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國友:重新思考中國的東盟FTA政策
鉅亨網新聞中心
一個升級版的"10+1"是指在現有的中國與東盟整體之間的"10+1"基礎上,根據中國和相關東盟國家的意愿和彼此選擇,訂立中國與若干東盟國家的雙邊自由貿易協定(FTA)。
近期中國與某些東盟國家在南海問題上存在激烈交鋒。一些東盟國家在不斷挑戰和挑釁中國在南海的傳統和正當利益。與此同時,中國與東盟之間訂立有俗稱“10+1”的中國東盟自由貿易協定。根據研究,中國在與東盟的“10+1”FTA中實際上是獲利較小、同時也是做出更多讓步的一方。中國事實上通過“10+1”為東盟國家提供某種程度的經濟福利。
顯然,從南海問題以及其他相關地區政治問題上的立場看,并不是所有東盟國家都認知到中國的誠意。有些東盟國家,特別是那些對中國擁有巨額貿易順差的東盟國家,一方面享受著與中國貿易的紅利,另一方面做著損害中國國家利益以及傷害中國人民感情的事情。基于此,中國可以重新思考對東盟的FTA政策,嘗試打造升級版的“10+1”,以改變目前這種對中國不利的狀況。
一個升級版的“10+1”并不是對原有“10+1”的否定,而是一種繼承性更新和發展。它是指在現有的中國與東盟整體之間的“10+1”基礎上,根據中國和相關東盟國家的意愿和彼此選擇,訂立中國與若干東盟國家的雙邊自由貿易協定(FTA)。
從可行性看,“10+1”與新的中國與東盟國家之間的FTA并不排斥。現有的“10+1”并沒有規定未來中國不能與東盟成員之間訂立新的雙邊FTA。事實上,在現有的“10+1”框架內,2008年中國就與新加坡訂立了中新FTA。在該FTA中,雙方在中國-東盟自貿區的基礎上,進一步加快了貿易自由化進程,拓展了雙邊自由貿易關系與經貿合作的深度與廣度。另外,參考美國的FTA政策,不難發現美國也常常有在現有FTA基礎上訂立新的FTA以更好地適應情況變化與國家需要的案例。比如,美國最新的跨太平洋(601099股吧)貿易協定倡議中,就包含了若干已經簽訂了FTA的貿易伙伴,比如秘魯和新加坡。
對中國而言,升級版的“10+1”本質上意味著更多的戰略選擇。在現有的“10+1”框架下,無論其與中國的政治和安全關系如何,無論其對華采取了什么樣的挑釁政策,某些東盟國家都能夠按照既有的條款,被給予沒有區別的貿易優惠。這顯然是對中國的束縛和限制,制約了中國的政策選擇空間。中國要獲得更多的靈活性,必須要創設新的FTA機制,并且把這種新的FTA作為一種毋庸諱言的戰略工具使用。
設想一下,如果有些東盟國家和中國有了新的雙邊FTA,這將不僅能更好地密切雙邊的經貿關系,而且能因此更好地塑造彼此之間的政治和安全關系。同時,由于東盟國家總體上對中國的出口有著高度的競爭性,那些沒有與中國訂立進一步FTA的東盟國家將面臨著更大的對華出口壓力。在這種壓力以及相應的潛在福利損失情況下,這些東盟國家就不能像以往那樣無所顧忌地以小欺大,把“10+1”所帶來的收益認為理所當然,而必須要認真思考它們的對華政策。至于如何選擇新的FTA談判伙伴,答案不言自明,在注重貿易互補性的同時,更多地將從政治和安全關系考量。
綜上,升級版的“10+1”值得嘗試。當然,也必須要看到打造升級版“10+1”過程中客觀存在的限制性因素。這集中體現在兩方面。其一,新的雙邊FTA能帶來多大的額外利益?畢竟,根據已有的中國和東盟“10+1”協定,絕大多數的商品關稅在2010年已經為零,沒有更多的降低空間。如果不能提供更大的區分性的實質利益,相關國家與中國訂立FTA的動力就會小很多。即便中國力推,新的FTA也不具有太多的吸引力。這需要中國新的FTA倡議覆蓋更多的領域、涵蓋更多的產品、提供更多的利益。其二,這一新的FTA政策是否會被某些東盟國家視為一種徹底的攤牌,進而促使他們和某些區域外大國形成更緊密的針對中國的盟友關系?問題是,這種情況可能已經發生,有些東盟國家已經做出了這樣的選擇。在這個意義上,中國新的FTA政策更多的是被迫的應對。而且,相比于軍事或者其他手段,這種應對已經體現了中國的容忍和克制。
(責任編輯:崔志芳)
- 掌握全球財經資訊點我下載APP
文章標籤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