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enu-icon
anue logo
馬來西亞房產鉅亨號鉅亨買幣
search icon


總經

中國金融的下一個五年

鉅亨網新聞中心


未來五年,中國金融改革不能再像過去那樣“單點”突破,而將呈現整體推進、漸進式的演變格局。

據財經國家周刊11月11日報道,未來五年,中國金融的發展面臨一個更加復雜的經濟環境。


國家發改委中國宏觀經濟學會秘書長王建毫不諱言對未來幾年中國經濟的巨大擔憂。他告訴記者,“十二五”期間一定要未雨綢繆,防范國內金融風險。

一些態度較為樂觀的人士,則對中國經濟長期看好。某私募股權投資基金創始人表示,中國經濟在未來十年的發展速度會有所放緩,但增長態勢不會改變,這種狀況至少會持續至2030年。

如何從復雜的經濟環境變化和全球經濟大變革中尋求機會,重塑中國金融體系,是對前五年金融改革的深化,更是中國經濟崛起的必然要求。

“未來的金融改革已經不同往昔。”中銀國際首席經濟學家曹遠征表示,中國金融改革不能再像過去那樣“單點”突破,而將呈現整體推進、漸進式的演變格局。“就是天天改進,每天一小步,小步快跑”。

擔憂與期待

王建預計,未來兩到三年,中國經濟的結構性失衡極有可能在很大程度上影響金融,然后又從金融傳導回經濟。

他認為,從國際看,2008年爆發的危機事實上并沒有真正過去。具體表現為,在美國次貸危機中形成的數額龐大的有毒資產沒有得到處理,美國的經濟情況事實上并未得到根本性好轉。2010年10月中旬,美聯儲主席伯南克表示,出于美聯儲公開市場委員會的各項政策目標,在條件無明顯變化的情況下,可能有必要為了促進美國經濟增長、穩定就業,采取第二次量化寬松的政策。

如果政策不能取得預期的目的,一種符合邏輯的預測是,美國經濟有可能出現塌縮,這必然引起世界經濟的塌縮,從而帶來中國外部需求的再次萎縮,這意味著長期以來靠出口拉動的經濟發展模式必須有所轉變。

從國內的情況來看,中國主要是依靠10萬億的信貸投放和4萬億的政府投資,把中國經濟從全球金融危機引起的下滑風險中拉了回來。在10萬億的信貸投放中,地方政府融資平臺拿走的就超過7萬億。“項目是有延續性的,第二年就是8萬億,明年可能還會維持在這一水平。”王建做了一個估算,2009、2010、2011三年,中國固定資產投資總規模大概在84萬億,比2003到2008年這6年投資的總和還要多30%,其中有一半是貸款,也就是說貸款規模將超過40萬億。

“未來其中很可能產生5萬億以上的銀行不良債權,這必然把銀行資本金沖得一塌糊涂。”王建表示,如果在所有項目當中有10%是壞賬,則需要耗費銀行8萬億的資本金,這幾乎等于中國所有銀行的自有資本的總和。“我們要考慮到國際國內的態勢,這兩方面都有可能朝著壞的方向發展”。

而持樂觀態度的專家則認為,中國國內的生產力還有非常大的提升空間。在平均生產能力沒有與國際水平持平之前,國內的制造業還是有較為明顯的成本優勢和發展空間,可以成為支撐中國經濟上漲的原動力。

面對復雜的國內外經濟局勢,站在金融大變革的新起點上,對于中國金融下一個五年的表現,人們有擔憂,但更多的是期待。

最近公布的“十二五”規劃建議(以下簡稱《建議》),勾勒了中國金融領域未來五年的布局。

逆周期管理

《建議》中提出,未來要構建逆周期的金融宏觀審慎管理制度框架。

逆周期監管,在國際金融危機爆發之后被提出。在金融危機爆發之前,金融監管以防范單個金融機構風險為主要目標,缺乏對金融機構之間的緊密聯系給予足夠的關注,存在對系統性重要金融機構監管不足、缺乏防范系統性金融風險的組織體系、不同類型的金融產品有不同監管規則等問題。

