有更多元化的跨國合作模式,其延伸的管理與品牌維護相關問題值得關注。
(三) 政府持續協助食品廠商海外發展
儘管去年受全球金融風暴影響,台灣食品海外拓銷表現佳,例如去年度外貿協會與上海City Shop超市合作,引進台灣約500項食品及農產加工品,以及與薌園公司合作,以「四季寶島」品牌進行台灣食品廠商策略聯盟,並與大陸各地台商協會合作等行動,都獲得良好的迴響與商機。外貿協會今年亦持續加強協助台灣食品廠商赴海外發展行動,今年拓銷第一團在東京食品展表現亮眼,食品展約有2400家廠商參展,台灣是第7大參展國家,今年度的東京食品展創歷年規模最大,估計至少創造 4,000萬美元的交易機會,有小型食品業者及大廠透過一系列的國際食品展,拓銷東北亞市場。外貿協會今年規劃舉辦 17項活動,預計將比去年多3至4場,此外,也將協助食品業者改善包裝設計,加強食品外銷競爭力。
(四) 庶民經濟帶動多元化的優質平價食品
金融海嘯過後,消費者消費模式改變,像是美、日、台等國都呈現消費者外食減少的現象,今年起連鎖超商龍頭宣布跨足冷凍微波即食食品市場,以優質平價策略推出義大利麵、披薩、雞翅等約10項冷凍微波即食主餐和配菜,滿足現代消費者在家也能享受多元美食,此產品也帶動上游代工廠商,包括金品、卜蜂、禎祥及陸仕等共同合作,調整產品口味及生產流程。此外,台灣餐飲市場也順應此潮流,許多平價超值的餐點如雨後春筍般的大量出現,例如原本以300至400元價位為主的餐廳,於今年開始推出許多200元以下的餐點,以平價優質的物超所值餐點吸引消費者,未來餐飲市場朝兩極化發展的趨勢將更為明顯。
[NT:PAGE=$]
三、未來展望
(一) 2010年第二季產值估計微幅成長1﹪,全年成長2.5﹪
為避免經濟復甦力道受阻,進口小麥、大麥、玉米及黃豆等4項大宗物資免徵營業稅措施延長實施至今年6月9日止,目前麵包等相關產品價格持穩,但優惠措施取消後,對烘焙等相關業者將帶來一定程度的影響。整體來看,2010年食品業第二季產值估計為新台幣1,303億元,較2009年同期成長1%,2010年食品業產值估計值為新台幣5,426億元,預計較2009年成長2.5﹪。
(二) 政府推動台灣美食國際化行動計畫
經濟部計劃自2010至2013年積極推動「台灣美食國際化行動計畫」,今年可望達成餐飲業投資金額達15億元,國際與在地餐飲業在台展店400家,創造2,000個就業機會等目標,期望透過此方案將世界美食匯集台灣,同時引導台灣美食國際化,故自今年起將陸續推動海外行銷台灣美食、國際展店支援輔導、國際餐飲人才培育、食材及美食精品認證及餐廳評鑑制度等行動計畫。近幾年有相當多的台灣知名餐廳於國外成功發展的例子,包括鼎泰豐、85度C、王品集團等餐飲業者。今年起透過政府美食國際化行動,將整合國內外相關資源,協助更多餐飲業者將台灣美食文化輸出。由目前食品及餐飲業者在擴展國際化過程發現,雖然需因地制宜推出在地口味,但品牌維護、品質控管與企業文化等管理層面仍需經過長期摸索,特別是在國際擴展與兩岸交流活絡的此時,食品與餐飲品牌管理的配套問題應長期受到重視。
(三) 上海世博效應提升台灣餐飲品牌與食品產業發展
展期達六個月的上海世博,平均日遊客量至少30萬人,預計產生18億人民幣的餐飲消費市場,在上海布局已久的台灣食品公司,包括統一集團、味全、大成長城、南僑等已搶佔先機,例如統一集團引入多家國際品牌,以城市生活館的概念,用品牌聯合店的方式將Mister Donut、星巴克和Afternoon Tea 旗下三大餐飲品牌進駐世博園區,並為世博研發博屬菜單,提供參觀者全方位的餐飲服務,此外,統一超上海7-ELEVEN希望借此機會,達到2010年超過50家店的目標。台資食品企業元祖、克莉絲汀為世博會的糕點麵包項目贊助商,克莉絲汀食品及寶萊納餐廳更獲准在園區內設立永久性的餐飲門市。麵粉大廠聯華於中國大陸投資的上海雙華,受惠於製作上海世博會便當與調理食品,預計今年營收將創新高,突破人民幣1億元,
台灣許多餐飲業為提升國際品牌形象,紛紛積極準備爭取入園,例如和記小菜為進駐世博,建立大型配貨中心和中央廚房,其他像是避風塘、必勝客、一茶一座、永和豆漿、85度C、兩岸咖啡、真鍋咖啡、仙蹤森、老董牛肉麵等台商都取得進駐世博餐飲區的入園許可。台灣食品與餐飲業者透過世博會展現台灣企業文化及餐飲品牌形象,其影響的層次及面向相當廣,除了活化兩岸食品與餐飲業的合作外,後世博效應的正面影響乃後續可關注的焦點。
(四) 食品營養成分標示計劃將擴大執行
今年將擴大針對非包裝食品進行食品營養成分標示計劃,台北縣政府法制局已與麥當勞、肯德基等大型連鎖速食業者達成共識,今年8月起在台北縣販售的速食,都須清楚標示5大營養成分和衛生署飲食指南所稱的6大類食物份數,而標示方式等細節部份,台北縣政府將進一步與業者、專家學者及環保團體等相關單位共同決定。此外,消保會今年初邀集星巴克、八十五度C、伯朗、怡客、西雅圖、丹堤、壹咖啡等相關業者討論並達成共識,預計年中開始,店內所販售的蛋糕都需標示熱量。
雖然速食及蛋糕等係屬非包裝食品,可不受標示法規的限制,但其市場銷售量佔比相當高,如能標示清楚相關營養標示,可供消費者在選購或食用餐點時的參考指標,對於青少年和兒童的健康有正面幫助。目前配合食品營養標示計劃的業者以具規模的連鎖餐飲業者為主,在講求飲食健康化的趨勢下,此效應勢必將擴展至更多不同型態的食品廠商及餐飲業者,故兼具安全及健康概念的食品將更受到重視。
- 掌握全球財經資訊點我下載APP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