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業轉型:要解決科技和經濟“兩張皮”問題
鉅亨網新聞中心
“發展戰略性新興產業,要進行一些體制和機制的改革。比如,發展新一代信息技術,現在”三網融合“舉步維艱,急需相應改革來推進。”
在卸任工信部部長一年之際,中國首任工信部部長李毅中與本報記者暢談中國工業的轉型與升級。
2008年3月,李毅中從國家安監總局調任工信部,這個新成立的超級大部,要負責除能源之外的中國幾乎全部工業領域,也是2008年“大部門制改革”的重要部門。
但2010年3月,李毅中卻選擇公開撰文,直陳工信部“目前仍有一些重要職能還沒到位”,‘三網融合’等重點工作推動難度很大,希望“要克服部門利益和習慣做法等各種阻力,堅持一件事情原則上由一個部門負責”,“大部門制改革要充分到位,決不能半途而廢”。
在與本報談起中國工業大而不強的舊疾時,李毅中痛心疾首,“中國缺乏關鍵技術和核心技術,不少是低水平的重復,缺少市場競爭力”,應盡快改革“經濟和科技兩張皮”的問題。
李毅中認為,在對傳統產業進行升級和改革的同時,也要加快發展戰略性新興產業,新型產業代表著科技創新和產業升級的方向。在2010年,工信部與發改委等相關部委一起框定了“七大戰略性新興產業”,其中工信部負責編寫高端裝備制造、新材料、新一代信息技術、節能與新能源汽車四個專項規劃。
在政企關系上,李毅中對本報強調,應是政府引導、企業主導,要轉變政府職能,“企業自己決策去做什么,不去做什么,盡量讓市場去檢驗,政府在準入和標準上加以規范,在信息上予以引導。”
中國工業研發投入不足、自主創新不夠
《21世紀》:您曾經多次提到,中國工業的一個特點是大而不強,所以要實施工業轉型與升級戰略。但中國缺少一批世界級先進企業,一些核心技術還沒掌握。您認為主要原因是什么?
李毅中:我們的工業大而不強,一個很主要的原因是,中國缺乏關鍵技術和核心技術,不少是低水平的重復,缺少市場競爭力。
在科技政策上,政府的引導是正確的,科教興國這是一個基本戰略,科技是第一生產力,這個口號一直提得很高,叫得很響。但實際上,我們企業在研發上的投入很不夠。“十一五”期間,我國規劃的研發費用占到GDP的2%,實際上只有1.7%多一點。具體到工業領域,去年全國規模以上工業企業的研發投入占營業收入的比例是0.69%。一般而言,跨國公司平均研發費用占其營業收入一般都在2%或3%以上,一些技術更新換代快的行業則更高,如電信行業,可以達到10%,甚至15%。
第二是我國相關的體制和機制存在問題。其中,最重要的是科技和經濟兩張皮的問題沒有很好解決。我們對科研的成果的考核,重視成果鑒定、論文評獎和職稱評定等,而忽視了把科研和工業、產業結合起來,轉換成實際的生產力。科技是第一生產力,是說實際的生產力,而不是停留在論文和成果鑒定上。
《21世紀》:怎么解決科技與經濟兩張皮的問題?
李毅中:過去我們提“產學研”相結合,這個概念三四十年以前的計劃經濟時代就提過,當然是正確的,但是“產學研”中的產是生產的產,產不能代替用。你生產的東西,自己覺得再好,但是沒有用戶,或者用戶覺得你的東西不可靠,不如進口,進口的產品可能更便宜,服務更周到,那誰買你的呢?所以“產學研”結合要加個“用”字。
在組織機構的管理上也存在問題。中科院是國家級的研究院,我們還有200多個行業研究院或設計院。它們是我們國家的寶貴財富,它們的事業單位編制、企業化管理改革方向是對的。
我在國資委工作的時候,劃到國資委管的研究院、設計院這都是行業排頭兵,在考核的時候我提出,不能光看它的資產保值增值,也不能光看它的利潤,還要看它做的原創型研究和應用研究。
研究設計單位企業化管理之后,首先面臨生存問題。而比較常見的賺錢做法是,把儲備的技術拿出來辦“小生產”。短期內,日子過得不錯。但是如果沒有科研成果,一年兩年顯現不出來,三年四年之后,相關領域的技術就會滯后。如果又沒有創新技術研發出來,科技創新就缺乏可持續。
所以,我認為,企業化管理的改革方向是對的。也就是說,研究機構應該有壓力,但是壓力要能促使其研發成果轉化,而不是僅辦“小生產”。
因此,我建議,在其考核指標中要強調一條,即科研成果、科研項目能產生出多少創新成果。
>
發展戰略性新興產業應進行機制改革
《21世紀》:工業轉型升級戰略的一個重要措施是發展七大戰略性新興產業,發展新興產業時,應該如何處理政府與市場的關系?
