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enu-icon
anue logo
澳洲房產鉅亨號鉅亨買幣
search icon

行業

iPad的邏輯

鉅亨網新聞中心 2011-01-28 10:21


iPad的邏輯

最近,豆瓣上有一篇惹來熱議的帖子,主帖的內容就是批判iPad的使用不便。我個人也用了這個平板電腦好幾個月,的確發現iPad有很多不方便的地方,這話的意思就是當手邊沒有電腦(確切地說,是裝有同步iPad軟件的電腦)時,iPad裝卸軟件和文檔就變得相當麻煩。再說得過分一點,就是這個數碼設備,似乎就不是一個可以獨立運作的設備。

不過,仔細想,這其實是一個使用邏輯的問題。iPad的不便,是相對于PC而言的。拷貝一份文檔,居然還要聯上itunes去同步,這在PC上是無法想像的。從最早的5.25英寸軟盤開始,到今天的U盤,人們在PC的使用習慣上,已經默認了物理上可以插入各種各樣外設的邏輯。當兩臺PC相遇,交換它們之間的文檔,一個U盤就可以了。但當兩臺iPad相遇,那可就得麻煩一臺裝有同步軟件的電腦出場了(iPad的藍牙功能對于傳輸一些稍大的文檔體驗并不好)。前后差距之大,豆瓣上此君大罵iPad也情有可原了。

我始終有一種懷疑,那就是iPad作為一款平板電腦的暢銷得益于它的出現時間——它的誕生是在智能手機大范圍開始蔓延之后。做平板電腦,蘋果不是第一家,但智能手機那種對電腦的依賴性,使得人們在意識中已經開始接受這類使用邏輯。事實上,人們在很多物品上的使用邏輯談不上對錯,只能用一種習慣來解釋。比如著名的“QWERTY效應”,說的就是今天這種鍵盤布局是不利于打字的,但依然很難用更高效錄入的鍵盤設置方式來替代它。無它,習慣爾。


這種習慣形成了一種循環。越多的人習慣這種鍵盤,越多的廠商就會生產這種鍵盤。而越多的廠商生產這種鍵盤,就有更多的人習慣這種鍵盤。而至于這種鍵盤布局是否最有利于打字效率,已經不重要了。重要的,無論是使用者(需求方),還是生產者(供給方),都是這么玩的。

究竟是使用者在先還是生產者在先?有點雞和蛋誰先的意思。但不是不可分析。QWERTY鍵盤的設計思路是為了降低熟練打字員的打字速度,因為早期的打字機色帶不能承受太快的錄入速度。于是從需求方角度而言,這種故意設置障礙的鍵盤反而會提高效率(整理交纏在一起的色帶很麻煩)。而從供給者而言,歷經較長時間的這類需求,使得它們的生產形成了行規,即使到了后來,色帶問題解決之后,它們依然如此生產。

PC的根本邏輯是一種開放式的架構,你可以在一臺PC上隨意安裝自己用慣的操作系統,配置自己喜歡的軟件,存放自己想要的各種格式的文檔。PC還配有一些接口,特別是USB接口,便可以接入不同品種的外設。同時,也有無數的廠商,在生產操作系統、軟件、文檔以及外設,用戶也早已習慣,這種邏輯,不是輕易能顛覆的。

iPad能不能?不太好講。據說即將出爐的iPad第二代,就配置了USB接口。這是一種向PC邏輯的妥協,這種妥協會不會影響到iPad的生態?這個問句的意思在于,有一些論者認為,iPad這種不方便拷貝東西的特性,使得版權組織很喜歡:不方便拷貝,就意味著不容易盜版嘛。

這就涉及到iPad和電腦的第二個使用邏輯上的不同了。雖然電腦有個人性,但它其實還具有一定的通用性。比如我們可以跑一些公共電腦上一樣完成我們想完成的任務:發個郵件,或者是傳輸一張照片,甚至可以打個游戲(想像一下網吧的那些公用電腦)。不過,iPad不是。我在自己的iPad上可以泡很長時間,但在別人的iPad上不能。iPad本質上,是把“你”和這個設備捆綁起來了。

以所謂合法使用iPad為例,我們都知道它需要綁定一個iTunes帳號,而這個帳號,還可以綁定一個信用卡帳號。這個二次綁定,使得消費者在購買APP Store里的東西時,完全沒有付錢的感覺。它完全不像在PC里買東西那樣還要搞一堆的網銀設置。這就是iPad的第二個邏輯:iPad=Money(或者說,信用卡)。

有數據表明,越來越多的應用開發者開始喜歡上iPad。一項面向2000多名開發者的調研指出,有87%的開發者要為iPad開發應用,考慮到去年3月這個數字只有50%多一點,這個增幅還是可觀的。

而這種邏輯,通常意義上,我們稱之為:行業標準。一如前面提到的PC各種邏輯,歸根到底,大部分都建立在微軟的標準之上。

跟蹤

文章標籤


Emp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