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enu-icon
anue logo
馬來西亞房產鉅亨號鉅亨買幣
search icon


個股

澳洋科技 大股東"地價"減持為哪般

鉅亨網新聞中心


1月6日,澳洋科技(002172)2010年非公開發行的3422萬股股票上市流通,占公司股份總數的6.15%。令定增投資者感到郁悶的是,與當初每股8.1元的發行價相比,最新的股價已經跌去一大半。即便經歷了近幾日的上漲,澳洋科技1月17日的收盤價也僅有3.99元。

就在限售股解禁前夕,澳洋科技公告稱,公司于2011年12月26日接到控股股東澳洋集團有限公司的通知,澳洋集團擬通過證券交易系統出售其持有的公司股份,未來六個月內出售所持有的公司股票比例將達到或超過公司總股本的5%,不超過公司總股本的10%。

分析人士認為,澳洋集團的做法有些“背信棄義”,不僅沒有配合限售股解禁釋放利好消息,還不計成本地大量減持打壓股價,這增加了定增投資者減虧的壓力,未來澳洋科技要再次通過定向增發融資恐怕會無人問津。

一位接近公司的人士稱,澳洋集團除了減持澳洋科技,還在減持澳洋順昌(002245),之所以急于將持有的股權變現,主要是為了轉戰PE,培育更多的公司上市和賺取超額利潤。當前,中小板、創業板發行“三高”,原始股東可以一夜暴富。不少實業家都在轉型,澳洋集團只是其中一個代表。


淪為集團“棄子”

澳洋集團減持澳洋科技的行為讓很多投資者都不太理解,有兩條重要原因:一是和定增投資者無法交待;二是考慮到基本面,當前澳洋科技的股價處在底部,減持似乎太不計成本。從澳洋集團如此不顧后果的做法來看,澳洋科技似乎已淪為大股東澳洋集團的“棄子”。

2010年12月16日,澳洋科技收到中國證監會《關于核準江蘇澳洋科技股份有限公司非公開發行股票的批復》,核準公司非公開發行不超過4500萬股新股。根據此前公布的增發方案,募集資金項目為收購瑪納斯新澳特種纖維有限公司60%的股權、人造纖維工程技術研發中心建設項目、補充流動資金。

2011年1月,澳洋科技公布的非公開發行股票發行情況報告書暨上市公告書顯示,發行數量為3422.0977萬股,發行價格為8.1元/股,募集資金總額為27718.9913萬元,發行對象包括上海成豐鼎泰股權投資合伙企業(有限合伙)、富通銀行、常州市久益股權投資中心(有限合伙)、吳熹、李紹君、海富通基金管理有限公司。

該報告書稱,2009年粘膠短纖行業回暖;2010年,粘膠短纖市場逐步轉好。然而,2011年行業景氣卻急轉直下。業內人士稱,紡織行業的周期波動決定了2011年必然會出現景氣下行,參與定增的投資者無疑買在了高點。

從基本面看,澳洋科技所處的粘膠行業當前正處在走出底部、景氣逐步上行的階段,澳洋集團的減持可以說是不計成本。據了解,國內粘膠短纖市場近期貨源緊俏,廠家訂單充裕,價格繼續上行。下游人棉紗市場主要受終端年前備貨利好影響,價格順勢上揚。數據顯示,上周華東地區粘膠短纖(1.5D*38mm)價格上漲2.8%至16550元/噸。

實際上,化纖行業整體價格都在上漲。分析人士認為,經歷了一年多的調整后,化纖行業不少產能出現了關停,庫存也處在較低水平,因此只要消費需求有所好轉,化纖行業很快就會出現相應變化。預計2012年棉花價格在高位運行,在2萬元/噸左右;化纖價格在3月份還將出現反彈,8月份反彈可能性更大,力度也更大。

為何急于套現

在基本面向好的情況下,澳洋集團無視得罪定增投資者選擇繼續減持,背后無疑有更深層的原因。一位接近澳洋集團的人士稱,減持加上質押,澳洋集團急于將持有的股權變現,肯定是有其他更重要的用途,轉戰PE是最主要的原因。

