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enu-icon
anue logo
馬來西亞房產鉅亨號鉅亨買幣
search icon


總經

銷售270億包利樂包裝袋僅回收1成

鉅亨網新聞中心 (來源:財匯資訊,摘自:每日經濟新聞)


廢棄物被稱為是「放錯了地方的資源」。作為全球最大液態食品包裝公司之一,在中國市場佔據大部分市場份額的利樂,幾年來一直致力於建立利樂包裝的回收體系,但實際效果似乎並不理想。

由於無法引起中國「拾荒大軍」的關注,利樂包裝的回收處理僅存於小範圍內,包括一些與利樂有關聯的企業、NGO以及極少數環保意識非常好的家庭。

利樂在中國的年產能達400億包,2008銷售約270億包,回收約28億包,回收率約1成,數以億計的包裝袋,作為垃圾被填埋、焚燒,帶來的是資源浪費和環境破壞。

其實,廢舊電池、廢棄家電等也遇到回收再利用的困境,這些「放錯了地方的資源」如何才能變為真正資源,這對中國廢棄物問責制度、回收體系的建立與完善提出了考驗。


利樂包裝去年回收約1成

北京文慧橋東邊的一個垃圾箱旁,老王拿著自製的工具在垃圾箱裡翻尋,扒開一些牛奶包裝袋,一個易拉罐跳入眼簾,他麻利地伸手抓起,塞入自己的麻袋裡——那裡已裝了十幾個易拉罐。

老王是一名拾荒者,每天就在北京文慧橋-西直門-積水潭這一帶轉悠。他對記者表示,自己看中這裡就是因為人流量大,「走上幾個來回,一天也就夠了。」

對於老王來說,垃圾箱裡的那些易拉罐、飲料瓶意味著財富,一個易拉罐可以賣0.1元,一個飲料瓶可以賣1.5~2元,一天下來,幾十塊的收入不成問題。

「牛奶包裝袋也可以賣錢?」老王表現得十分驚訝。不過,一聽說賣給附近的收購點一公斤只有0.3元後,他立即失去了興趣,「跟賣廢紙的價格一樣,划不來。」

上世紀80年代進入中國,在中國年產能現已達400億包,佔據了國內大部分市場份額的利樂包裝,現在正面臨著回收困境。老王的一句「划不來」,正好從側面解釋了這一問題的原因。

儘管越來越多的人意識到利樂包裝能夠回收利用,然而回收價格過低導致拾荒者們興致不高,回收再處理利潤低,也讓相關企業動力不足。諸多不利因素下,利樂包裝只實現了約1成的年回收率,數以億計的利樂包裝只能作為垃圾被填埋和焚燒。而在德國,回收率達80%。

不能降解被焚燒或填埋

公開資料顯示,利樂包裝的主流產品由75%的紙、20%的塑料和5%的鋁箔製成。

這家來自瑞典的全球知名公司,在各種宣傳材料中一直聲稱,自己遵循一種覆蓋產品整個生命週期的可再生管理模式,從原材料、產品設計、生產乃至再利用,其環保理念滲透於各個環節中。

「利樂包裝是可以100%回收再利用的綠色包裝。」利樂中國副總裁楊斌在接受《每日經濟新聞》採訪時表示,利樂包裝使用的主要原材料紙板,100%來自於可持續經營的森林。

但由於回收率低,且消納、處置方面有難度,利樂包裝至今未能在中國貼上「綠色產品」標籤,無法在中國成功複製回收再利用這條「綠色鏈條」。

國際食品包裝協會常務副會長兼秘書長董金獅日前接受《每日經濟新聞》採訪時表示,現在對綠色產品的審批標準越來越高。

「利樂包裝是不能降解的。」董金獅介紹,利樂包裝比較複雜,基本是5~7層,兩層塑料膜,鋁膜在中間,其餘是紙板,外層紙板還塗了一層蠟。董金獅在鐵路上做過實驗,將利樂包裝與眾多垃圾放在一起,半年後,其他垃圾物很多被大自然分解,利樂包裝卻沒有多大變化。

「垃圾都是放錯了位置的資源。」董金獅認為,利樂包裝等產品被回收再利用才是最終出路。然而,平均僅10%的年回收率,意味著大部分利樂包裝進入了中國的垃圾處理系統,最後被焚燒或填埋。

消費者環保意識待提高

利樂中國曾經在回收工作上做了一系列推動,包括扶持相關回收企業,在北京、上海等大城市設置社區回收點,甚至對拾荒者進行培訓,利用媒體宣傳,但效果很難稱得上理想。

該公司還啟動了一個網絡回收平台,提供電話預約、上門回收服務。然而,記者日前在這個「北京廢品舊貨網上」發現,有關利樂包裝回收的登記信息寥寥無幾。

北京賽姆環保科技有限公司(以下簡稱北京賽姆)是利樂的合作企業之一,該公司利樂包裝回收項目負責人何彪介紹,他們負責處理利樂北京工廠的下角料。

「近幾年來,回收的規模在緩慢增長。」何彪透露,在合作初期的4個月,只回收了利樂包裝20噸,現在每月能有300噸。

然而,受制於利樂包裝本身回收處理的複雜性,很難有更多企業加入到利樂回收處理的陣營中來。

更大的問題在回收終端,即家庭消費者的環保意識。「牛奶屬於典型的瞬間消費產品。」董金獅表示,由於包裝殘留了水分,且久了容易發臭,大部分家庭喝完牛奶後將其作為生活垃圾處理,而不會像易拉罐、紙板那樣收集起來去賣。

