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enu-icon
anue logo
馬來西亞房產鉅亨號鉅亨買幣
search icon


房產

中煙砸下30億元進軍房地產

鉅亨網新聞中心


中煙擬參與組建房地產平臺中維地產,注冊資金達30億元。對于中煙此番進軍房地產業,有業內人士擔憂,可能會加劇房地產行業的國進民退。

據每日經濟新聞1月14日報道,利潤豐厚且多金的煙草系統大規模進軍房地產,會有怎樣的收獲?


據悉,國家煙草專賣局(以下簡稱中煙)子公司中國雙維投資公司已與浙江省煙草專賣局(以下簡稱浙江煙草)、云南中煙工業公司(以下簡稱云南中煙)一起悄然組建中煙的核心房地產平臺----中維地產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簡稱中維地產),注冊資金30億元。

12日,中煙方面證實,中維地產的工商注冊登記已經完成。

對于中煙此番進軍房地產業,有業內人士擔憂,可能會加劇房地產行業的國進民退。

先整合系統內地產資產?

中煙方面籌備中維地產的鄭小姐1月12日表示,“就在近段時間,中維地產已經完成了工商登記”。據介紹,中維地產由中煙旗下中國雙維投資公司、浙江煙草和云南中煙3家發起。

中煙網站在2009年9月發布中維地產(籌)招聘啟事,招聘職位包括辦公室主任、行政助理、開發部經理、前期開發專員和建筑設計師等,同時明確指出中維地產“注冊資本金為30億元人民幣,將在北京市注冊成立”,中維地產將為“國家和地方的城市建設做貢獻”。

值得注意的是,各地煙草系統早已涉足房地產行業:福建煙草旗下有福建海晟房地產公司,內蒙古煙草旗下有派力房地產公司,浙江煙草系統下的浙江香溢置業股份有限公司也涵蓋房地產業務。此外,云南煙草系統下的興云投資股份有限公司也在運作房地產。2009年12月10日,廣東煙草耗資32億元打造的綜合體----珠江城開始對外招商。

其中,最引人注意的是浙江煙草,旗下有八家主營業務為房地產的公司。

深圳市眾廈實業發展有限公司總經理助理、地產評論家林曉華認為,浙江煙草和云南中煙參與發起設立中維地產,“也揭示了中煙組建中維地產的第一層目的,就是將旗下各地的存量房地產資產置入中維地產這個平臺,配合中煙整體的資金優勢、信用優勢,顯然將有助于上述資源的盤活與做大。”

欲參與地王爭奪?

有消息指出,中煙2009年8月在江西南昌舉行了“煙草系統房地產業管理與整合研討會”,會議的一個意思即是“中維地產將會在2010年底或2011年初進行煙草系統內房地產資產的整合優化。”

“中煙設立中維地產也是在為IPO考慮。”林曉華12日表示,相較于房地產行業龐大的銷售收入與利潤水平,“中煙資產肯定算是輕資產了,這不利于IPO的發行定價。”

“例如,相較于工程收入,中國建筑的資產并不高,在上市中它捆綁進房地產資產,能獲得更高的發行收益。”林曉華認為。

“中煙最大的目標應該是想參與地王爭奪。”林曉華認為,中維地產如果只是參與中煙存量房地產資產運作的話,“完全不用30億元注冊資本,只有一些地王爭奪戰中的招投標對注冊資本有要求,中煙此舉肯定是想為爭奪地王做準備。”

不過,中煙對此并未做出正面回應。中煙方面表示,中維地產目前仍處于籌備階段,“人員與管理層還沒完全到崗,之后的業務重點目前還不好說。”

央企熱衷掘金地產業

2008年,中煙僅上繳利稅就達4,499億元,利潤超萬億元。這大大刺激了中煙的多元化沖動,而房地產是中煙一直以來的理想選擇。

早在2009年8月,國家煙草專賣局以國煙辦[2009]289號文正式頒布《煙草行業多元化經營企業重大事項報告制度(試行)》。此外,中煙下設的中國煙草學會早在2008年就增設了新產業專業發展委員會,其中就包括金融、房地產等領域研究。

中煙加入房地產行業,讓業內對“國進民退”的擔憂加劇。2009年4月以來,央企在各地高調拿地,將不少地王收入囊中。

統計顯示,當前國資委分管的129家央企中,超過70%的企業涉足房地產業。其中,保利、遠洋、華潤、中房等以地產為主業的有16家,而多達80余家的央企,在輔業中都含房地產或正準備進軍房地產業。

在2009年12月24日的全國國有資產監督管理工作會議上,國資委主任李榮融明確提出要對國有企業投資嚴格監管、引導企業控制風險。針對個別主營業務不是房地產的國有企業進入房地產市場的情況,李榮融表示要加強管理,靠炒賣土地、減持股票獲得的利潤不能作為對企業領導人年終考核的主要依據。

此外,國資委副主任黃淑和還在2010年1月7日舉行的央企負責人經營業績考核工作會議上重申了這一要求,稱央企要慎重進入股市、房地產和期貨等高風險領域,已經進入這些領域的,要規范程序,嚴格考核。

林曉華則認為,房地產產業鏈長,而且周期多達數年,“將煙草利潤投資到房地產后,又可以有多種渠道完成利益輸送,這不利于監管。”

有業內人士指出,“最嚴重的問題還是中煙這樣的大型央企進入房地產行業后,將對民營企業帶來沖擊,畢竟它資金足并且不易受打擊囤地等房地產政策監管。”

(徐志嬌 編輯)

免責聲明:本文所載資料僅供參考,并不構成投資建議,世華財訊對該資料或使用該資料所導致的結果概不承擔任何責任。若資料與原文有異,概以原文為準。
世華財訊資訊中心:editor@shihua.com.cn 電話:010-58022299轉235

文章標籤



Emp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