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enu-icon
anue logo
馬來西亞房產鉅亨號鉅亨買幣
search icon


總經

中國首個綠色發展指標發布 中部綠色發展水平偏低

鉅亨網新聞中心


《2010中國綠色發展指數年度報告》11月4日發布,北京、青海、浙江位列綠色發展前三甲,此為國內第一套綠色發展的監測指標體系和指數測算體系。

綜合媒體11月4日報道,《2010中國綠色發展指數年度報告》4日上午發布,北京、青海、浙江位列綠色發展前三甲,山西、河南等中部地區省市綠色發展水平偏低。環保部副部長潘岳稱此為國內第一套綠色發展的監測指標體系和指數測算體系。

東部面臨較大資源環境承載壓力

據《2010中國綠色發展指數年度報告》公布的反映各地綠色發展水平的測算結果,我國在綠色發展方面存在一定的地區差異性。在參與測算的30個省(區、市)中(除西藏外),12個省份綠色發展水平高于全國平均水平,18個省份低于全國平均水平。


報告顯示,綠色發展指數排在前十位的省份是:北京、青海、浙江、上海、海南、天津、福建、江蘇、廣東、山東。從地理位置上看,除青海位于西部以外,其余均處于東部地區。

東部地區經濟相對發達,財力較強,也較早低遭遇資源環境對經濟發展的制約,產業結構升級相對較快,第三產比重相對較高,更加重視經濟發展與環境資源的協調發展。通過調整和優化產業機構,加大環境和生態保護力度,提升了經濟增長的綠色程度。

但經過30年的粗放式增長,經濟快速增長以及人口聚集大致東部沿海各省市的資源環境壓力加大。人均資源占有量低,空氣、水污染嚴重,經濟持續增長遭遇環境和資源的瓶頸。除海南因地理環境優勢,“資源環境潛力度”保持第四以外,其余均排名靠后十名,東部地區面臨較大的資源環境承載壓力。

中部地區綠色發展水平相對偏低

位于第11-20 名的10個地區在區位上也相對集中,基本屬于自然資源相對豐富而人口密度相對較低的廣大西部地區和北部邊境地區。包括:內蒙古、云南、黑龍江、新疆、陜西、貴州、四川、安徽、甘肅、江西。

西部地區由于相對富余的資源環境承載空間,以及在資源環境保護方面所接受的相對較多的轉移支付,在綠色發展鎮南關具有天然優勢,加之經濟相對欠發達,客觀上尚未造成資源的過度消耗和環境的明顯破壞。“資源環境潛力度” 指數的前十位中有七個是西部地區

而吉林、湖北、遼寧、廣西、重慶、河北、湖南、寧夏、河南、山西為綠色發展水平一般地區,排名21-30位,主要處于中間內陸地區。

作為夾心層,目前中部內陸地區在綠色發展方面面臨的壓力最大。一方面要大量承接東部的制造業轉移,資源環境承載空間會進一步壓縮;另一方面,經濟實力遠沒有東部雄厚,對資源環境保護的投入力度有限。

綠色發展指數的區域分布特征明顯,各地區在三個分指數上的排序不盡相同。總體而言,東部地區綠色發展水平相對較高;中部地區綠色發展水平相對偏低,六省綠色發展指數均低于全國平均水平;西部地區因資源優勢而提升了其綠色發展綜合水平,“資源環境潛力度” 指數的前十位中有七個是西部地區。

中國產生首個綠色發展指標體系

由北京師范大學學術委員會副主任李曉西和國家統計局中國經濟景氣監測中心副主任潘建成負責研究的綠色發展指數包括三大類一級指標,即經濟增長綠化度、資源環境承載潛力和政府政策支持度,下面又分9個二級指標和50多個三級指標,形成了一個比較完整的評估綠色發展的指標體系。

環保部副部長潘岳稱此為國內第一套綠色發展的監測指標體系和指數測算體系。

專家學者普遍認為,首個綠色發展指標體系為促進經濟發展方式轉變提供了定量評估的重要參考指標,將推動中國經濟發展觀念和發展方式的轉變,有助于從單純追求GDP的觀念向綠色發展、可持續發展的觀念轉變。

經濟學家吳敬璉認為:“‘中國綠色發展指數’指標體系,不但能夠幫助政府改進對各級官員的政績考核制度,更重要的是,有助于提高全民的綠色發展自覺。”

(鄒光連 編輯)

免責聲明:本文所載資料僅供參考,并不構成投資建議,世華財訊對該資料或使用該資料所導致的結果概不承擔任何責任。若資料與原文有異,概以原文為準。
世華財訊資訊中心:editor@shihua.com.cn 電話:010-58022299轉235

文章標籤



Emp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