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enu-icon
anue logo
馬來西亞房產鉅亨號鉅亨買幣
search icon


總經

醫改"軟件"提升: "3+2"面向西部培養醫生

鉅亨網新聞中心


隨著新醫改的推行,在各地醫療機構硬件設施突飛猛進的同時,人才資源的短缺顯得日益突出。這突出表現在基層醫療機構和中西部欠發達地區。

衛生部長陳竺在12月6日召開的全國醫學教育改革工作會議上指出,將針對中西部地區實行“3+2”的醫生培養模式。

相比現有醫學培養模式,這大大縮短了所需年限,加快了醫療人才培養的速度。

“針對基層的人才培養要下得去、用得上、留得住、干得好。”北京大學醫學部醫學教育研究所副所長郭立說,“下得去、用得上是教育方面可以解決的問題,但留得住、干得好則需要長期檢驗,而且需要政策上的支持和制度上的改革。”


人才匱乏

醫改推行將近三年,財政投入超過1.1萬億元。在這一背景下,各醫療機構的硬件設備得到顯著改善。醫院新建大樓被許多地方作為醫改推行的成績之一寫入各種匯報材料。

但隨著醫改的深入,硬件設施改善所帶來的效果開始減退,人才不足的問題日益突出,甚至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硬件投入的荒廢。

陳竺指出,目前,我國醫療人員主要呈現出幾個特點,包括總量不足、能力有待提高、結構分布不合理、基層人員保障措施不完善。

其中,基層醫療人才不足的問題顯得尤為突出。

據中國衛生統計年鑒,我國約有6萬在基層的全科醫學的執業(助理)醫師,僅占總數的3.5%,遠低于國際上30%-60%的平均水平。2003-2007年,基層醫療衛生機構流失的正高、副高和中級專業技術資格人員分別占在崗相應職稱人員總數的35.7%、10.1%、9.5%。

來自國家發改委的數據顯示,目前,鄉鎮衛生院、社區衛生服務機構等基層醫療衛生服務利用率為30%左右,與50%-80%的國際水平還有較大差距。

造成這樣的問題,與基層缺乏機制制度的保證密切相關。基層醫療衛生人員的培養培訓尚未建立科學規范的體系和制度,政府投入的效果也不高。

全國人大常委會副委員長韓啟德在會上指出:“大學生畢業后到農村基層醫療工作,經濟上、發展上都不如城市醫院的同學,你怎么叫人家下去?所以需要改革。”

另一方面,人才“下不去”、“留不住”與現有的醫生培養方式相關。

“現在培養的醫學院學生,已經習慣于使用精密的醫療設備,是面向分工協作精細的大型醫療機構的,”郭立說,“而基層的醫療往往需要醫生獨立完成診療過程,但這些學生卻并不具備這樣的能力。”

“3+2”模式面向中西部

2011年7月份,國務院出臺了《關于建立全科醫生制度的指導意見》,提出以“5+3”模式培養全科醫生,即先接受5年的臨床醫學(含中醫學)本科教育,再接受3年的全科醫生規范化培養。

但這一長達8年的培養模式,一方面要支付包括時間在內的高昂成本,另一方面未來中西部地區的執業預期很難對在讀學生產生吸引力。

在這種情況下,陳竺在會上特別提到了針對中西部地區推行“3+2”的醫生培養模式,即對到經濟欠發達的農村地區工作的3年制醫學專科畢業生,可在國家認定的培養基地經2年臨床技能和公共衛生培訓合格并取得執業助理醫師資格。

“這樣的思路其實之前討論也已經很多,但像這樣單獨提出來加以強調可能效果還是不一樣,”不過,郭立對這一思路還是有些擔憂,“像極為欠發達的地區,可能連這樣的專科畢業生都很難找到。”

據記者了解,在中西部地區基層,仍有部分鄉鎮衛生院無執業醫師,24%的鄉鎮衛生院沒有中醫類別執業醫師。

不過,醫學院培養也并非基層醫療機構醫療人才的唯一渠道,此外還包括基層在崗醫生轉崗培訓、農村訂單定向免費培養醫學生等渠道。但這些向基層醫療機構輸送的人才能否留得住也還是難題。

“除去經濟上的條件,一個醫生一旦到了基層他可能很難獲得再發展提高的機會,所以需要給基層醫務人員多提供深造的機會,”郭立說,“但這些獲得發展的人才還能否留在基層,這就需要國家在政策上予以足夠的支持了。”

文章標籤



Emp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