強麥期貨后市或振蕩走弱
鉅亨網新聞中心
由于自身供需面利多因素匱乏,強麥期貨從10月底開始,上漲力度就明顯減弱,在隨后周邊農產品繼續強勁上漲創出新高時,強麥期貨卻裹足不前。目前周邊農產品出現大幅度回調,即便先前的上漲趨勢沒有根本扭轉,但短期內再度上行、創出新高的潛力已經不大,而原先處于跟漲地位的強麥期貨更是難以一枝獨秀,后期維持偏弱振蕩的概率較大。
國內小麥供應充裕,需求平穩,小麥現貨價格沒有大漲可能
同棉花、白糖等出現減產不同,我國小麥生產特別是冬小麥連續七年增產、連續五年播種植面積擴大、連續八年單產提高,而且小麥庫存連年增加。根據中華糧網統計,預計2010年全部小麥播種面積約2440萬公頃,同比增加20萬公頃;產量為1.14億噸,比上年略減110萬噸;消費量為1.07億噸,比上年略增300萬噸,年度節余量625萬噸,小麥庫存保持連續第五年增加。而且由于政府連年實行小麥最低收購價政策,政府臨時儲備小麥庫存極為充裕,每周450萬噸的拍賣量顯示出政府極強的市場調控能力。而相對于龐大的供應量,國內小麥需求較為平穩。一方面是小麥口糧消費隨人們生活水平的提高趨于下降,另一方面是加工企業有著最低收購價小麥拍賣這個最穩定的采購渠道,絲毫沒有貨源緊張、搶購囤積的意愿。所以即便在所謂的四季度消費旺季來臨之際,小麥市場也沒有出現供需兩旺、價格大漲的局面。而相反地,我們看到的是小麥拍賣成交價格平穩、成交數量和成交率相對低迷。最近一個月最低收購價小麥拍賣成交率大多低于20%,成交價格也穩定在1900元/噸左右的水平。
政策利好已經透支,短期對小麥價格提振作用不大
在我國小麥產量連續增加、庫存逐年放大而需求較為平穩的情況下,我國小麥價格逐年上漲,其最大的驅動力量就是政府政策的主導。從2006年起,政府不斷提高小麥最低收購價格,從2006年的1440元/噸提高到今年的1800元/噸,從而使得國內小麥價格整體水平不斷高走。10月中旬,為穩定今年冬播小麥播種面積,政府又早早公布了明年的小麥最低收購價,三等白小麥收購價為0.95元/斤,紅小麥和混麥收購價為0.93元/斤,分別比上年提高0.05元/斤和0.07元/斤。但是目前小麥市場價格已經高于政府制定的小麥收購價格。據監測,目前鄭州中等白麥進廠價為1960-2000元/噸,濟南中等白麥進廠價為2020—2060元/噸,石家莊地區中等白麥進廠價2080—2100元/噸。因此,明年小麥最低收購價的提高已經不會再度引領小麥價格上漲,僅僅在一定程度上發揮“托”的作用,防止小麥價格下滑。
利空來襲,農產品牛市階段性見頂
這波農產品牛市和2007-2008那波有著很大的不同,上次農產品價格上漲是在世界經濟形勢較好、流動性過剩、農產品比價偏低、農產品供應出現問題以及農產品的能源需求炒作等因素聯合作用下產生的。而這次農產品價格的上漲特別是糧油農產品價格的上漲主要是由于流動性過剩、比價偏低造成的,而目前世界經濟仍未根本走好,糧油農產品的供應也較為充裕,糧食的能源需求隨著國際原油價格持續平穩而沒有炒作機會。因此這波糧油農產品的上漲主要就是以美國為首的世界各國使用極度寬松的貨幣政策導致流動性過剩促成的。在G20峰會上,美國的定量寬松貨幣政策受到其他國家批評,美國在今后的印鈔上將會有所收斂。中國、韓國、澳大利亞、印度等國也逐漸進入加息周期,收緊流動性、抑制通脹已經逐漸提上日程。特別是我國的政策對世界經濟的影響越來越大。比如,我國大豆進口占了美國大豆出口的60%以上,因此我國政府對貨幣政策的調整,直接造成美國大豆價格的暴跌。這種傳導和影響在以后的時間將越來越直接、迅速和富有決定性。而我國的貨幣政策將在今后回歸常規,據悉,明年的信貸投放量將為7萬億左右,大大低于今年。
除此之外,歐洲債務危機也給這次商品牛市再度蒙上陰影,11月11日,愛爾蘭10年期國債收益率逼近9%,比歐元區信用等級最高的德國國債收益率高出近7個百分點,創下自歐元1999年誕生以來的最高水平。這意味著愛爾蘭政府從金融市場籌資的借貸成本已高得難以承受。投資者擔心,愛爾蘭很可能步希臘后塵,只有靠啟動歐盟救助機制才能渡過難關,并會在歐元區內掀起比希臘更猛烈的第二波債務危機。而近期美元指數的不斷走高,正是對歐洲債務危機的直接反映。
受收緊流動性以及歐洲主權債務危機影響,先前領漲的白糖、棉花等農產品出現大幅度下跌,而內外盤豆類也出現直線下跌,處于跟漲地位的強麥期貨自然也不可能頑強走高。
相對于前幾個月強麥期貨價格的大幅度上漲,國內小麥現貨價格漲幅偏小,一定程度上可以說強麥期貨價格已經虛高。而現在隨著周邊商品價格的低走,強麥比價偏低的優勢將逐漸失去,而相反顯得高處不勝寒。或許政府提高收購價的政策以及對小麥市場的強力調控可以避免小麥現貨價格出現其他商品那樣的大跌,但具體到期貨價格,我們認為或許會振蕩走弱。
(寒山)
(王德軍 編輯)
免責聲明:本文所載資料僅供參考,并不構成投資建議,世華財訊對該資料或使用該資料所導致的結果概不承擔任何責任。若資料與原文有異,概以原文為準。
世華財訊資訊中心:editor@shihua.com.cn 電話:010-58022299轉235
- 掌握全球財經資訊點我下載APP
文章標籤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