除了被減持,澳洋科技的股權還遭到了大股東澳洋集團的質押。根據2012年1月14日公告,澳洋集團于2011年8月5日質押給中債信用增進投資股份有限公司的澳洋科技11000萬無限售條件流通股(占公司總股本的19.78%)已于2012年1月11日解除質押。

截至公告日,澳洋集團持有公司股份25008.2979萬股,占公司總股本的44.96%;其中質押的公司股份為7738萬股,占公司總股本的13.91%。

澳洋集團下屬另一家上市公司澳洋順昌也遭到了減持和股權質壓。澳洋集團擬自2011年12月29日起通過證券交易系統出售其所持有的澳洋順昌部分股票,預計未來六個月內出售所持有的澳洋順昌股票比例將達到或超過其總股本的5%,不超過總股本的10%。如澳洋集團實施本計劃的最大出售數量后,其持有澳洋順昌的股份數量將不低于30%,仍為其控股股東。

2011年12月29日,澳洋集團累計減持澳洋順昌無限售條件流通股份1816萬股,占其總股本的4.98%,全部通過深交所大宗交易系統交易。本次減持后,澳洋集團仍然持有澳洋順昌16274萬股,占總股本的44.61%。此外,澳洋集團將其持有的澳洋順昌6061萬股股份(占公司總股本的16.61%)質押給蘇州信托有限公司,為澳洋集團在蘇州信托有限公司的信托融資計劃提供擔保。

對于“地價”減持的原因,分析人士認為有兩種可能,一種是澳洋集團資金鏈緊張甚至斷裂;另一種是澳洋集團找到了新的投資領域,傳統產業已經不是其關注的重點。接近公司的人士稱,澳洋集團現在的發展重點是PE,由傳統的制造企業轉型為金融企業。截至目前,澳洋集團培育或者參與培育的公司中尚未有一家成功上市。

澳洋集團的網站信息顯示,圍繞以下幾個核心開展資本運作:一是深入開展投行業務,使更多企業進入資本市場;二是運作創投公司,做好戰略投資,采取長期投資和短期投資相結合的運作方式;三是努力發展外部銀行,運作好小額貸款公司,并將逐步向村鎮銀行發展,建立內外銀行、資本市場、戰略投資三位一體的金融體系。

中小股東利益被忽視

對于澳洋集團的行為,澳洋科技和澳洋順昌的中小股東感到無奈和不滿。一位投資者說,澳洋集團對旗下這兩家上市公司的發展不重視,同時又占著第一大股東的位置,這明顯對于上市公司的長遠發展不利,也損害了中小投資者利益。

據了解,江浙一帶很多傳統制造業的老板對于本行都不再感興趣,而是紛紛涉足PE,追求更高的收益。在培育出一家上市公司后,很快地將股權變現,繼續培育下一家上市公司,資本市場成為其快速做大的工具。

分析人士指出,資本就是要不停地追求利益最大化,既然傳統業務未來進一步做大的空間比較小,或者賺錢的難度越來越大,轉戰PE這個收益更高的領域,是一個比較理性的選擇。但是,這種行為導致的上市公司中小投資者利益受到損害的問題應當受到重視。

以澳洋科技為例,由于大股東的行為,未來再融資的能力明顯受到了影響。分析人士指出,盡管澳洋科技本身也許并不想斷絕未來的再融資之路,但是大股東這么做,公司也無可奈何。一家上市公司如果不能再融資,就喪失了與非上市公司相比所具有的競爭優勢。對于持有澳洋科技股票的中小投資者而言,也不是一件好事。

另外,由于創始人的初衷是通過上市后迅速退出和賺錢,新培育出來的上市公司是否真正具有高成長性也是一大疑問。當前中小板、創業板新股發行“三高”盛行的一條重要理由正是公司成長性較好,如果一些公司的原始股東都不重視公司的發展,中小股東難以安心持有股票。

從另一個角度看,新股發行“三高”現狀也是導致實業家對深耕實業不感興趣的一個原因。如果發行價、發行市盈率更為合理,原始股東不能迅速暴富,也就不會急于退出和培育下一家上市公司,而是會專注于將已經上市的公司繼續做大,并通過這條途徑來獲得資本的增值。

文章標籤



Emp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