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民工市民化將是中國經濟轉型突破口
鉅亨網新聞中心
當前民眾對股市擔憂的背后是對中國中長期經濟發展的擔憂,其核心是中國經濟轉型能否成功。我們認為,依靠傳統工業化推動經濟增長的模式已經走到盡頭,城市化和工業現代化將成為未來經濟增長的雙引擎。城市化和工業現代化又將推動經濟轉型將在三個層面展開:GDP中消費和服務的占比提高,產業結構中新興產業的占比提高,區域結構中中西部的占比提高。
從美日韓的經濟轉型史看,GDP 增速都出現一定程度下降。未來2-3年,我們預計中國的GDP增速將從過去十年平均10.2%的水平逐步下降到9%-10%的水平。出口增速有所下降,消費以相對更快的速度增長,投資增速有所下滑但仍在高速城市化的推動下保持較高水平。增速下滑的同時,經濟活力和增長效用會不斷增強。筆者預計,到2020年,我國將在需求、產業及區域層面實現經濟轉型。轉型后,分配格局改善,勞動力價格提高,勞動報酬比重提升至50%;內需增長,最終消費率提升57%,其中居民消費率提升至42%;產業優化升級,服務業占比提升至50%,GDP能耗下降40%;最后,區域協調發展,城鎮化率大幅提升至55%。而在中國經濟轉型中,農民工市民化或將成為突破口。
“新政治錦標賽” 創造短期農民工市民化制度保證
所謂農民工市民化,就是通過社會保障體系的完善和戶籍、醫療等領域的制度改革,使得在城市生活的農民工享有和城市普通居民一樣的權利,包括住房、教育、醫療等,同時消除他們在就業、子女教育等領域受到的不公平待遇。
中國城市化的進程正發生深刻變化:過去近30年的城市化,主要表現為“農民進城”,而未來的城市化則是“農民工市民化”,即讓農民工享有和城市普通居民同等的生活保障。“農民進城”為傳統工業制造業和城市建設提供大量廉價勞動力,而“農民工市民化”既可以帶來城市基礎設施建設的持續需求,又會通過消費潛力的釋放增加城市消費需求。
加快農民工市民化,是促進經濟轉型的重要突破口:
(1)農民工市民化過程中,以保障房為代表的大量城市基礎設施建設會帶來投資增長,為經濟轉型提供緩沖期;
(2)城市農民工社會保障體系的完善,再加上正在積極醞釀的收入分配機制改革,會增加其可支配收入,增加消費需求,加速經濟結構由投資向消費的轉變;
(3)農民工收入水平的提高會引發全社會勞動力成本的提高,加速勞動密集型制造業產業升級和產業結構由制造業向服務業的轉型;
(4)農民工收入的上升尤其會對東部地區制造業帶來成本壓力,促使傳統制造業由東部向更具勞動力成本優勢的中西部地區轉移,緩解經濟增長中日益凸顯的區域失衡問題。
轉型中新的制度紅利正在被創造出來。回顧中國三十年經濟增長,歷次重大改革功不可沒。但對所謂“制度紅利”應以發展的眼光看待,在不同階段的制度紅利會表現出不同的形式。在中國經濟面臨深刻轉型的當下,制度變革同樣重要:我們可以看到的包括醫療、住房等保障體系的大規模建設,加速醞釀的收入分配制度改革,積極推動的農民工市民化,鼓勵民間資本的“新36條”,以及未來有望出臺的財政體制改革等。新的制度紅利正在被創造出來,并有望在將來對經濟轉型帶來深刻的影響。“新政治錦標賽”是未來2-3年的重要制度保障,其中保障房建設對轉型期的經濟波動提供重要“緩沖期”。經濟轉型非朝夕之功,可能需要十年或更長時間,在這期間中國經濟將逐步放棄對GDP高增長的膜拜,而追求更加科學、協調的發展方式。
農民工市民化 攸關城市化與城市現代化
工業化是推動過去中國經濟增長的主要動力,但近幾年來對GDP的貢獻正逐漸減少,工業化已經達到重化工業化的頂點,工業占比已達到歷史和國際高位,傳統工業化的模式難以為繼。國際比較看,中國目前工業化水平已超出世界大多數國家完成工業化時期的最高水平。按錢納里等人的工業化理論,我國開始進入工業化后期。三項定量指標中只有農業人口占比這一數據仍落在“中期階段”的指標內,這也是當前經濟發展的另一個重要特點——城市化嚴重滯后于工業化。不僅總量指標滯后,結構性也不足:(1)理論上一般將城市人口占總人口比重超過60%視為基本完成城市化。中國當前城市化水平在46.6%左右,按每年1個百分點的城市化進程,還要經歷10-15年。(2)中國的城市化東西部差異巨大,東部部分發達地區達60%,已接近發達國家水平,而中西部大部分地區仍在40%甚至更低水平徘徊。(3)約1.5億農民工并未成為真正的城市居民,相當部分居民還沒有全面享受到城市居民的住房、醫療和教育等社會保障,充其量只能稱為“半城市化”。
