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enu-icon
anue logo
馬來西亞房產鉅亨號鉅亨買幣
search icon


總經

西部大開發10年陜西農民人均純收入翻一番

鉅亨網新聞中心


西部大開發10年來,陜西農民人均純收入突破3,000元,達到3,136元,比1999年翻了一番。

據西部網12月31日消息,據陜西省統計局發布的“西部大開發以來陜西經濟社會發展成就”報告顯示,10年來,陜西農民人均純收入突破3,000元,達到3,136元,比 1999年翻了一番。


農民增收,四個字背后考量的卻是縣域經濟這個大盤子。

西部大開發十年來,省委、省政府緊緊抓住國家西部大開發的重要戰略機遇,立足陜西實際,致力建設“生產發展、生活寬裕、鄉風文明、村容整潔、管理民主”的社會主義新農村,實現了縣域經濟的跨越發展。

農業產業化 把農民從廣種薄收中解放出來

說到西部大開發對陜西的影響,不得不提及一個標志性的惠民政策??退耕還林(還草)。1999年,黨中央發出西部大開發偉大號召,啟動實施了退耕還林工程。

當時的陜北農民,祖祖輩輩倒山種地,廣種薄收,嘗盡了生活的艱辛。

退耕還林政策出臺后,當地農民從不理解到理解,從對口糧的擔心到特色產業的興起,在一番思想的陣痛之后,逐漸改變了傳統耕種習慣,實現了生產方式從以糧為主向特色主導產業的轉變。2008年,延安經濟林果發展到345萬畝,人均2畝以上,其中蘋果發展到240萬畝。農民人均收入由1998年的1,356元增加到3,551元。

退耕還林政策使農民有了“票子”,也使政府有了“被子”。十年后,陜西省共完成造林6,236萬畝,成為全國退耕面積最大的省份。

現在,陜西按照“穩糧、優果、興牧”的產業政策,初步形成了具有地域特色的農村主導產業區域:陜北以羊、薯、雜糧、果為主;陜南以瘦肉型豬、中藥材、茶桑蠶、食用菌為主;關中北部成為全國最大果業基地,東部成為棉花基地,渭河兩岸成為蔬菜和畜牧業基地。

農業產業化步伐不斷加快,為農村工業化發展打下了堅實基礎。

農村工業化 讓農民增產又增收

2004年,勉縣錦泰實業有限公司成立,日加工鮮魔芋30噸,吸納當地勞動力400多人。這一年起,勉縣魔芋價格也一路飛漲,農民種植魔芋的積極性不斷攀升,2008年勉縣及毗鄰地區的農民僅魔芋銷售一項就可增收780多萬元,使公司和農戶實現雙贏。

十年來,陜西縣域工業化進程不斷加快。一大批像錦泰實業這樣的農畜產品加工龍頭企業迅速崛起,2008年農產品加工企業達11萬個,規模以上農產品加工企業721個,全省農產品加工企業實現營業收入同比增長33%,加工出口交貨值40多億元人民幣,帶動了現代農業發展。

縣域中小企業規模化、產業化、集約化步伐的加快,使一大批企業從建筑、運輸、商貿等領域,向農產品深加工、機電制造、高新技術等領域拓展。全省中小企業先后創出中國名牌產品6個、中國馳名商標2個、陜西省名牌產品205個、國家免檢產品58個、全國創名牌重點企業43個。

沒有農村工業化,就無法解決農民“錢從哪里來”的問題;沒有農村工業化,就無法解決農民“人到哪里去”的問題。2008年,全省中小企業新增就業崗位16萬個,從業人員達到634萬人,占全省二、三產業從業人員總數的70%以上。

全省農民人均純收入的39%來自中小企業的工資性收入,工資性收入已經成為陜西農民收入的主要組成部分。

縣域城鎮化 讓農民生活更精彩

西部大開發帶動了農村產業結構、就業結構的深刻變革,也帶動了小城鎮建設的迅猛發展。

白河縣蔓營村,建起兩年的社區服務中心,集聚了黨員活動室、衛生院、農家書屋、計劃生育學校、矛盾排查室、警務室、文體活動室、便民超市等,讓當地老百姓享受到和“城里人”一樣的公共服務。

西部大開發以來,陜西農民生活環境得到改觀,全省自來水受益村達到59.4%,建成各類飲改水工程1.3萬處,初步解決了600多萬農村人口的用水困難。國家級生態示范試點區34個,占全省縣(區)數的30%,其中2個通過國家驗收命名,4個通過省級驗收命名;生態示范鄉鎮40個,生態示范村397個,農村環境保護示范點23個,初步形成了縣、鄉、村生態示范網絡。

2007年,全省縣域城鎮化水平達到28.3%,較2000年的22.2%提高了6.1個百分點。全省城鎮人口達1,522萬,其中縣域城鎮人口650萬,占城鎮總人口的42.7%。

縣域城鎮的迅猛發展,使大批農民不離本土就地轉化成了“市民” ,實現了由貧窮到富裕、由農村到城鎮的大步跨越。

(程笛 編輯)

文章標籤

農業


Emp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