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焦“十二五”規劃熱點 尋找經濟生活的新坐標
鉅亨網新聞中心
五中全會重要議程是審議“十二五”規劃綱要,定調未來五年中國經濟走向,健全市場配置資源機制、加快調整國民收入分配格局、破除城鄉二元體制、創新公共服務體制等四方面,將成為集中視點。
中新社援引上海青年報10月18日的報道稱,中共中央十七屆五中全會的重要議程是審議“十二五”規劃綱要,定調未來五年中國經濟走向。截至發稿前,“十二五”規劃綱要具體內容尚未見諸媒體。不過,就目前以及過去一段時間領導人以及百姓關注的重要話題和會議期間坊間對此的討論來看,健全市場配置資源機制、加快調整國民收入分配格局、破除城鄉二元體制、創新公共服務體制等四方面,乃至一些影響長遠的重大改革任務,將成為集中視點。
經濟方面,尤其是重大的民生話題具體而言,“十二五規劃”或將包括新能源、進一步加快產業結構調整等,經濟發展方式的轉變;或將包括GDP指標的弱化、百姓收入的提升等,經濟增長指導方向的轉變;或將包括房地產市場發展、戰略新興產業等,經濟發展支柱行業起到的新作用。
【關鍵詞】以人為本
人類發展指數(HDI)替代人均GDP
“應更加關注低收入、貧困人口和殘疾人口的民生問題,更加注重富民、惠民,實現‘民富’和‘國強’的有機統一。”
“十二五”計劃編制、發展指標設計的清華大學國情研究中心主任、國家發展規劃專家委員會委員胡鞍鋼接受媒體采訪時表示,和“十一五”規劃相比,這次指標設計將突出以下一些特點。
首先是以公共服務指標為主、經濟指標為輔,反映了政府職能的重大變化和轉型。大大增加了非經濟指標比重,如反映資源環境指標、基本公共服務、人民生活的指標。
其次是以約束性指標為主,預期性指標為輔,反映了政府強化公共服務的責任。“十一五”規劃約束性指標占總指標數比重的36.4%,而“十二五”中約束性指標數應爭取占到總指標的50%以上,超過預期性指標數。
最后是主動與國際接軌。規劃指標不但是對國內人民的承諾,一定意義上也是國際承諾。“十二五”發展指標中建議采用人類發展指標,作為實現小康社會的最重要標志,同時將減少國際貧困線貧困人口、降低孕產婦死亡率、提高人口預期壽命、降低單位GDP二氧化碳排放量、減少其他溫室氣體排放等部分“千年發展目標”納入。
總體而言。與“十一五”相比,“十二五”規劃應該更好體現以人為本。相應的“十二五”指標體系也應進一步弱化經濟增長指標,從GDP為核心的指標體系轉變為以人類發展為核心的指標體系。例如,以人類發展指數(HDI)替代人均GDP作為“十二五”規劃核心指標。
【關鍵詞】包容性增長
加快調整收入分配格局
胡鞍鋼認為“包容性增長”即“共享發展”。即堅持以人為本、民生優先,堅持將改善民生作為經濟發展的根本目的,努力使全體人民學有所教、勞有所得、病有所醫、老有所養、住有所居。
為實現這一目標,應該統籌城鄉改革發展,促進城鄉區域基本公共服務一體化,更加關注低收入、貧困人口和殘疾人口的民生問題,更加注重富民、惠民,實現民富和國強的有機統一。
同時加快調整收入分配格局,堅持走共同富裕的道,逐步提高兩個比重,即提高勞動報酬在初次分配的比重,提高居民總收入在國民總收入的比重,扭轉不同地區、不同身份、不同職業社會成員之間收入差距拉大的趨勢,堅決防止兩極分化。初次分配和再分配都要處理好效率與公平的關系,再分配要更加注重公平。
要轉變經濟發展方式、實現“包容性增長”,“十二五”時期政府要轉變自身職能和目標。而這需要盡快改變地方政府政績考核的“指揮棒”,中央政府對省級以及省以下政府不再考核GDP,國家統計局對省以下不再統計GDP,將地方政府從GDP增長競賽中解放出來,轉向公共服務競賽。
【關鍵詞】居民收入
從“國富”轉變到“民富”
國家發改委副秘書長楊偉民表示,“十二五”規劃與此前的規劃有著本質差別,過去的規劃追求“國富”,“十二五”規劃則追求“民富”。“國富”到“民富”的轉變成為公眾關注十七屆五中全會的最大亮點。
居民收入“倍增”,是社會給的“十二五”重要命題之一。