李毅中:在發展戰略性新興產業的過程中,政企關系方面,應該是企業主導、政府引導。政府要起到引導作用,負責整體規劃、產業政策、進入門檻、技術標準、深化改革等。
在產業政策方面,政府作用很重要。比如我們現在生產的多晶硅占世界47%,每年90%以上的光伏組件產品都要出口,最高一年達到了97%。盡管光伏發電是綠色低碳和環保的新能源,但生產多晶硅卻是高耗能高污染的,產生的四氯化硅是高污染物。我們為什么要把能耗和污染留給自己,把清潔能源送給別人?說到底就是沒有政策。
《21世紀》:在七大戰略性新興產業中,關于電動汽車的爭論很多,您怎么看待現在電動汽車的格局?
李毅中:首先,電動汽車的技術還有待進步。我曾去考察過不少汽車制造廠,電池的問題根本沒解決。最典型的就是用碳酸鋰、磷酸鐵鋰做的最新電池,能量密度只有每公斤0.1千瓦時電,而1次充電只能跑150公里,消耗20度電,那就是要200公斤電池。200公斤相當于三四個人的重量。此外,還要解決充電網絡和縮短充電時間的問題。
所以電動車離商業化、市場化,還有很遠的距離。因此,現在電動車最大的問題還是技術問題。靠各個廠分散攻關都做不好,應組織行業攻關,尤其是電池、電機和電控的難題。
《21世紀》:這也意味著要在機制上進行改革。
李毅中:對,發展戰略性新興產業,要進行一些體制和機制的改革。比如,發展新一代信息技術,現在“三網融合”舉步維艱,急需相應改革來推進。再如,電動車將來怎么市場準入,也得有一套辦法。高端制造,要發展通用飛機,低空要開放;生物醫藥,各種保健品充斥市場,也需要加強監管;新能源產業的發展,離不開電力體制改革的深化;發展節能環保產業除了加快財稅改革外,還要探索碳排放、碳交易等制度探索,同時也有賴于生產者責任延伸等制度的完善。
引入主體功能區破解地方重復布局問題
《21世紀》:中國產業的發展,無論是傳統產業,還是戰略性新興產業,往往會出現大家一哄而起,結果產能過剩,市場容量不夠,最后很多不得不關門破產。比如說這兩年的光伏項目,全國各地基本上沒有不做的,這個行業剛剛開始發展,就出現產能過剩。
李毅中:中國太大,情況太復雜。政府應當加強規劃。在所有的規劃當中,人大通過的“十二五”規劃綱要,這是具有法律約束力的,但是具體要做哪些項目,某個項目在哪里布局,往往是由區域規劃或專項規劃來決定,通常要和地方政府共同協商。
但部門規劃的效力多是半指導性的,無法做到大小項目都審批。
從政府改革方向來看,主流精神是不要去干預企業的具體經營活動,企業自己決策去做什么,不去做什么,盡量讓市場去檢驗。政府所做的是在準入和標準上加以規范,在信息上予以引導。因為市場信息不夠充分,或者投資者的認識還不夠,所以一個產業,尤其是新興的產業,就會出現一哄而起的現象。對這種現象也不必太過擔憂。我們的政府處在轉變職能的過程中,轉型期的很多規章制度還不健全、不規范,這就需要通過市場競爭來優勝劣汰,一些企業經受了競爭的考驗,還能通過兼并重組做強做大,也有一些企業會被市場淘汰或重組。
《21世紀》:“十二五”期間各地又呈現出“大干快上”的現象,其中產業布局上的重復建設的風險日漸顯露,對此您認為有沒有解決機制?
李毅中:我在調研中曾經遇到一個困惑,就是中央很明確地提出“十二五”的GDP增速為7%,但是全國多數地方規劃的GDP增速在10%以上,還有一些地區提出GDP翻番。
“十二五”是全面實現小康的關鍵時期,小康不僅是人均GDP,更要具體量化為多項民生指標,如在民生方面,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6000元,農民人均純收入7
- 掌握全球財經資訊點我下載APP
文章標籤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