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enu-icon
anue logo
馬來西亞房產鉅亨號鉅亨買幣
search icon


行業

"堅硬"壁壘凸顯出口結構困境

鉅亨網新聞中心


我國化學品出口歐盟即將面臨最“堅硬”的貿易壁壘。根據歐盟《化學品注冊、評估、授權和限制》(REACH)法規,截至11月底,年出口1000噸以上的大宗品種如果還未正式注冊,進入歐盟市場將受到限制。

REACH法規涉及到約3萬多種化學品和300萬-500萬種化工下游的紡織、輕工等行業的物品。目前我國正式通過注冊的品種很少,這意味著幾百種大噸位的化工品出口歐盟將受重創。有跡象顯示,美國等其他國家正在效仿歐盟,如果這種游戲規則風行全球,我國企業將被逼入“絕境”。

專家稱,歐盟是中國化學品第三大出口市場。我國企業要通過注冊就必須向歐盟企業購買昂貴的實驗數據,企業難以承擔;如不能正式通過注冊,未來要進入歐盟市場就只能貼他國已注冊品牌,讓他國企業賺取超額利潤,那樣我國不僅容納了生產環節的污染,甚至還要高價進口這些貼牌商品。

以染料行業為例,我國是染料第一大國,2009年產量中的40%用于出口。中國染料工業協會人士透露,到目前為止,行業還沒有一個品種正式注冊成功。目前正在計劃注冊的一個品種也遇到注冊費難題,報價1300萬元,每家企業需要分攤100萬元費用,而一家染料企業的一個車間就生產50-60個品種,如此昂貴的注冊費用對于利潤微薄的染料行業沒有任何吸引力。


昂貴的注冊費用不僅存在于化學品行業,農藥、醫藥等行業遇到的要求更加苛刻,這還只是我國企業面臨的貿易壁壘的“冰山一角”。國際金融危機以來,基于貿易保護主義的各種形式的貿易壁壘,一直對中國制造步步緊逼。

留給我國化學品行業的時間并不多。從短期看,即使我國企業暫時摒棄相互間的利益矛盾,站在同一立場,以拒絕出口為籌碼,聯合起來與數據提供企業進行談判,努力降低購買數據的成本,結果也不容樂觀。掌握數據定價權的歐盟企業不會理睬我國企業的這種要求,因為中國產能龐大,必須依賴出口。

出現目前這種完全被動的局面,我國企業自身負有一定的責任。以染料行業為例,我國企業研發投入占企業銷售收入的比重還不到1%,僅為歐盟同行的五分之一。

(上接A01版)歐盟企業同樣受到REACH法規的約束,他們在推出一個產品前都積累了完備的數據。質檢總局的一位專家表示,沒有數據就沒有市場,這是未來全球的一個趨勢。政府有關機構很早就向企業強調數據的重要性,可是我國一些企業為節約成本,不愿花錢檢測、積累數據。如果企業能夠未雨綢繆,目前跟歐盟企業討價還價沒有任何余地的情況不會出現。

歐盟敢于拋出如此“堅硬”的貿易壁壘,是因為技術領先。我國的實驗室由于水平落后,檢測的數據在歐盟不被認可,這導致企業在我國實驗室進行檢測的積極性不高,相反,歐盟實驗室的數據在我國卻能夠得到認可。

從根本原因看,企業目前的困境源于我國出口結構或中國制造的缺陷。盡管中國制造的產能很大,但主要是低附加值產品、缺乏技術含量和品牌溢價,為出口更多產品,企業之間常相互壓價。一旦遭遇全球經濟低谷,很容易淪為貿易保護主義的犧牲品。

面對嚴峻的貿易形勢,我國化學品行業不得不作出方向性選擇:維持現狀、被強制廉價代工還是擺脫粗放式的發展道路、適應國際游戲規則?中國制造本身,也的確到了轉型升級的關鍵時刻。

文章標籤



Emp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