銀行獲利太容易的根源是什么?
鉅亨網新聞中心
日前,銀行獲利太容易緣起于銀行壟斷的話題,再度使中國銀行業被置于“風口浪尖”之上,使本已經“沉寂”有一段時日的銀行暴利問題再度浮出水面,迅速成為國人及媒體關注的焦點。
中國銀行業壟斷歷來為國人所詬病,尤其在今天“民生凋敝”之時,銀行業卻利潤“再創歷史新高”的敏感時刻更容易激起國人敏感的神經。
數據顯示,2011年中國銀行業凈利潤達10412億元,占全球銀行總利潤的20%以上,工商銀行更是以2082億元的凈利潤成為全球最賺錢的銀行,其市值也雄冠全球第一。然而,在這些銀行們“暴利”的背后,卻是中國工業企業利潤增速在2012年前兩月出現三年來下滑的尷尬,以及那些仍辛勤耕耘在實體經濟領域中的大大小小的企業主們。
一邊是銀行利潤疊創新高;一邊是實體經濟中的企業,尤其是中小企業們卻面臨成本上升、融資無門、市場萎縮,以至于企業虧損甚至倒閉破產。盡管造成這種矛盾的原因很多,但是銀行因處于超級壟斷地位致使中小企業們融資無門,卻成為這種矛盾激化在社會輿論中被廣為討論的對象。
實際上,無論是從中國銀行業近數十年的發展來看,還是從美國等歐美國家的銀行業發展歷史來看,銀行業壟斷或者是寡頭壟斷都是這些國家銀行業發展的必然結果。
數據顯示,1998年以前,美國國內市場份額最大的商業銀行是美國銀行,它在美國中西部一些州的存貸款市場份額高達20%以上,但它在全國的市場份額卻不足4%。當時美國國內最大的3家商業銀行的市場份額總和也不到10%。1998年實施《金融服務現代化法案》以后,美國絕大部分州加快了放松金融管制的步伐,跨州設立分支機構的壁壘已經消除,國內銀行的購并重組不斷,加快了美國全國的銀行存貸款市場集中。到2005年,僅美國銀行一家在美國存貸款市場的占有率就達到了9.8%,前5大商業銀行的國內存貸款市場份額總和已經超過25%。在1984年,美國的超微型銀行的資產占銀行業總資產的8%,微型銀行的占比是14%,小型銀行的占比是6%,中型銀行的份額是29%,大型銀行的份額是43%。經過20年特別是近幾年的市場集中,大銀行的市場份額已經擴大到74%,其他各種規模的銀行的資產份額均在全面收縮。也就是說,1%的大銀行占有了美國四分之三的銀行資產,其余99%的銀行總共占有的市場份額只有四分之一。
對于中國銀行業而言,雖然中國銀行業所形成的壟斷局面,在相當程度上是由于“歷史”的原因,經重組而形成的,但是以四大國有商業銀行為代表的中國銀行業在其市場經營過程中,也必然會成為中國最重要的壟斷寡頭。中國銀行業的發展過程及其發展的結果,也將在相當大程度上類似于歐美日等國的銀行發展過程及發展結果。簡而言之,造成今天中國銀行業壟斷地位的,既有歷史原因,更有市場競爭的結果。
誠然,壟斷會帶來超額的壟斷利潤,但是壟斷利潤的產生卻并未必都是來自壟斷。包括美國銀行、花旗銀行、摩根大通、摩根士丹利、高盛、英國巴克萊銀行、蘇格蘭皇家銀行、德意志銀行、巴黎銀行等國家銀行巨頭,其每年的財務報表均顯示,在大部分年度里,其非利息收入所貢獻的利潤超過其銀行利息收入,也就是說,這些大銀行的利潤有相當大的一部分來自于非銀行的投資銀行業務或是私人理財業務。而這些銀行在其國內銀行業中也均處于寡頭壟斷的地位。然而其來源于非銀行業務的利潤貢獻卻也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說明銀行業的壟斷或許并未帶來必然的超額壟斷利潤。
