傳聞頻頻引發“慘案”國際板成最大利空?
鉅亨網新聞中心 2011-12-04 10:36
據《每日經濟新聞》12月4日報道,如果問投資者目前懸在A股頭上的達摩克利斯之劍是什么?可能絕大多數人都會答:國際板。的確,只要每次有一點點關于國際板的“風吹草動”,A股市場就會應聲而倒。11月30日,股民們再次被國際板驚出了一身冷汗:早間忽然有傳聞稱:“國際板馬上要走內部流程,預計12月中旬要到證監會內部商議”。這讓11月股市的“收官”之戰無比慘烈,A股指數跌3.26%、B股指數跌6.13%。
當天下午,上交所出來辟謠,稱國際板“推出時間未定”;晚間新聞聯播,央行又宣布下調存款準備金率0.5個百分點。盡管風聲暫時平息,但是可以預見的是,國際板只要一天不推出,就會成為A股揮不去的“陰影”。那么國際板到底會使A股受到多大沖擊?
11月30日的慘烈暴跌并非國際板引發的第一次血案。事實上,今年以來,因“國際板即將推出”傳言而釀成的A股“雪崩”已經屢屢上演。
傳聞屢屢重創A股
4月,三大證券報接連發布消息為國際板暖場。當天早盤,上證指數原本上漲近1%,并上攻至3100點附近;消息一出,指數立刻應聲向下,最終以下跌近40點收盤。而在同一天,滬市B股更加慘烈,一度跳水超過7%。這股國際板“春風”成了B股惡夢的開始。深證B指從800點附近打破平臺,呈現一波比一波猛烈的斷崖式下跌走勢。目前已跌至600點以下。而在這半年時間內,每一次B股剛剛獲得喘息,就會因國際板傳聞而再下一層樓。
5月23日,時任證監會主席尚福林表示,國際板已越來越近,當日,上證指數大跌2.93%;深證B指則下跌3.83%。
7月21日,市場傳聞國際板細則已出臺,并且韓國的三星電子將啖國際板頭湯,言之鑿鑿的傳言讓上證指數再次下跌1.01%。
8月8日,國際板傳聞又一次充當“空軍”的利器。當天深證B指暴跌5.64%,上證指數跌幅也高達3.79%。這一天距離2008年北京奧運會A股暴跌剛好三周年。
11月16日,上交所副總經理徐明表示“國際板隨時可能推出”,上證指數立刻再次大跌2.48%。10月底開始的反彈也宣告夭折。而僅僅過了半個月,11月30日,A股再次被國際板嚇倒,上證指數差點再次觸摸2307點。
從盤面上看,每一次國際板傳聞基本內容大同小異,但每一次給市場造成的殺傷力卻非常大。其動作一貫是先令參與者較少的B股投資者感到恐慌,然后將這種情緒傳遞到A股市場。上證指數自4月起,已經由3100點附近下跌了近800點,投資者對國際板的恐慌感依然有增無減。
不過,每次國際板傳言襲來的時候,也會有少數公司受益。如在11月30日早間傳出國際板馬上要走內部流程的消息后,國際板概念股東睦股份(600114,收盤價13.18元)立刻吸引了資金關注,午后最大漲幅一度超過8%;收盤時大盤下跌超過3%,東睦股份仍然維持了4.42%的漲幅。
更多或是心理預期的影響
對于近期以來風聲鶴唳的國際板傳聞,著名市場人士林某這樣感慨:“國際板又不是洪水猛獸,有什么可怕?我用的電腦蘋果,打的手機HTC,開的車大眾,買生活用品去沃爾瑪,急了有時候也吃麥當勞。我們是消費者,我們是投資者,誰好用誰,誰便宜投誰,我們是上帝,我們怕誰?”
我們怕誰?2009年7月份恢復IPO以來,在持續不斷的IPO和再融資、綿綿不絕的產業資本減持等一系列因素壓制下,A股市場始終處于夾縫求生、伺機而動的狀態。而今年以來“國際板”在不同場合被至少提起4次,對應的A股和B股市場都不同程度地應聲下跌。
其中,在國際板傳聞刺激之下,一路扶搖直上的B股指數像是被國際板這根針刺破了的大泡泡,4月25日至28日期間短短4個交易日最大跌幅高達16.74%。隨后的6月9日,B股指數再次暴跌7.9%,從4月底最高429點一路暴跌至6月中旬的240多點,漸行漸近的國際板傳聞使得B股市場在短短兩個月內累計跌幅高達25%以上。
盡管幾次傳聞都被高層人士予以堅決否認,但B股市場6月下旬企穩反彈至8月初,誠惶誠恐之中再次被國際板傳聞打回原形:8月5日至9日的短短3個交易日,B股指數最大跌幅高達13%。
巴西一只蝴蝶扇動翅膀會不會在美國德州引起一場龍卷風?再次受制于“國際板準備就緒”傳聞的B股指數于11月中旬開始掉頭向下,并在11月30日引發了滬深兩市的新一輪暴跌,當天B股指數暴跌超過6%,而A股市場上證指數也暴跌超過3%,深證成指甚至還創出了本輪調整以來的收盤新低。
對此,中金公司認為,A股開設“國際板”僅是一種試點,上市海外公司的家數不會很多,因此對A股市場而言,“國際板”更多是對投資者預期的影響,實際對于資金面和估值水平的影響有限。
資金分流、拉低估值國際板對A股市場兩大沖擊
為什么國際板會讓A股成為驚弓之鳥?擴容壓力與估值成為了兩個最大的理由。
近年來,內地公司奔赴海外上市成了一種流行。大型企業喜歡去港股,如2個月前剛剛登陸港交所的中信證券,以及正在進行H股IPO的海通證券,它們募集資金動輒折合100多億元人民幣。而一些號稱高成長的科技型企業、特別是互聯網公司則熱衷于去美股.
