恆地擬涉"天匯"交易造假圖利準買家 大行唱衰 股價急挫
鉅亨網編輯查淑妝 台北綜合報導
恒地 (0012-HK) 自公布「天匯」有 20 個單位撻訂後,被質疑為何不追收差價及法律索償 (可讓恒地收回至少 12 億元) ,令人懷疑有否交易造假以及牽涉恒地與「準買家」的利益關係。政府昨晚發表聲明指出,政府相關監管及執法部門現正研究及跟進相關個案。對於被指天匯交易中與「買家」代表有「夥伴關係」,恒地昨晚發表聲明作出否認。
「天匯」事件直接影響投資情緒,大行紛紛調低恆地目標價,拖累恒地股價一度急挫逾4%,收市逆市跌 2.3% 至 46.7 元 (港元,下同) 。
香港《文匯報》報導,政府發言人指出,政府與公眾同樣關注「天匯」發展商於日前所公布其中 24 個單位的買賣事宜中,最終只有 4 項完成交易。政府堅信私人住宅的買賣一定要公平透明,絕不容許任何製造虛假交易、發放混亂的樓宇銷情資訊以及提供不詳盡的物業資料等行為。樓宇銷售若存在「造假」或欺騙成分,是完全不可以接受的。政府會確保買家在作出買賣決定前會獲得必須的資料。
發言人重申,就天匯其中 24 個單位的買賣中,最終只有 4 項完成交易,政府相關監管及執法部門現正研究及跟進該個案。
對於恒地罕有不追收差價及法律索償,市場估計少收約 12 億元,兼且近日有報道引述撻訂的天匯頂層單位買家秦善文指與發展商恒地有「夥伴關係」,更加惹人關注交易有沒有涉及造假。學者認為,政府應該跟進這批買家與恒地有沒有利益關係,同時應該檢討規管整體賣樓制度。
恒地發表聲明指出,第 1058 期《壹周刊》指稱有天匯買家代表與公司屬「夥伴關係」,與事實完全不符,集團已發出律師信予《壹周刊》,並保留追究權利。恒基地產營業部總經理林達民表示,不少有關天匯的報道,部分內容並不準確;不擔心近日天匯的負面報道,對旗下其他樓盤的銷情構成影響。
被問及天匯事件時,恒地副主席李家傑於北京回應時表示,不擔心未來會出現更多類似「天匯事件」。他強調,香港房地產調控與內地不同,且豪宅樓盤在香港供應短缺,加上樓盤地理條件優越,對天匯樓盤餘下出售單位的銷售前景有信心。
《大公報》指出,天匯延期交易的 24 個單位,僅得 4 伙完成交易,其餘 20 伙全部「撻訂」收場,雖然恒地因而殺訂 1.33 億元,但交易取消令其損失約 7.3 億元。摩根大通發表研究報告認為,面對政府的緊縮措施及市場氣氛變差,買家「撻訂」並不令人意外,惟事件影響市場對公司信心,顯示管理層的銷售執行能力不足。
該行估計,若該 20 伙再減價 30% 後出售,即每平方呎 2.8 萬元,將令恒地錄得 4.77 億元虧損,惟事件對恒地 2010 年資產值影響僅 0.3% 。該行大幅下調恒地目標價 16% ,由 69 元下調至 58 元,維持「增持」評級。
此外,瑞信把恒地評級由「跑贏大市」調低至「中性」,目標價削減 12.3% 至 52.6 元, 2010 年盈利預測亦相應下調 16% 至每股 2.36 元。該行直言,更重要是市場對恒地的銷售能力信心已損,相信直至信心重建前,其股價不可能跑贏大市。
高盛報告亦認為,事件可能影響投資者對恒地推售住宅項目的信心,即使投資者對樓市恢復信心,恒地亦未必能得到投資者垂青。該行調低恒地 2010 年的盈利預測 6.6% 。
- 掌握全球財經資訊點我下載APP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