中國勞動學會副會長兼薪酬專業委員會會長、參與“十二五”規劃調研的專家蘇海南對媒體表示,我國近10年,居民收入增長幅度不如GDP,因此“十二五”規劃將寫入居民收入與GDP同步增長,控制收入差距擴大。
“在2004至2009年期間,盡管我國職工工資每年都上漲了15%,但到目前為止,居民的整體收入增長還是跟不上近10年GDP的10%增長速度。”他表示,現在“十二五”規劃的內容應是讓前、后兩者的速度相協調、相一致,在繼續做大“蛋糕”的基礎上,加快提高居民收入和勞動者報酬水平;同時,遏制并逐步縮小當前的收入差距。
【關鍵詞】房地產
強調住房保障的投資力度
國土資源部與住建部共同發布《關于進一步加強房地產用地和建設管理調控的通知》。這份文件透露出進一步加強房地產調控的信號。在發布上述文件的同時,國土資源部有關負責人表示,一方面,進一步加強房地產市場調控,確保保障性住房用地供應;同時要切實解決各地對房地產調控的認識差異。
對于國土資源部上述負責人的表態,湖北省統計局副局長葉青在接受《每日經濟新聞》記者采訪時表示,這是國家部委有關負責人第一次明確提出,房地產不能作為支柱性產業。很明顯,這是一個新的信號。
不過,另外一家專業性財經媒體《21世紀經濟報道》的看法和論點與此不同。“雖然多部委回避‘支柱產業’這個名詞,但是規劃當中對于房地產的開竣工面積、人均居住面積等指標均給予了保守的估計,即便如此,在未來5年經濟增長速度調低在7%-8%的情況下,房地產業的投資規模仍然是最大的。”
中國房地產業協會副會長朱中一對媒體表示,“十二五”房地產規劃當中將強調住房保障的投資力度,每年600萬套保障性安居工程住房建設,將成為常態。
中房協專家對媒體表示,未來5年內房地產業調結構的重點,是維持城鎮房價穩定和提供農村住房。
房地產仍然是一個復雜的“東西”,甚至是帶有較大敏感性的。關于物業稅、房產稅是否具體涉及、房價穩定的定義如何?現在為止都沒有一個明確的答案。不過可以肯定的是,這一關系到重大民生問題的經濟領域,甚至是政治發展領域,其在官方發言或是文件乃至媒體中出現的頻率越來越高,這有利于對房價的“穩定”。此外,保障性住房也將是“十二五”規劃在房地產領域中一個重要的發展指向。
【關鍵詞】新能源
2015年前減少碳排放45%
新能源主要是指太陽能、地熱能、風能、海洋能、生物質能和核聚變能等的發現和應用。
著名經濟學家厲以寧表示,“十二五”期間,新能源的應用將拉動整個交通運輸、汽車工業的發展,新材料的應用將帶動房地產業和設備制造業全行業的改造,生物科技的發展則對農業、畜牧業、水產業、醫藥業影響深遠,以低碳化為主題的環保產業將同時帶來機遇與挑戰,互聯網的進一步發展、“數字中國”的進步使社會經濟各方面的效率顯著提高,工業設計和創意能力的提升將使制造業走在前面。
全國政協常委、汽車安全與節能國家重點實驗室主任歐陽明高在日前舉行的一場論壇上對記者表示,多部委均牽頭制訂涉及扶持新能源汽車發展的相關政策。由科技部牽頭的《電動汽車科技發展“十二五”專項規劃》已制訂完畢,最遲明年正式對外公布。
根據《規劃》,小型化和汽車電氣化是中國汽車未來發展的兩大方向,2015年中國電動汽車保有量計劃達到100萬輛,動力電池產能約達100億瓦時。為此,我國計劃推動電動汽車產業鏈發展,動力電池、電機、電控成為未來發展的核心。
目前有消息稱,中央為達到在2015年前,減少碳排放達45%,對新能源行業的投資金額或高達4.5萬億元人民幣,而今后能源比例分布,期望有15%來自風力、水力、光電,其余約5%來自核電。“十二五規劃”期內核電設備投資將達6,000億元,風電則達4,000億元,令新能源股受惠。
(鄒光連 編輯)
免責聲明:本文所載資料僅供參考,并不構成投資建議,世華財訊對該資料或使用該資料所導致的結果概不承擔任何責任。若資料與原文有異,概以原文為準。
世華財訊資訊中心:editor@shihua.com.cn 電話:010-58022299轉235
- 掌握全球財經資訊點我下載APP
文章標籤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