“尤其是很多的金融監管政策和工具,例如外部的信用評級、公允價值會計準則等存在一定的順周期性,加大了經濟的波動。”一位接近監管部門的人士表示,在危機之后,國際社會經過反思和教訓總結之后,國際金融監管改革的核心內容被定義為宏觀審慎監管,其中逆周期的調節是重要內容之一。

央行《2010金融穩定報告》指出,按照G20的要求,金融穩定委員會(FSB)、巴塞爾銀行監管委員會(BCBS)和其他的標準制定機構正在研究建立逆風向的調節機制,主要內容是建立逆周期的資本緩沖制度和動態損失準備制度,增強金融體系的損失吸收能力。

據了解,中國也在積極著手建立相應的周期評估體系。該人士說,對目前正在積極研究建立系統的評估體系,以后有可能定期發布風險調節的景氣指數,也就是逆周期指數,并以此作為對金融機構采取監管措施的參考。

他還表示,信貸波動是銀行體系順周期的主要表現,應該建立與新增貸款變化相聯系的動態撥備要求和額外資本要求。

銀監會在2010年已開始著手建立系統的逆周期指標。銀監會主席劉明康在銀監會2010年第四次經濟金融形勢通報會上指出,要穩步而深入地推進中國銀行業金融機構監管制度建設。要嚴守底線,著力做好資本充足率、動態撥備率、杠桿率和流動性比率四項監管工具的發展建設工作。

一位接近銀監會的人士指出,信貸的“逆周期”監管,主要是防止整個銀行信貸在經濟過熱的時候多投、經濟下滑的時候收縮,避免加大經濟的波動。逆周期監管的目的在于熨平經濟波動的曲線,根本上就是控制信貸投放,有序調節。

金融監管協調

“在這次金融危機之后,各國都認識到了要加強金融宏觀審慎監管,防止系統風險發生。”社科院世界經濟研究所助理研究員劉永民對《財經國家周刊》表示,金融監管協調之所以重要,是因為各個金融機構之間、不同的金融市場之間是完全聯動的,但金融的監管往往是割裂的。如果沒有很好的協調機制,就容易產生市場的系統性風險。

在全球金融危機之后,美國已經成立了由各金融監管機構負責人組成的金融穩定監管委員會(FSOC),并于2010年10月1日召開了第一次會議。該委員會是在美國參議院銀行委員會主席多德的倡導下成立的,其主要目的和職責在于負責識別、監測和處置大型復雜金融機構導致的系統性風險。歐盟方面也傳出消息,將成立一個歐洲系統性風險監管理事會。

目前,中國在分業經營的格局之下,實行分業監管。央行研究局一位人士介紹說,不同部門之間的監管協調機制一直存在,主要形式為聯席會議制度。具體表現為,由分管金融的高層領導牽頭,召集銀監會、證監會、保監會和人民銀行的負責人,一起探討金融系統可能會出現的問題。

另外,人民銀行、發改委、財政部之間已經建立起了定期會商的制度,主要是對當前的宏觀經濟形勢進行大的判斷。同時,一行三會之間也建立起了信息共享的機制。

但市場普遍認為,金融監管協調還應進一步加強。

燕京華僑大學校長華生指出,分業管理的架構不如統一監管的協調性強。金融市場中混業趨勢的加強,肯定會對一行三會之間加強交流和協商提出更高的要求。

劉永民表示,雖然國家宏觀決策部門之間定期開會,交流機制已經建立,但是實施統一協調的力度仍不夠。

在危機之后,美聯儲的監管權限得到了很大的提升。與此同時,各國央行的職能也在提升。劉永民建議,未來需要在兩方面改進:一是增加一行三會、發改委、財政部之間聯席會議頻度;二是在一行三會的交流制度中,提升人民銀行監管系統性風險方面的權限。人民銀行本身就有一個金融穩定局,其具體職能就應定為于金融監管協調。將來,人民銀行在這方面的工作力度要加大,工作內容要加重,進一步提升其宏觀審慎監管、金融協調監管的職能。