擴容壓力導致資金分流
從此前媒體披露的信息來判斷,在國際板開板后,先期上市的公司應該以以下三類為主,一類是從中國香港或新加坡回歸的紅籌公司;第二類是績優的香港本地企業,即香港藍籌股;第三類是在中國已經形成了成熟的銷售網絡,做過很多投資,而且未來仍打算繼續在中國開展業務和投資的大型跨國公司。上市需要滿足的條件包括市值在人民幣300億元以上;公司發行前三年凈利潤總計要達到人民幣30億元以上;公司發行前最近一年凈利潤在人民幣10億元以上等。
這些要求造成了一些跨國企業對國際板頻頻示好。9月初,匯豐中國行長黃碧娟曾經表示,匯豐對中國市場有著長遠承諾,希望成為首批登陸國際板的外資企業。而根據有關媒體報道,匯豐如果登陸國際板,其融資金額可能達到50億美元。另外,渣打、聯合利華等也被看做可能的國際板首批成員。
然而,即使這些巨無霸一而再再而三地對國際板叫好,其可能引發的A股資金失血仍然使得整個市場擔憂不已。著名金融學者謝百三就在微博上表示:“國際板會使得資金流失幾千億上萬億元,等于幾百個南浦大橋,等于南海幾個大油田。必是巨大錯誤,歷史性錯誤!”不過,也有業內人士持有不同觀點。北京某分析師對《每日經濟新聞》表示,從過去對國內投資者開放B股、建立中小板、建立創業板這三次重要的擴容事件來看,資金分流預期較為強烈一般出現在事件發生前,中小板、創業板真正建立后,反而顯現出靴子落地、指數反彈的特征。“這段時間國際板推出只是A股、B股聯合下跌的借口,這種傳言會讓市場恐慌情緒以乘數方式擴大。國際板真正推出后,只要當時資金面夠寬松,那么擴容壓力完全可以被消化。就像2007年A股IPO金額超過4000億元,但是當年流動性如此泛濫,上證指數上漲了96.66%。”
推出后沖擊A股過高估值
另外,A股市場過高的估值,也是造成市場對國際板“聞風喪膽”的重要原因之一。
截至2011年11月30日,上證A股此輪下跌的最低動態市盈率為9.22倍,但其中最重要的原因,是銀行板塊拉低了估值。目前16只銀行A股市盈率在5.6~8.8倍之間,并且絕大多數只有6倍左右。而根據華創證券的數據,上證綜指基本與道指接軌,但中小板、創業板市盈率仍然達到32.5倍和42.98倍,明顯高于納指24倍左右的水平。
估值問題因此成為A股市場擔憂國際板的另一個重要原因。試想,國際板推出后,如果新股比照A股現有估值發行,那么勢必A股會承受更大的擴容壓力。但如果比照國際標準發行,又勢必會對存量市場產生向下調整壓力。
中金公司曾經對此發表了不同的觀點。在稍早前一份研究報告中,中金公司指出“股市的估值受到多種因素的影響,但最主要的有兩個,即該市場所處地區的經濟發展潛力和市場流動性水平,與是否開通國際板關系并不大。以日本為例,東京交易所于1973年開通外國部,吸引外國公司到日本上市。之后股指有過小幅的波動,估值也有一定程度的下滑。但當時的日本經歷了1963年~1973年的經濟轉型,是當時世界上經濟增長速度最快的國家。在相對優越的經濟背景下,股指不斷上漲,在1989年底達到頂點,在這個過程中市盈率也逐漸提高。此后,由于通脹的抬頭,日本央行持續大幅提高官方利率,經濟在1991年二、三季度持續放緩,股市也在此前提前反應大幅下挫,市盈率也跌入谷底。在整個市盈率上升和下滑的過程中,起到決定性作用的是日本當時的經濟環境,并非股市結構。”
中金公司因此認為,國際板對A股市場投資者的情緒或有短期影響,從而造成股指波動,但并不會改變市場的原有走勢,對估值的沖擊也不大。
國際板籌劃三年水到渠成還是時機未到?
