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enu-icon
anue logo
澳洲房產鉅亨號鉅亨買幣
search icon

總經

“唱空”中國經濟動機何在 話語權爭奪不可小視

鉅亨網新聞中心 2011-06-24 11:46


國際市場在“深入分析”中國經濟之時大都夾帶著自身利益,“唱多”或“唱空”都別有用心,中國一定要警惕其中“高級忽悠”的成分。

中新社援引文匯報6月24日報道,全球地位日漸顯要的中國經濟,最近被不少國際投行、信用評級機構和“權威人士”盯上,他們頻頻發表評論,說正受通脹困擾的中國經濟“有可能硬著陸”,甚至“有失控的危險”。評論者中,摩根大通、高盛、標準普爾和瑞士信貸等尤其活躍。


他們或者聲稱中國經濟“硬著陸的風險正迅速攀升”,因而調低了對中國經濟增長指標的預測;或者斷言中國樓市與股市“可能面臨崩潰”;或者認定中國“已經錯失了抑制通貨膨脹的良機”。

“金融大鱷”索羅斯和“末日博士”魯比尼等也站出來呼應,魯比尼預測中國經濟“很可能在2013年后遭遇一場硬著陸”。當然,索羅斯們的觀點遭到了另一重量級市場人士史蒂芬·羅奇的強烈質疑。

必須擺脫對“權威觀點”的迷信心理

中國經濟被人評頭論足,不可避免,實屬正常。有時候,國際投行或評級機構的“唱衰”也是一種提醒,能幫助我們以更加多樣化的視角自我審視,更加重視影響和制約中國經濟發展的一些問題。

但很多時候,那些憑借強勢話語權,總試圖在國際市場上呼風喚雨的機構和人,在“深入分析”中國經濟之時夾帶著自身利益,“唱多”或“唱空”都別有用心;而他們的葫蘆里賣什么藥,未必“司馬昭之心,路人皆知”。我們一定要警惕其中“高級忽悠”的成分。

10年前,當中國以國際匯率計算的GDP總量為1.08萬億美元,而美國為9.82萬億美元——中國經濟規模僅相當于美國的11%時,高盛等國際投行盡管不時“唱多”中國經濟,但當時中國資本市場可供他們的炒作空間還不大;而隨著中國加入WTO,資本市場對外開放加快,國際投行有了以“唱空”、“唱多”謀取利益的機會,也有了動機。比如2002年,國際投行集體“唱空”中國銀行業,一時間在國際輿論中掀起波瀾,搞得包括眾多中國人在內,都以為四大國有銀行“在技術上已經破產”。而事后證明,這一招是為外國投行和銀行持股中國銀行業股份增加談判籌碼,最終它們得以低價持股而普遍獲利3-4倍——這些所謂的戰略投資者,被事實證明為十足的戰略投機者。

類似情形已不鮮見。去年底以來,國際投行和對沖基金一面“唱空”中國房地產市場,一面卻加速進入房地產業;甚至有人指出,A股近年來的暴漲暴跌,某種程度上是國際金融資本試圖控制中國股市的精心操控,中國股市從前幾年6124.04的高點到逼近2000點的暴跌,是國際金融資本對中國股市的一次狙擊,它們成了中國股災的最大贏家。

無論如何,對掌握話語權優勢的國際投行等近期頻頻“唱空”中國經濟的背后動機,我們一定要高度警惕,國內投資者需要擺脫對這些名頭很大的機構和人的“權威觀點”的迷信心理,可以作為參考,不可偏聽偏信。

“話語權”爭奪是“經濟戰爭”的一部分

國際投行翻手為云覆手為雨的另一目的,是配合本國的國家競爭戰略,幫助美歐維持在國際經濟和金融領域占據著的頂層地位。

本輪全球金融危機在一定程度上動搖了美歐的核心競爭優勢——金融,世界上改革不合理國際金融秩序的呼聲比以往任何時候都高漲。而美歐作為既得利益者,拖延改革、緊抓金融霸權不放松,是他們對新興經濟體進行“戰略遏制”的最后一張王牌。

審視某些大國一貫的操控伎倆,不難發現:每當主導著世界經濟的他們自身陷入困境甚至危機時,總會利用某些優勢地位給競爭對手制造危機,或將自身危機轉嫁出去,以鞏固霸主地位。除了以國家出面直接施壓,他們的重要同謀就是在世界經濟舞臺上頗有呼風喚雨能量的國際資本。

國際資本總在利用話語權,包括發布針對某國的經濟分析和預測報告。值得注意的是,他們的說法之所以“有力量”,除了本身可能確有一定“參考價值”,更與西方主流媒體刻意放大和其他國家輿論的盲目跟風密切相關——新興國家和地區的投資者、市場分析人士乃至管理層,對“權威觀點”似乎總有迷信心理,思路容易直接或間接地被“俘獲”,結果影響了對本國或他國經濟形勢的判斷與經濟決策的制定。

“話語權”爭奪是“經濟戰爭”的一部分,對此我們要有清醒的認識。

當然,打破迷信不等于盲目自信,包括中國在內的新興經濟體迫切需要培育一批能抗衡國際資本話語權的“種子選手”,打破控制,才能真正打破迷信;也只有這樣,才能避免自己在全球經濟競爭中跟隨對方的腳步被動起舞。

(韓娜 編輯)

免責聲明:本文所載資料僅供參考,并不構成投資建議,世華財訊對該資料或使用該資料所導致的結果概不承擔任何責任。若資料與原文有異,概以原文為準。
世華財訊資訊中心:editor@shihua.com.cn 電話:010-58022299轉235

文章標籤


Emp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