利率市場化改革

金融改革的深化,必然要求利率市場化改革的推進。

《建議》中明確提出,穩步推進利率市場化的改革。這意味著,未來五年金融體系會向一個更加發達的目標邁進。

交通銀行首席經濟學家連平表示,利率市場化的推進,可以使得貨幣政策實施的效果更好,使直接融資和間接融資的比例能夠向更加合理的方向轉化。當前人民幣匯率形成機制的完善,也都需要利率市場化的推進。

中銀國際首席經濟學家曹遠征指出,要想建立一個發達的金融市場,利率市場化是必由之路。但他同時也指出,利率市場化的前提一定是匯率自由化,而目前我們的人民幣資本項目還是不開放的,“在匯率不能自由化的條件下,利率不能反映這個市場的供求關系。”

從另一方面來看,利率市場化改革的推進,意味著放開貸款利率下限和存款利率上限,對銀行的定價能力提出全新考驗的同時,必然會倒逼國內商業銀行進行業務轉型,從而引起金融市場的一系列深層次變革。

在利率管制的情況下,國內商業銀行做了多年存貸業務,但其實并沒有定價權。由于利率管制給銀行帶來的穩定息差,確保了商業銀行“坐地收錢”的壟斷利潤的獲得。

曹遠征指出,定價的本質是對風險的控制,不同的風險需要不同的價格來覆蓋。現在利率是管制的,沒有風險,也不需要定價,因此金融機構既沒有定價能力,更沒有主動定價的需求。“這就牽扯到一個系統性的問題,金融改革要深化,包括利率市場化、貨幣自由化,只有利率和匯率的波動出現了,才能有準確的定價。”

地方金融管理

值得注意的是,在這次的《建議》中,專門提出了“完善地方政府金融管理體制”這一任務。

從2008年下半年以來,為了應對國際金融危機的沖擊,各個地方政府建立了數量較多的地方融資平臺。除了省級和市級以外,很多縣級政府也有自己的融資平臺。這些地方融資平臺主要通過銀行信貸融資,資金主要用于城市建設等領域。

來自銀監會的統計數據顯示,至2010年6月末,地方融資平臺貸款余額已高達7.66萬億,比2009年底的7.38萬億增加了2800億元。

華生分析指出,各個地方政府利用融資平臺大量融資,實際上會對銀行的信貸安全產生影響。這個角度看,確實應該把地方政府的準金融行為,在“十二五”時候納入監管視野。

地方政府并沒有發債的權利,但又有發展地方城市建設的資金需求。華生表示,表面上看,地方融資平臺的債務表面看是公司的欠款,但實際上是地方政府把土地或者固定資產注入到其中,讓其融資。所以“這些負債應該是地方政府的負債,如不加強監管,就會產生漏洞”。

另外,對地方金融機構風險的考慮,或許也是完善地方政府金融管理體制的重要一方面。

發改委的一位官員表示,之所以“十二五”建議中會提出加強對地方政府準金融行為的一些管制,是因為越來越多的小型金融機構都是由地方政府批準成立,應該由地方政府來做好監管。

一旦未來爆發風險,還應由地方政府做好風險處置工作。上述官員建議,可以由金融監管部門來對某一行業制定統一的監管規則,由各地遵照落實。

資料:“十二五”規劃建議中未來五年金融領域的布局

深化金融體制改革。構建逆周期金融宏觀審慎管理制度框架。穩步推進利率市場化改革,完善以市場供求為基礎的有管理的浮動匯率制度,改進外匯儲備經營管理,逐步實現人民幣資本項目可兌換。加強金融監管協調,建立健全系統性金融風險防范預警體系和處置機制。參與國際金融準則新一輪修訂,提升金融業穩健標準。建立存款保險制度。深化政策性銀行體制改革。健全國有金融資產管理體制。完善地方政府金融管理體制。

(尹薇薇 編輯)

免責聲明:本文所載資料僅供參考,并不構成投資建議,世華財訊對該資料或使用該資料所導致的結果概不承擔任何責任。若資料與原文有異,概以原文為準。
世華財訊資訊中心:editor@shihua.com.cn 電話:010-58022299轉235

文章標籤



Emp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