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enu-icon
anue logo
馬來西亞房產鉅亨號鉅亨買幣
search icon


總經

紐約時報:面對中國崛起更好的態度

鉅亨網編譯鍾詠翔


新政府上台短短不到1年,美國的貿易逆差就大幅拉高。製造商紛紛抱怨,美元被高估,打擊美國經濟,迫使美企移到海外。美國國會情緒激憤,提案要懲罰那些傾銷低價產品到美國的國家。

新政府精明的現實主義者認為,是該採取強硬態度了。4年內,美國主要貿易夥伴的匯率大幅升值,美國主要亞洲競爭對手的匯率更走強1/3。美國的貿易逆差開始縮小。美國身為自由世界無庸置疑的領袖,又打贏了一仗。


本周一晚間進行總統候選人外交政策辯論時,這類成功就是Mitt Romney期望能夠提出來的結果,若當選美國總統,他保證就任「第一天」(Day 1)就對中國採取強硬態度,將中國列為貨幣操縱國,並啟動貿易制裁。這類場景也是歐巴馬總統亟欲傳達的理念,他回擊對手時宣稱,他強硬回應中國的態度,比小布希多多了。

然而,這種花招已經過時了。

年代回到雷根總統第二個任期,當年不是中國,而是日本激起美國衰落的疑慮。1985年9月22日,美國財政部長James A. Baker III邀請日本、西德、英國和法國等國財長,到紐約White and Gold Room of the Plaza Hotel,修改協議促貶美元。

美國也曾在1971年對貿易夥伴採取強硬手段,當年尼克森政府對進口課徵10%的稅金,壓迫日本等國家重新評估本國匯率,幫助美國貿易收支恢復正常,當時貿易出現逆差,為19世紀以來首見。

看起來打動人心,但今天這類策略對經濟政策不可能產生顯著效果。在1970年代到1980年代,工業民主國家陣營面對共同敵國蘇聯的而休戚與共。在美國核子保護傘底下的日本,願意做美國想做的任何事情。今天,蘇聯已經垮台。或許中國沒有美國這麼強大,但中國的國力足以做出回擊。

更重要的是,企圖欺侮中國,大推類似1980年代日本接受的版本,並不符合美國的國家利益。事實上,這麼做會令美國的核心長期目標面臨風險:促使中國變成一個經濟繁榮、接受規則束縛以及政治民主的國家。

經濟學家Daron Acemoglu與James Robinson在新書《Why Nations Fail》中提出警告,「共產黨威權統治的後果,是抑制繁榮,令創新窒息,共產黨緊抓大權不放,社會動盪,派系內鬥爭奪經濟果實。」引導中國遠離不穩定和危險的軌道,才是美國的核心目標。

中國的經濟大幅度趨緩。政壇動盪,再過幾周中共即將進行權力交接。美國此時聲嘶力竭,採取單邊主義,態度強硬,根本無濟於事。這樣可能不利於改革派,反倒增強了保守陣營的勢力。

人民幣是個錯誤的目標。沒錯,中國操作人民幣匯率多年,買進大量美元以壓低人民幣匯價,藉以促進出口。可是,北京似乎準備修正方向了。

納入中國通膨加速此因素,從2010年年中以來,人民幣兌美元實質匯價至少走升15%。通膨造成中國的出口產品變貴。北京已經抑制了美元儲量。中國的貿易順差正快速滑落:佔經濟產值的比率,從2007年逾10%,降至今年的2.3%。

某種程度上,中國對美國的貿易順差是一種假象,進口零件,在中國組裝出口,100%都算是中國。根據National Graduate Institute for Policy Studies經濟學家Yuqing Xing評估,2009年中國出口的iPhone與筆記型電腦,中國貢獻的價值僅佔3%。

依據Xing與Neal Detert的研究,由中國出口的iPhone 3G,批發成本為178.96美元,中國的勞動力成本僅佔6.50美元。日本零件佔60.60美元,德國零件佔30.15美元,韓國零件佔22.96美元,美國零件佔10.75美元。這些數據僅是粗估。許多零件可能是在中國製造。不過,整個178.96美元都算是中國出口,似乎誇大了中國的角色。

縱然我們假設單單操作人民幣一項導致雙邊貿易逆差─這是高度不可能的命題─我們也不能責怪中國。雷根政府的貿易顧問Clyde Prestowitz強調:「我們在亞洲存在貿易逆差,若我們嚴肅看待,我們會說許多國家操作貨幣,扭曲世界經濟。」

前聯準會(Fed)官員Joseph E. Gagnon表示,有20個國家積極壓低匯率,以促進出口,包括日本、瑞士、台灣與南韓在內。許多國家可能會緊跟中國,試圖維持面對人民幣的競爭力。不過,若我們強硬處理貨幣操縱國,我們可能要處理一票國家。

未來幾年,中國將持續構成美國嚴峻的經濟挑戰。壓低匯率可能會弱化成一個議題,但中國還存在很多問題:侵犯外國智慧財產權;國內企業大量隱藏性補貼;將商業機密交給國內合資企業夥伴。

可是,採取強硬態度並非處理這些問題的最佳辦法。

 

文章標籤



Emp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