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enu-icon
anue logo
熱門時事鉅亨號鉅亨買幣
search icon

總經

"能源世界面臨著前所未有的不確定性"

鉅亨網新聞中心 2010-11-17 10:00


在去年的哥本哈根,政治首腦們做出了減少溫室氣體排放的承諾;今年,20國集團與亞太經合組織決定逐步取消低效化石燃料補貼。隨著全球經濟走出數十年來最嚴重的危機,我們的世界也能走上通往安全、可靠和環保的可持續能源體系之路嗎?

世界能源署在即將發布的《2010世界能源展望》(World Energy Outlook)報告中,為地球公民們描繪了未來25年間能源體系的演變圖景。報告運用廣泛的數據、預測和分析,認為“能源世界面臨著前所未有的不確定性”。

記者專訪了該報告的撰寫負責人,國際能源署首席經濟學家法提赫·比羅爾。

前所未有的不確定性


《21世紀》:我瀏覽了尚待發布的《2010世界能源展望》,報告給出了“能源世界面臨著前所未有的不確定性”的結論,這是基于什么情形得出的判斷?

法提赫:2008年與2009年全球經濟危機使全球能源市場陷入動蕩,盡管過去一年中經濟狀況已大為改善,但在對“雙谷衰退”(double-dip economic downturn)和迅速增加的政府預算赤字的恐懼中,未來幾年的經濟前景依然很不明朗,這令人難以自信地預測能源中期前景。

過去的一年也見證了政策制定步伐的顯著加快,各國對氣候變化與低效化石燃料補貼改革等重要國際協定進行了談判。作為財政刺激一攬子措施的一部分,各國政府引入了加速資金支持和激勵措施,極大推動了低碳技術的開發和推廣。這些舉措許諾可推動迫切需要的全球能源體系的轉型,但人們對政策承諾的落實仍存疑慮。

《21世紀》:2009年12月哥本哈根氣候變化會議的成果看起來是向前邁進了一步,但離走上可持續能源體系道路的要求還相差多遠?我注意到你們的最新估計,哥本哈根的失敗使我們付出了至少1萬億美元的代價……

法提赫:哥本哈根協議關系到所有主要排放國家及許多其他國家,設定了一個不具約束力的目標,即把全球氣溫上升限制到比工業化時代之前高2攝氏度。該協定還為工業化國家動用資金用于發展中國家緩解和適應氣候變化確立了目標,到2020年達到每年1000億美元,并要求工業化國家確定同年的排放目標。

不過,即使哥本哈根協議中的承諾得到全面落實,2020年后需要的減排量,將比曾設想中更加宏偉的前期目標花費更多。而已經承諾到2020年所能產生的減排,還需要在此后有更多的減排努力,方可走上實現2攝氏度目標的軌道。

各國政策貴在落實

《21世紀》:各國政府最近宣布的政策承諾和規劃一旦實施,對能源需求和相關二氧化碳排放將產生什么影響?

法提赫:我們在《展望》中,分別根據三種“情景”,對2008-2035年間的世界能源需求量進行了預測。在2008年之前的27年間,世界能源消費量是以每年2%的速度增長。在“新政策情景”下,世界一次能源需求將在2008-2035年間上升36%,從123億噸油當量左右上升到167億噸油當量,年均增長1.2%;而在“當前政策情景”中,增長速度是每年1.4%;此外,在“450情景(即將大氣層中的溫室氣體長期濃度控制在450ppm二氧化碳當量)”下,2008-2035年將僅以每年0.7%的速度增長。

“新政策情景”是今年《展望》的核心情景,其考慮到了世界各國公布的廣泛政策承諾和計劃,包括各國減少溫室氣體排放的承諾和逐步取消化石能源補貼的計劃,也包括尚待確定或公布的落實這些承諾的措施。

化石燃料——石油、煤和天然氣——盡管其在整體一次燃料結構中的份額變化顯著,但在所有三種情景下,未來25年中將依然是主導能源。可再生能源和核能則在“450情景”下占有最高份額,在“當前政策情景”下份額最低。

《21世紀》:在“新政策情景”中,每種燃料的全球需求都會上升,但是其構成有什么新的變化嗎?

法提赫:國際市場上的上行價格壓力和日益繁重的碳處罰,導致出售給終端用戶的化石燃料價格不斷上漲,還有鼓勵節約能源的政策以及轉向使用低碳能源,都有助于抑制對三種化石燃料需求的增長。

由于高價格和政府旨在提升燃油效率的措施,使工業和發電部門進一步減少使用石油,運輸行業出現了使用其他燃料代替石油產品的新機會,石油在一次能源結構中的份額由2008年的33%下降到28%,但在《展望》期間,石油在一次能源結構中仍然是主導燃料。到2025年左右,對煤炭的需求將一直增長,然后在《展望》剩余期內緩慢下降。因為天然氣更實用且對環境更有利,以及低碳能源技術推廣速度的局限性,天然氣需求的增長將遠遠超過其他化石燃料。

核電的份額將由2008年的6%上升到2035年的8%。而現代可再生能源的使用,包括水能、風能、太陽能、地熱能、生物質能和海洋能,在《展望》期間會增長2倍,其在一次能源總需求中的份額將由7%上升到14%。到2020年,傳統生物質能的消費量略有上升,由于發展中國家現代燃料的使用增加,到2035年又會回落到剛好低于目前的水平。

新興經濟體將驅動全球需求

《21世紀》:“新政策情景”下,非經合組織國家占預測的世界一次能源需求增長的93%,這個數字令人意想不到。

法提赫:這正反映出新興經濟體的經濟活動、工業生產、人口和城市化發展速度的加快。中國的能源需求在過去十年大幅上升,占預測的全球能源使用增長的36%,其需求量在2008年至2035年間會上升75%。到2035年,中國占世界能源的需求會從今天的17%上升到22%。印度是到2035年全球需求增長的第二大貢獻者,將占增量的18%,《展望》期間其能源消耗增加超過一倍。在預測期內,經合組織國家能源需求增長緩慢,之后其能源需求總量處于停滯狀態。盡管如此,到2035年,美國仍是僅次于中國的世界第二大能源消費國,遠遠超過印度。

2000-2008年,中國能源消費比1990年代上升四倍多,未來進一步增長前景依然強勁,因為中國人均消費水平仍然很低,只有經合組織國家平均水平的三分之一,而且它擁有超過13億人口。因此,本《展望》中全球能源預測對驅動中國能源需求的關鍵變量的基本假設保持高度敏感,包括經濟增長前景、經濟結構變化、能源和環境政策的發展和城市化率。

中國為滿足其不斷上升的國內需求日益需要進口化石燃料,這將對國際市場產生越來越大的影響。在“新政策情景”下,2035年國際能源署原油平均價格會從2009年的僅60多美元/桶上漲到113美元/桶(按2009年美元計算),石油需求將繼續穩步增長,到2035年達到約9900萬桶/天,比2009年高出1500萬桶/天,需求凈增長中幾乎一半將來自中國,這主要是交通運輸燃料的使用日益上升造成的。

鑒于中國國內市場的龐大規模,其在增加新型低碳能源技術份額方面的努力可以發揮重要作用,而通過更快的技術學習速度和規模經濟效應則能降低這些技術的成本。

文章標籤


Emp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