記者調查也發現,很多人甚至不知道牛奶包裝袋能回收利用。著名的民間環保組織「自然之友」調研部的張伯駒也表示,利樂包裝難以分類,他們只能將其歸為「其他廢棄物」一類。

但楊斌對回收工作的進展感到欣慰。楊斌提供的數據顯示,2008年利樂包裝在中國回收28000噸,是2004年的200倍左右,回收率超過10%,2009年有望達到15%。

關鍵在於利益驅動不夠

回收率不高,關鍵還在於利益的驅動不夠。

董金獅介紹,當前我國的回收再利用基本上是這樣一個流程:先由拾荒者和小廢品收購商進行簡單分類,再由廢舊物資回收站具體分類,最後由回收工廠進一步分類和處理。在這個流程上,利益貫穿始終。

老王收集的廢品一般賣給文慧橋附近社區的一名廢舊物回收商。記者去詢價時,老闆的積極性不高,只給0.3元/公斤的價格,而且要求達到一定量。然後,對於普通家庭來說,很少有人會收集幾十上百個牛奶包裝放在家裡,佔地方不說,也賣不了多少錢。

終端的回收價格不高,與回收工廠的積極性不高有關。北京賽姆的何彪介紹,目前公司的生產能力僅維持在80%~90%左右。除了從社會回收300噸,利樂平均每月也提供200噸的下角料。他表示,並非不能從社會上回收更多的利樂包裝,而是從企業本身利益出發,回收太多,會給企業帶來不利影響。

北京賽姆是將回收的利樂包裝作為原料製作成板材,由於比市場上其他木板材企業的成本就更大,沒有競爭力,所以「只能做垃圾桶這種木板材企業不涉及的產品。」回收規模再擴大,就會降低企業的利潤率。回收工廠的處理量沒上來,利樂包裝的回收規模也就無法上去。

此外,造紙行業形勢不好也是一個影響因素。「能有薄利就不錯了。」某業內人士這樣表示。

專家建議

盡快建立企業責任制度

業內人士認為,企業追求利益為其本質,所以要想使企業更積極地投入到環保事業中,必須建立責任制度。「誰生產包裝就由誰負責處理,這是合情合理的事情,也是未來發展的趨勢。」環保專家趙章元對《每日經濟新聞》表示,相關部門也有必要強制要求企業回收。

楊斌介紹,利樂每年在回收等各類項目上的投入大約超過了1000萬元人民幣,目前累計已上億元。但業內人士認為,與在中國市場獲取的巨大收益相比,利樂在回收環保上的投入有必要進一步提高。

記者獲悉,《包裝物回收利用管理辦法》早已開始制訂,記者獲取的最新一稿中,有一個《強制回收利用管理的包裝物目錄》,有21大類,利樂包裝所屬的紙塑鋁複合包裝就在其中。

楊斌表示,利樂也非常希望《包裝物回收管理辦法》能夠對包裝廢棄物的循環再生起到良好的促進作用。

終端消費者也有環保責任。據記者瞭解,利樂之所以能夠在德國達到80%的高回收率,與德國制定了「綠點體系」有直接關係。在綠點體系中,由消費品製造商在每個包裝上印刷綠點標誌,作為該包裝已繳納回收費用的標誌,然後委託專業公司負責廢包裝的收集再利用。

與責任制度相配套的是回收體系的完善。董金獅認為,不僅企業要有自己的回收計劃書,完善的回收體系建立也必須進行細化,運輸環節、回收物的成色標準等因素都要考慮進來。

「利樂包裝的回收,不是利樂本身的努力就能實現的,要形成一種產業模式。」何彪認為,要使利樂包裝充分回收再利用,對相關企業的支持力度必須加大。

以北京賽姆為例,其生產成本大於木板材企業,無力參與到與後者的競爭中去,如果能獲得一些稅收政策、採購政策的支持,比如強制要求某些領域必須使用代木產品等,企業無疑將更有競爭力。

「推動包裝廢棄物的回收和再利用,需要社會、行業、企業等各個方面的共同努力,公眾的環保意識也需加強。」楊斌提出,利樂非常希望有關部門能夠制定更具操作性的垃圾分類體系,如效仿巴西等國將垃圾分為干垃圾和濕垃圾兩類,既便於居民操作,也便於後期分揀。

記者瞭解到,《包裝物回收管理辦法》也將著重完善這一方面,比如,針對包裝物所涉及的相關責任方分別作出不同的要求;保留現有的有效運用的回收利用渠道,同時加強管理使之逐步規範化,鼓勵更多的企業和個人加入回收網絡等。

然而,知情人士透露,該管理辦法原本有意向在今年9月份出台,但由於多種原因一拖再拖,今年出台的希望不大。董金獅呼籲政府應該加快管理辦法出台的速度,盡早將其納入循環經濟的鏈條裡。

文章標籤



Emp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