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enu-icon
anue logo
熱門時事鉅亨號鉅亨買幣
search icon

總經

葉檀:請取消4倍利率合法化

鉅亨網新聞中心 2011-12-17 05:48


中國實體經濟到了千鈞一發之際。

中國實體經濟的衰退并非始于當下,出口紅利衰退醞釀著巨大風險。風險之一,以往為出口培育的產能,由于找不到新的消費出口,成為過剩產能;風險之二,在國內較高的經營成本推動下,企業遲遲無法實現大規模的產業升級換代;風險之三,由于虛擬經濟盈利過高,實體經濟為虛擬經濟做嫁衣,逼迫越來越多的實體企業家向金融家、投資家們靠攏。

實體經濟成為重點保護對象,在12月14日閉幕的中央經濟工作會議上,強調“把擴大內需的重點更多放在保障和改善民生、加快發展服務業、提高中等收入者比重上來;牢牢把握發展實體經濟這一堅實基礎,努力營造鼓勵腳踏實地、勤勞創業、實業致富的社會氛圍”。對比此前提出的財產性收入的提法,目前回到了實體興業、實體致富的軌道上來。

實體經濟的困境引起了全社會的關注,人們逐漸認識到,脫離實體經濟的虛擬經濟無法帶來真正的經濟發展。英美式的金融發展模式將給實體經濟帶來滅頂之災,更不要提中國這樣尚未完成產業結構轉型的新興經濟體,全面走向虛擬經濟無異于自己挖坑自己跳。


對實體經濟的呵護沒有落到實處,很多措施徒有其表。

表面上,銀監會對中小企業貸款進行傾斜,降低了風險權重比例;12月15日,中國央行行長周小川表示,金融業應加大對實體經濟的支持,但需要對實體經濟與非實體經濟加以區別,也需要對脫離實體經濟的金融工具加強監管。金融業有些產品基本上在金融業內循環,對實體經濟作用較小,甚至成為利用非金融業專業知識不夠而賺錢的工具。因此,需要對金融工具進行劃分,看哪些金融工具是支持實體經濟的,哪些可能會脫離實體經濟;對監管來說也一樣,如何支持實體經濟,應區分哪些金融市場工具的發展應該支持。

但是,就在12月6日,最高人民法院向各級人民法院發出《關于依法妥善審理民間借貸糾紛案件促進經濟發展維護社會穩定的通知》,對案件受理、借貸利息、司法措施等問題作出要求。人民法院依法保護合法的借貸利息,依法遏制高利貸化傾向。而根據之前的《最高人民法院關于人民法院審理借貸案件的若干意見》第6條規定,民間借貸的利率可以適當高于銀行的利率,各地人民法院可根據本地區的實際情況具體掌握,但最高不得超過銀行同類貸款利率的4倍(包含利率本數)。超出此限度的,超出部分的利息不予保護。

目前一年期貸款利率6.56%,4倍利率即26.24%,試問,有哪一家真正的實體企業能夠支付如此高的融資成本?如果實體經濟的資金全部來自于民間融資,結果就是絕大多數實體企業要破產。筆者大力支持利率市場化,但承認民間借貸4倍利率并不叫市場化,只是從法律上變相允許增加借貸成本。真正的利率市場化,是將利率決定權下放給金融機構,通過不同的風險定價體系,向企業發放不同利率的貸款。如此一來,企業根據信用與發展情況,優勝劣汰。

這與市場化的債券體系基本一致,優質的企業發債成本較低,可以低息借債獲得發展機會;而劣質的企業發債成本較高,被自然淘汰出局。從債券市場看,中國缺乏較為有公信力的評級機構,但從中小商業銀行的發展路徑來看,已經有一些地方中小商業銀行摸索出一條服務于地方小微企業的道路,對當地的經濟發展起到了舉足輕重的作用。但在近期行政性過重的調控過程中,這些銀行處境艱難。

運動式地支持小微企業,鼓勵并不適合中小企業的金融機構投身中小企業貸款,其結果是口惠而實不至,留下一地壞賬。筆者曾經聽一位地方銀行人士表示,銀行為小微企業貸款,拿到錢的都是在當地很有背景的企業,他們拿到資金后,轉手以4倍甚至4倍以上的利率貸給其他急需資金的企業,成為不折不扣的金融吸血鬼,而且是借助權力毫無技術含量的吸血鬼。

并不是所有的銀行業、投資業都叫虛擬經濟,并不是所有從事實業的人都在從事實體經濟。有的銀行踏踏實實為當地的中小企業服務,雖然是金融機構,卻是實體經濟發展的有效補充;而另一些表面上從事實體經濟的企業家,卻把主要的精力放在了房地產、投資等領域,主營業務早就轉向虛擬經濟。

對于從事實體經濟的企業,無論身處金融還是服裝等行業,有必要進行稅收的優惠政策。從2011年開始,結構性減稅、結構性增稅已成為經濟領域關鍵詞:10月12日,國務院常務會議研究確定支持小微企業發展的金融財稅政策措施,出臺了多項減免中小企業稅費的政策;10月26日,國務院常務會議決定,從2012年1月1日起,在部分地區和行業開展深化增值稅制度改革試點。目前增值稅改革步伐過于緩慢,中央政府號召減稅,而一些地方政府在財政壓力下征收“過頭稅”,導致抗議不斷。

對于資本市場動輒獲得數倍暴利的控股股東,表面上是證券市場的資金流向產業資本,實際上很多非流通股股東都是證券市場的玩家,他們不僅不代表實體企業,更是實體經濟的蛀蟲,通過證券市場的溢價獲得真金白銀,通過各種方法逃稅避稅。提高資本貨幣市場的稅收監管,切實降低流轉稅,才是鼓勵實體投資之舉。

振興實體經濟、消化過剩產能、加快經濟結構轉型,運動式的號召用處不大,必須從市場激勵機制上著手,鼓勵大眾從事實業,讓實業家有安心從業的環境。

文章標籤


Emp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