變人力資源為人才資本
鉅亨網新聞中心
提起河南,一個繞不開的話題,就是人口。作為有1億人口的大省,河南如何實現由人力資源大省向人才強省跨越,對于建設中原經濟區、加快河南振興具有重大而深遠的意義。
近年來,河南省把大力開展勞動技能培訓作為帶動全局的關鍵舉措,以全民技能振興工程和職業教育攻堅為主線,以培養高素質技能人才和實用人才為重點,以提升職業技能培訓能力為抓手,創新職業技能培訓機制,盡力“謀變”,變人力資源為人才資本。
內地飛出成群的“海鷗”
在遠離海邊的內地城市——河南新鄉,目前已經走出了7600多名海員,成了名副其實的“海員城”。
“選擇做海員,改變了我一生。”中海廣州分公司的姚自發告訴記者。
今年29歲的姚自發是河南輝縣人,家住農村,1998年通過勞務輸出,在大連海運學校學習5年后當上了海員。“2003年剛畢業時月薪8000多元,現在我已經做到了大管輪,相當于副高工程師,月薪三萬五左右。”
姚自發告訴記者,當初他的學習成績一般,估計在河南考大學很困難,適逢招海員就報了名;現在看,選擇做海員真的很明智,也是改變現實最快最直接的途徑。
農業大市新鄉地處豫北平原,有近百萬農村富余勞動力。上世紀90年代初,上級對口扶貧時曾幫助新鄉培訓輸出了一批船舶焊工。于是,新鄉開始嘗試招收高中畢業生送到海事院校培養海員,畢業后委托外派機構輸出的運作辦法。2001年,他們大膽提出把新鄉建成我國中西部地區最大的海員基地,并成立了專門的機構:新鄉海員服務局。
幾年來,新鄉已摸索出海員招收、培訓、輸出、管理、服務一體化的運作模式,截止到目前,共培養各類海員7600多名,創勞務收入超過10億元,使5000多個農村家庭走上了富裕路。
“新鄉不靠江,不臨海,能夠培訓海員,輸出海員,說明什么?說明我們只要動腦筋,善于捕捉信息,就可以廣開門路,擴大就業,促進農民增收。”正如一位河南省領導所言,如今的新鄉已經成為我國中西部地區擁有隊伍數量最多的海員基地,新鄉海員也成為河南勞務經濟的一個著名品牌。
職業教育打造勞務品牌
如果說海員是一個培養特色人才的成功范例,那么,將更多的普通勞動力打造成更有價值的特色“產品”,則是擺在政府面前的一項重要任務。
從很早開始,河南省委、省政府就開始重視發展勞務經濟,把促進農村富余勞動力轉移就業,大力發展勞務經濟,納入河南省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規劃。
職業教育,是勞動力大面積培訓的最好平臺。
據介紹,河南對整個職業教育的重視始于2003年,2008年全面鋪開并駛入“高速路”。當年,河南省決定實施為期4年的職業教育攻堅計劃,力爭全省職業教育在校生規模達到262萬人,政府為此籌措了100個億。
在政策方面,先是把全部職業學校清查入冊,根據當地實際和發展需要納入全盤規劃。而后,關、并、撤掉條件差的學校,把職業教育往規模化、集團化、品牌化的方向做。
資源整合后,河南有了“鄭州旅游”、“中牟農科”、“林州建工”、“少林武術”等60個職業教育集團、17個省級專業性技工集團。
這些職校按規定在校生規模不得低于3000人,就此擔負起農村勞動力轉移等各類職業培訓任務。去年初,河南省政府又拿出方案:21類涉農專業和農村家庭經濟困難的學生可享受免費教育。
在政策和資金的引導下,一些靠出賣苦力糊口的農民工,打造成了有手藝、有一定競爭力的人才。
樊勝武就是這眾多人中的一個。他從廚師學校畢業后開始了創業,2004年3月,“阿五美食”開張,2006年后,“阿五美食”在省內外快速復制,先后在全國各地開設了30余家直營店和加盟店。
樊勝武畢業的長垣烹飪職業技術學院是全國首家民辦烹飪高等職業技術學院。該院副院長董現瑩告訴記者,學校不斷改進教學方法,逐漸形成了“大師授課、名師帶徒、自練特技、內外結合”的教學特色。
同時,針對農村富余勞動力普遍缺技術、就業難等實際問題,學院先后舉辦多期烹飪技藝、餐飲經營等中短期培訓班,近期培養出的3200余名學員全部走上相關崗位。
特色職業教育讓長垣成了名副其實的“中國廚師之鄉”。目前,長垣80萬人口中共有2.8萬廚師遍布全國各地。
