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實"未必是,"虛"未必非
鉅亨網新聞中心
全球金融危機的一大教訓,是資產泡沫甚囂塵上,衍生產品過度膨脹,最終異化為巴菲特所說的“大規模殺傷性武器”。
發展實體經濟,加強金融監管,是各國痛定思痛的選擇。但如果把實體經濟和虛擬經濟截然分離,且一是一非,則又有偏頗。
實體經濟(真實經濟,realeconomy),是和產品與服務的實際生產相關的經濟(concernedwithactuallyproducinggoodsandservices);虛擬經濟,則和金融市場的買賣相關。兩者有分別,有聯系,有對應,但并不天然對立。
2011年,中國產出了全球制造總量的19%,全球GDP的11%,全球貿易的10%。但為了這樣的產出,中國在資源能源上的消耗占比遠遠為高(大致在25%到50%);另一方面,盡管有如此大的產出,中國在貿易計價以及外匯、債券等金融市場的寬度與深度上,地位又遠遠為低。例如,按IMF統計,到去年第三季度,全球外匯儲備中美元占比61.7%,歐元25.7%,日元3.8%,人民幣微乎其微;中國外儲占全球三成多,為最大外儲國,但2/3都是美元資產。又如,按國際清算銀行統計,2010年全球匯市日均成交量中,中國比重幾乎為零。
上述情況決定了,在實體經濟上,中國要走創新優化、低耗高效的新路子,要以人為本地發展服務業,不能再走拼命重復、污染環境等老路。在虛擬經濟方面,則應以有助于實體經濟做新做優、有助于提升國際市場定價權、有助于提高人民幣地位、有助于保障投資者權益為目標,而不是從自我循環中賺錢、從壟斷特許中賺錢、從擊鼓傳花中賺錢、從“三不公”中賺錢。
“實”未必是,“虛”未必非,關鍵是要創造出真實的、真正的價值。無論“虛”“實”,我們都有很多功課要做,不應厚此薄彼。
- 掌握全球財經資訊點我下載APP
文章標籤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