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enu-icon
anue logo
熱門時事鉅亨號鉅亨買幣
search icon

期貨

外資首度被招安 藥品監管碼推廣或提速

鉅亨網新聞中心 2011-12-08 08:52


跨國藥企葛蘭素史克(GSK)的產品賀普丁(拉米夫定片)將在近日貼上藥品電子監管碼。這是外資藥企首次將自產藥品納入到國家藥品電子監管碼體系中。

GSK公關部負責人張颯英昨日接受《第一財經日報》記者采訪時表示,未來GSK的其他藥品、包括進口藥物,都在考慮逐步納入到電子監管碼體系中,初步匡算可能需要上億元的改造成本。

“外資藥企的認可無疑是一種積極的信號,表明他們也能夠融入到中國的監管體制中。”國藥控股高級顧問干榮富如是認為。外資藥企的合作態度,讓步履維艱的電子監管碼推廣現出一線曙光。

自2007年10月起,國家藥監局就陸續對麻醉藥品、血液制品、疫苗等重點藥品實行電子監管,監管部門希望到2012年2月底,能夠實現基本藥物全品種電子監管。然而,除了今年在基藥領域強制推行取得成功外,幾乎沒有企業主動參與到監管體系中。


由于藥品的特殊性,除了通用的商品碼,藥監局試圖推出監管碼進一步實施質量追溯的監管,然而一直得不到企業的配合。“推行監管碼是好事,藥品安全與否最重要的環節在終端,而醫院并不配合建立數據系統,因此質量追溯實際上是斷鏈的,起不到效果。”中國醫藥企業管理協會會長于明德告訴記者。

此外,成本提升也削弱了企業加入電子監管的積極性。質量追溯系統供應商北京愛創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總經理謝朝暉告訴記者,企業購入一套完整的賦碼系統,費用在幾萬到幾十萬元之間,同時,內部質量控制流程也要做相應調整,這部分的成本更高。

電子監管碼背后還隱含諸多利益博弈。

目前多數零售藥品都有13位的國際物品條形碼,是普通商品最廣泛的編碼方式,由中國物品編碼中心發放;而藥品電子監管碼由藥監局主管,是一套有20位的編碼。同時使用兩套編碼系統顯然存在資源浪費,但“兩碼合一”的建議卻由于兩個主導部門利益的沖突難以取得進展。

目前,具體運營電子監管碼的企業是香港上市公司中信21世紀(中國)科技有限公司。由這家公司直接“包辦”藥品電子監管也曾引起一片非議。“這家注冊地在百慕大,且每年盈利為負的企業,為何能夠獨家承擔電子監管碼的推進?”一位行業人士稱。

“編碼之爭”還在持續。本報記者獲悉,就在11月底,商務部召集約20家國內大型醫藥商業公司商議,籌劃從物流環節建立有效的質量追溯體系,試圖推廣新的“物流碼”來替代原有“兩碼”。(第一財經日報 )

(曹文明 編輯)

免責聲明:本文所載資料僅供參考,并不構成投資建議,世華財訊對該資料或使用該資料所導致的結果概不承擔任何責任。若資料與原文有異,概以原文為準。
世華財訊資訊中心:editor@shihua.com.cn 電話:4006744482

文章標籤


Emp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