和“長垣廚師”齊名,河南省勞動部門評選出了20家“河南省優秀勞務品牌”:少林保安、開封電子裝配、魯山絹花、安陽紡織、鶴壁焊工、鄢陵花工、郾城建筑、南召繡女、商城縫紉、項城防水、平輿防水,等等。
截至2010年底,全省農村勞動力轉移就業總量達2363萬人。目前全省勞務輸出人數超過1900萬,僅去年全省已通過勞務輸出賺回1000億元。
以全民創業促就業
勞務品牌的不斷涌現,大大提高了河南勞務的競爭力。但是,政府并不滿足于此,他們要致力于全民創業,以創業促就業,變人力資源為人才資本。
2010年,河南省政府決定,制定2010年人力資源素質提升行動計劃。以促進就業和創業為主線,以職業教育攻堅、全民技能振興和全民創業為重點,穩定擴大就業,促進全民創業,推進人力資源強省建設。
2011年,河南又制定了《河南省2011年全民技能振興工程專項工作方案》,其中提到“六路并進”全面提升人力資源素質。
所謂“六路并進”,即全民技能振興工程包括技能培訓、職業教育、陽光工程、雨露計劃、退役軍人培訓和殘疾人培訓六個途徑,形成齊抓共管、齊頭并進的生動局面。
全民創業的大潮,實實在在改變了普通百姓的生活。
“現在不用外出打工了,我在家門口的一家工廠編制工藝壁紙,每月能有1000元左右的收入,還不耽誤干農活,也能照看孩子。”濟源市坡頭鎮村民杜志娟告訴記者。
坡頭鎮地處黃河北岸的丘陵地帶,每家每戶守著幾分薄田,分散居住在窯洞、土房里,日子過得很緊巴。如今,創業改變了這一切。
杜志娟和數百鄉親工作的這家工廠是濟源今征工藝編織廠。
廠長張嚴偉1982年出生于該鎮馬住村。他告訴記者,2000年高中畢業后,曾經輾轉青島、廣州、重慶等地打工。一個偶然的機會,他回鄉參加了勞動部門舉辦的創業培訓,了解了成本核算、銀行貸款、員工管理等知識,后來隨班赴義烏考察時受到啟發,回來創辦了這家工廠。
他租用已經荒棄了多年的馬住村小學,又貸款投資十幾萬元建設了標準的大車間,主要從事工藝壁紙編織。很快,他的事業以馬住村為中心,向周邊地區迅速發展,目前至少帶動了2000人以上的農村剩余勞動力在家門口就業。
和小張一樣,濟源市已有450余人經過培訓走上了自主創業路。濟源市勞動保障部門負責人介紹,該市已實現轉移就業人數達8萬余人,農民收入增幅連續4年超過城鎮居民收入增幅。
據了解,河南省2010年通過實施“農村勞動力技能就業計劃”、“陽光工程”、“雨露計劃”等成功培訓200多萬人。
新經濟呼喚高素質人才
正如那句經典的臺詞,“21世紀什么最重要?是人才。”近年來,河南在中低端人才培養方面成效明顯,而一個常提起的苦惱和短板就是高等教育,這甚至還是這個人口大省的心腹之痛。
一個令河南人尷尬的數據:全國每1000萬人擁有普通高校14.22所,河南卻不到9所;河南1億多人口,只有一所211院校,985院校沒有一個。有統計顯示,2008年,河南中級人力資源和高級人力資源只占到18.18%。而同期全國的數據為20.39%。
顯然,高素質人才短缺已成為中原經濟區建設的瓶頸。
“‘十一五’以來,全省財政累計籌措落實158.7億元,支持高等教育發展。同時,省財政累計安排高校發展貸款貼息7.3億元,支持高校合理利用銀行貸款等社會資金,緩解河南高校教育壓力。”河南省財政廳廳長錢國玉告訴記者。
他表示,此外,省財政還千方百計增加職業教育投入。一方面,通過安排部門預算、利用政府債券、追加預算和爭取中央支持等辦法,著力加大省級財政投入;另一方面,通過加強督導檢查等措施,督促市縣及時籌措撥付應配套資金。
據統計,2010年,全省財政用于職業教育支出53億元,比上年增長17.8%,其中省財政安排職教攻堅專項資金1.9億元。
“盡管這樣,河南教育投入還很不夠,2009年,人均財政教育支出居全國省級第29位,相當于地方平均水平的74%。”錢國玉表示,希望國家能出臺財稅政策給予支持。
- 掌握全球財經資訊點我下載APP
文章標籤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