農民工市民化對城市化意義重大。一旦農民工的市民化全部完成,有望帶動的消費額占全社會零售總額的8.3%。當前農民工收入主要用于最基本生活開支、匯回老家和儲蓄,如果未來解決其在城市居住的后顧之憂,會釋放出巨大的消費潛力。
完善農民工保障體系是加快農民工市民化的重要前提;“新36條”和產業轉移創造更多的就業機會,是農民工市民化的關鍵。城市現代化是城市化發展的必由之路。
中期視角:傳統產業主導經濟結構轉型 輻射新興產業崛起
從中長期的視角去看,我們并不認為新興產業能在短期內成長為經濟的主要支撐力量,傳統產業在經濟轉型中的主導力量不可動搖。這種主導力量來自于兩個方面:一方面是傳統產業在農民工市民化、工業和城市現代化過程中面臨自身轉型的壓力,另一方面主導產業的變遷將會輻射帶動一部分新興產業的崛起,從而完成產業的興衰與轉化。
因此我們考察的視角將以傳統產業為主線,這里的傳統產業包含了周期產業、金融產業和消費產業三大類別,而把那些受政策強力支撐,與新興技術、新興需求和技術關聯度較高,增長速度較快的行業都歸為新興產業。
一、周期產業:需求層面并不悲觀,結構與制度變革引領升級。
農民工市民化將是城市化的重要推動力量,而其中物質上的保證就是保障房的建設。對于傳統行業而言,拉動其需求的“三駕馬車”,也是國內發展歷程上傳統的拉動因素,即為商品房投資、基礎設施建設和出口需求。從未來幾年看,基礎設施建設穩步推進和出口緩慢復蘇的節奏不會有大的改變,唯一的風險點是在住宅投資。
據對2007年相關數據模擬測算,從產業鏈角度,保障房替代商品房形成的帶動效應不會顯著降低。其次,從房地產對其他行業的消耗程度看,并非所有傳統的周期品行業敏感度都很大。我們發現敏感性最大的行業包括石油加工、煉焦及核燃料;儀器儀表及文化辦公用機械制造業;金屬制品業;造紙印刷及文教體育用品制造業;化學工業(包括化學原料、化纖、塑料、橡膠、其他化學制品);電力熱力;住宿餐飲;電氣機械等行業。第三,當前的房地產產業帶動效應已經有所下降。近15年間房地產對其他產業的總相關程度在減弱。第四,房地產的金融屬性和產業升級值得關注。對比2002年與2007年房地產前十大關聯行業的構成,可以發現,化學工業由之前的第5名上升為第1名,并增加了電氣機械及器材制造業、電氣機械及器材制造業兩個產業部門,而技術含量較低的建筑業排名下降兩位。這從一個側面表明,房地產業的技術含量在逐步上升,但是對第三產業的關聯作用有所減弱。
前后10年的產業發展中,房地產與金融的關聯效應始終排在第一、第二位,說明目前,房地產行業的金融屬性仍十分明顯,對信貸桿杠的沖擊或是目前最大的隱憂。
二、供給端:結構升級面臨三種路徑,尋找大浪淘沙中的優勝者。
路徑之一——競爭結構升級:經濟調整帶來強者機遇。
歷史經驗告訴我們,經濟調整往往是強者公司的機遇。企業數量變動的直接結果是促成了“活下來”的企業盈利增速增加,盡管行業整體利潤會趨于下降,但單個企業的優勢反而得到凸現。
路徑之二——產業要素升級:避開資本密集和勞動密集區域。
轉型期,對傳統產業的生產要素沖擊最大的是勞動力價格的提升和資本成本的上升,前者主要來自于收入水平的整體提升、收入分配制度的改革和低收入群體的保障,后者則來源于資金成本的上升、對部分產業的信貸歧視以及整體投資偏好的轉移。
路徑之三——制度變革帶來盈利模式升級。
轉型帶給了很多傳統產業制度變革和盈利模式升級的壓力。同許多其他行業的分化一樣,未來房地產企業必然向著多元化的綜合化公司和專業化的細分領域龍頭公司演進。
制度變革帶來盈利模式創新的還有農業。農業發展轉型新階段具有三個基本特點:一是農產品價格進入中長期上升趨勢;二是農業扶持政策更加全面、深入和強化;三是行業盈利模式升級,農業企業步入上規模、創品牌階段,高端農產品對低端農產品的替代加快。投資者選擇轉型最快的子行業是最佳的投資策略。轉型最快的子行業具有三個特征:技術和品牌的優勢開始顯現,高端產品對低端產品的替代加速;行業管理政策發生劇變,帶動行業集中度快速提升;龍頭企業競爭優勢得到強化,盈利能力顯著提高。種子是未來3-5年內變化最快的子行業;林業步入變革加速期,動物疫苗行業步入整合期,高端養殖行業品牌價值開始體現,這些子行業都已經步入轉型加速期。
- 掌握全球財經資訊點我下載APP
文章標籤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