沉寂半年多之后,有關國際板的各種傳聞最近再次甚囂塵上。
11月中旬,B股指數再次掉頭向下,A股市場也應聲大跌,并在持續發酵以后于11月30日再次對市場形成巨大沖擊。而事后才發現,造成市場連續暴跌的罪魁禍首恰恰就是一則有關國際板的市場傳聞,該傳聞聲稱“國際板馬上要走內部流程,預計12月中旬要到證監會內部商議,現在技術方案對接和上市流程已擬定好”。
不過,此傳聞很快就遭到上交所、證監會等方面的堅決否認,證監會主席郭樹清也表示“我沒有聽說這個事情。”
籌劃三年國際板欲說還休
早在2009年4月,開設上海國際板的計劃就已經首次對外公開。上海證券交易所總經理張育軍2009年初就曾在倫敦表示,有關境外企業在上交所上市的工作籌備已久,當時已有一批外企列入等候名單。
緊隨其后,上海市政府2009年5月份也對外稱,將積極支持上海證交所國際板建設,推動紅籌股公司及其他境外公司在上海證券市場發行A股。上證所有關負責人也多次在不同場合強調,上證所的目標是建設國際一流的證券交易平臺,國際板是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去年12月份,證監會研究中心主任祁斌再次在講話中提及國際板,表示未來應繼續推進并購重組的規范發展,建設場外市場,平衡發展債券市場,著力建設國際板。
還有媒體報道稱,今年上半年國際板的技術準備工作將全部到位,并獲得一份國際板草案,而該草案透露證監會將限制第一批發行公司的數量,預計首批試點將推出10家左右境外上市公司完成中國境內發行。包括匯豐、寶潔、聯合利華、可口可樂等外資企業以及中移動、中海油等紅籌公司一直被列作登陸國際板的熱門企業。
上海證券交易所理事長耿亮今年3月份則向媒體表示,有關國際板的發行辦法、交易規則、上市規則和結算規則已有初稿,正在細化;交易所的技術準備工作已完成80%~90%。但他強調,國際板推出沒有時間表,也沒有首批上市公司的名單。
必然推出何時是最好時機?
值得一提的是,早在2009年5月11日的新聞發布會上,上海市政府提供的文件中提出將探索在上海期貨市場建立QFII(合格境外機構投資者)制度,支持上海期交所有序推出原油、汽柴油、瀝青等能源化工期貨品種上市,并支持推出銅、鋁等期權類產品,開發鉛、白銀等金屬類期貨以及商品指數期貨。
上述文件還表示,上海爭取在上證所推出恒生指數 ETF(上市交易基金)、國企指數 ETF以及紅籌指數 ETF.
不少專家指出,隨著A股市場影響力日增,外資企業尤其是中國業務比例日益提升的外資企業在A股市場上市是大勢所趨。業界一度樂觀預計,首批試點有望在2010年一季度即可公開發行。不過,該項工作的推進在2010年似乎進展緩慢。
隨后有相關人士向媒體透露,一些對于國際板的質疑聲音以及監管機構的審慎心態導致推進工作放緩。
中金公司董事長李劍閣今年3月份曾呼吁政府加快推動國際板,稱國際板已具備推出條件,且今年正是推出良機。中金公司董事總經理章肖明此前也在海外說,預計國際板將在今年下半年推出。
據《每日經濟新聞》記者了解,結合近幾年以來高層在不同場合談論國際板的市場背景來看,2009年5月份上證指數正處于1664點底部反彈行情的上升途中,2600點一線對應的上證主板平均市盈率25倍左右,隨后2009年7月份恢復IPO正式開始源源不斷的市場擴容;而在去年12月份國際板再次被熱議時,上證指數剛好從3186點反彈遇阻回落至2700點一線,對應的上證主板平均市盈率小幅回落至21倍左右。
值得注意的是,在持續巨量擴容以后,上證指數目前已經回落至2400點下方,截至昨日(12月2日)收盤的上證主板平均市盈率也大幅回落至14.49倍,處于近年來歷次熱議國際板時的估值最低點。
因此,不少機構人士認為,國際板推出的心理壓力大于實際壓力,經歷了長期調整以后,A股市場整體估值已經接近于國際平均水平,而持續擴容的同時,國際板并不會給市場帶來更大沖擊,并且在相對低點推出要比高位推出的市場沖擊力更小。
但中國政法大學資本研究中心主任劉紀鵬則認為,“從現實性角度看,我國資本市場自身的制度性缺陷還未解決。”他還指出,國際板應該讓位于操作更簡單的新三板。
著名經濟學家華生也表示,國際板的條件仍不成熟,推出需要謹慎。華生表示,從長期來看,國際板是需要的,但任何事情都應當有節奏地進行。
(李青 編輯)
免責聲明:本文所載資料僅供參考,并不構成投資建議,世華財訊對該資料或使用該資料所導致的結果概不承擔任何責任。若資料與原文有異,概以原文為準。
世華財訊資訊中心:editor@shihua.com.cn 電話:010-58022299轉235
- 掌握全球財經資訊點我下載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