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西證券:小盤股大跳水后的四種結局
鉅亨網新聞中心
2011年只剩下最后兩個交易日。相較2010年,2011年整體市場風格出現了較大變化:2010年上證指數跌幅為14.31%,但主要在于銀行股下跌23.09%拖累了指數(加權平均,以下同),中小市值則走出了獨立行情,整體漲幅達到6.64%(標的為:所有A股刨除滬深300成分股,以下同),大多數投資者賠了指數賺了錢;進入2011年,這一情況出現較大變化:上證指數跌幅22.72%,但銀行股整體跌幅僅有2.62%,若將16家銀行股刨除,剩余個股跌幅高達28.24%,中小市值整體跌幅達到32.82%,這也導致多數投資者跑輸大盤。
中小市值個股讓投資者愛恨交加。從成分構成上看,中小市值個股中不乏新興企業,受益于調結構,未來想象空間廣闊,而藍籌股中多為傳統行業,發展空間相對有限。股價上,自2010年寬松貨幣政策退出后,市場出現整體流動性不足的現象,難以撬動藍籌股抬升,中小市值則受到翻來覆去的炒作,其代表指數之一中小板綜指在2010年初輕松逾越了2007年10月的高點,而同期上證指數距離高點仍接近50%;但是,"中小市值不敗"這一法則卻在2011年遭遇滑鐵盧,尤其是11月16日至今,中小市值股在31個交易日的累計跌幅高達23.14%。
經歷了冰火兩重天后,投資者應該把重心回歸具有估值優勢的藍籌股,還是逢低關注中小市值股?要回答這個問題,我們首先要找出中小市值個股今年大幅下跌的原因。
首先,中小市值個股的成長預期大幅減弱。2010年中報顯示,中小市值個股凈利潤同比增長72.24%,2010年報則降低為48.99%,至2011年三季報,同比增長下滑至25.66%;同期三個數據,滬深300分別為41.44%、35.09%、19.60%,銀行股分別為30.49%、33.48%、31.86%。相較于藍籌股,中小市值利潤增速下滑幅度較快,導致其遭遇了"戴維斯雙殺"。其實最近幾年,傳統行業中的龍頭企業壟斷性一直在增強,盡管遭遇高通脹,但其傳導通脹的能力也不斷提升,凈利潤增長相對穩定;而中小市值企業規模較小,議價能力相對較弱,經受了較大考驗,且中小市值往往受經濟波動的影響較大。
其次,中小市值相較整體市場估值溢價過大。從歷史數據觀察,2005年998大底和2008年1664大底時,中小市值個股相較整體市場市盈率溢價幅度均在20%以內。但2011年年初,A股整體市盈率為18.82倍(TTM方式,以下同),中小市值股為45.90倍,估值溢價率為143%;即便近期經歷了大幅下挫,中小市值股估值溢價仍然在105%左右(目前整體A股市盈率12.68倍,中小市值個股26.06倍)。在市場整體較弱情況下,中小市值股相對較高的估值難以維系。
再次,中小市值企業近期股東套現行為較多,形成了有效的拋壓;而在弱市中,市場資金以"避險"為主,對此類股東減持個股避之不及,缺乏有效買入力量導致股價不斷回落。
正是由于以上原因,中小市值在今年的下跌過程中跌幅遠大于指數。而針對于以上原因,在未來選擇上不難得出結論。第一,中小市值個股未來業績增速如果沒有表現出相較藍籌的強勢攀升,則其估值溢價的提升空間不大,難以走出類似2010年的獨立性行情。第二,中小市值個股易得到炒作,因此其股價彈性將繼續維持在較高水平,但是投資者應盡量規避股東頻繁減持類的中小市值個股。第三,中小市值和藍籌走勢一直相對獨立,結合目前市場流動性,預計這種獨立在未來將得到延續,在反彈過程中或以輪動形式出現。第四,中小市值個股近期恐慌性殺跌,預計未來將出現嚴重分化。新興產業的特點在于研發投入大、更新換代速度快,靠買技術、買生產線的偽新興企業必然被淘汰,本輪下跌對此類個股而言,是一種歷史錯估的修正;而一些真正具備核心技術、成長性較強、行業空間不受宏觀經濟下行影響的企業則有錯殺嫌疑,可以逢低系統性介入價值投資。(中國證券報)
(衛強 編輯)
免責聲明:本文所載資料僅供參考,并不構成投資建議,世華財訊對該資料或使用該資料所導致的結果概不承擔任何責任。若資料與原文有異,概以原文為準。
世華財訊資訊中心:editor@shihua.com.cn 電話:4006744482
- 掌握全球財經資訊點我下載APP
文章標籤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