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enu-icon
anue logo
澳洲房產鉅亨號鉅亨買幣
search icon

行業

一場雪下出中國交通建設三大問題

鉅亨網新聞中心 2010-01-07 09:25


元旦剛過,中國華北與東北大部分地區出現了強降雪天氣。北京的日降雪量甚至創出近60年來的同期之最。受此影響,北方交通嚴重受阻。截至日前,共有8個省(市、區)15條高速公路、3條國道局部關閉,上千架航班或延誤或取消。奇怪的是,來自鐵路的受阻信息不多。為什么?

綜合起來看,這場大雪其實下出了中國交通建設突出的結構性問題,下出了公路與航空運輸的“嬌嫩與金貴”,下出了鐵路的優勢。尤其是在“鐵(路)、公(路)、機(場)”結構上反映出來的經濟效益、社會效益與環境效益問題,更值得反思。

先來看一組數據。據國家統計局統計,1990年中國的公路里程為103萬公里,其中的500公里是首次出現的高速公路。經過20年建設,到2008年中國的公路里程迅速上升至373萬公里,翻了三番;而高速公路的建設更為驚人,里程為6萬公里,20年翻了十倍。

再來看民航和鐵路的情況。1990年中國的民航航線里程是15萬公里,到2008年快速上升至246萬公里,20年增長16倍。而同期的鐵路建設則非常緩慢。1978年,鐵路營業里程為5萬公里,1990年為5. 8萬公里,到2008年,鐵路營業里程則緩步增長到8萬公里。20年增長不到40%。


這組數據大致反映了近20年來中國鐵路、公路、航空這三大主要交通系統的建設情況與差異情況。這樣的建設布局是不是最優的選擇或次優選擇呢?不妨從經濟、環境與社會效益這三個方面來檢視一下。

從經濟效益看,這種“鐵、公、機”比例架構是最值得商榷的。據專業人士介紹,在中國,鐵路、公路與航空的單位運輸成本之比大致為1比6.4比9.35。鐵路建設用地為四車道高速公路的1/2,完成單位運輸量所占土地面積為公路的1/10。能量消耗為公路的1/3。如果采用電氣技術,鐵路運輸從北京到天津的人均耗電量只有1.5度,單位能耗僅為波音747飛機的3%。

也就是說,這20年來,發展速度最慢的鐵路運輸,恰恰是成本最低、能效最高,土地占用最少的運輸形式。尤其是對土地的節省,其意義已超越經濟。更不用說這三種交通形式之間,其實際運能與道路利用率和維護成本了。比如,這次大雪就有18條高速路與國道封閉,參與搶通人員多達8萬多人次、動用機械18000多臺次。在大雪面前,鐵、公、機誰更嬌嫩,立馬可判。

從社會效益看,這種“鐵、公、機”架構同樣也值得反思。據統計,改革開放30年來,中國全社會的貨源總量從1978年的24.9億噸增長到2008年的259億噸,翻了近十倍;客運量從25.4億人次增長到287億人次,也翻了超過十倍。而鐵路運輸在與公路、航空、水運、管道等運輸媒介的競爭中,承擔的貨運與客運量分別為36%和32.4%。

也就是說,近30年來,投資力度最小、發展速度最慢的鐵路系統,正在承擔著超過全社會三分之一的貨運和客運業務。特別是它的服務人群,主要是占人口比重最大的中低收入者,而高速公路上跑的轎車、航空運輸中乘坐的客人則很少有低收入者。換句話說,這些年來,用于交通建設的大量投資,更多地服務了少數高收入群體。其社會效益如何,誠可一議。

另外,再從環境效益看,目前的“鐵、公、機”架構對環境的影響,更值得反思。據介紹,在交通事故對環境污染的外部成本中,鐵路占1.9%,航空占6.1%,公路占91.5%。在減排方面,鐵路運輸每公里碳排放約為汽車和飛機的1/6和1/3至1/20。而每年占總量33.6%的運輸類石油消費中,主要都用于公路與航空運輸,不僅有大量的減排問題,更有對石油消費的可持續性問題。

也就是說,又“嬌嫩”又“金貴”的公路與航空運輸,不僅有代價大、成本高、服務人群少的問題,還有一系列環境問題。不僅很難做到全天候服務,而且一年中,總會有幾次“撒嬌”,為了掃雪清障,還需要大量投入。比如,這次大雪,僅在華北部分地區就已經布撒了29460噸融雪劑、104936方防滑料、2950噸融雪鹽。這些化學物質對土壤和水環境會有什么影響?都是問題。

由此觀察,正在加大力度實施的“鐵、公、機”建設,真需要反思一下。

文章標籤


Emp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