當然,從目前所公布的數據來看,中國銀行業的利潤仍然有80%以上來自存貸款息差,非銀行業務利潤來源仍占很小的比例。仍然“難逃”利用壟斷獲利的嫌疑。實際上,目前中國銀行業的利潤也卻是來自于壟斷。
據統計,在美國實現分業經營的1998年之前,美國銀行業具有銀行牌照的銀行總計約1.5萬家,1998年美國實行混業經營之后,美國銀行業的銀行數量不斷下滑,至2011年,美國銀行業的銀行數量總計約為6000家左右。正是由于美國銀行數量眾多,給銀行服務消費者提供了更多的金融產品,消費者具有更大的選擇權,銀行之間也有競爭,使得單純依靠經營銀行存貸款息差的銀行很難生存,進而不斷的走向兼并重組,走向產品差異化經營的道路,由此也才不斷的提高美國銀行業的經營管理水平。
然而,反觀中國銀行業的現狀,據中國銀行業協會的統計,目前具有銀行牌照的金融機構總計僅約100余家,而且這僅有的百余家銀行所提供的銀行服務也大多僅限于銀行信貸。各銀行之間的業務發展高度同質化。
由于目前中國的銀行業仍主要以吸收存款、發放貸款及資金結算為主要業務,而在目前的法律政策框架之下,銀行的貸款發放則以存款為基礎。在目前的法律框架下,只有銀行才能夠向社會吸收存款。如此以來,在法律及政策的安排下,全國的信貸資源不斷的向銀行集中。而掌握著這些信貸資源的銀行僅有百余家,但信貸需求的企業則以千萬計。由此就造成了信貸供需之間的嚴重不平衡。
由于銀行信貸嚴重的傾斜于賣方市場,即銀行一方,那么銀行在選擇信貸對象之時就有更大的選擇權,也由此滋生了資金資源尋租的空間。這就產生了三個問題:一是,銀行為了控制經營風險,更愿意將銀行信貸資金投向具有政府背景的項目或是公司、或是大中型國有企業、以及具有相當抵押資質的房地產開發企業,而不愿意將錢貸給嚴重“饑渴”的中小企業,信貸資源被嚴重浪費;二是銀行內部人員為了謀取私利,將銀行信貸資金通過第三方轉移并發展為民間高利貸資本金,或是職權腐敗,銀行自身的內部風險控制也因此而有可能面臨失控,進而對整個銀行體系造成威脅;三是,銀行在嚴重的信貸需求不平衡中,提高信貸資金的信貸利率水平,以謀取更高利潤,這便是銀行“暴利”的由來。
而另外一方面,早年創富獲得相當成功的民間資金個人或是組織,擁有著巨額的閑散資金需求出路,民間非法吸儲及高利貸就成為了這些資金的主要出路,但是在當前的法律及政策環境下,沒有銀行經營業務牌照的民間吸儲及高利貸就成為非法行為,以至于吳英面臨死刑,常熟美女老板顧春芳不得不“跑路”,李途純痛失太子奶。
因此,簡而言之,中國銀行業在改革開放之后,由于歷史的原因,壟斷由來已久,即便是從行業經濟發展的考慮出發,中國銀行業也將會走向寡頭壟斷的時代,銀行業的壟斷也在相當程度上更便于為國家施行宏觀政策提供支持,對于銀行業壟斷我們更應該審慎的、客觀的、理性的來看待這個問題。而目前中國銀行業的壟斷問題卻并不是中國金融業最主要的問題。
銀行處于壟斷地位會給銀行帶來超額壟斷利潤,這是不容置疑的,但是剖析銀行“暴利”的根源,或者說是造成銀行壟斷的根源,卻在于當前中國的法律政策安排并不妥當。如果在政策上放低銀行設立門檻,讓更多的民間資金通過銀行的組織形式給予陽光化、公開化,不僅可以為實體經濟注入更多的信貸資源,而不斷涌入的社會資本也會通過銀行產品的差異化經營,滿足中國經濟社會中不同的信貸需求或是銀行服務需求,為解決中小企業融資困局提供更多的解決方案。
而推行利率市場化,打破大銀行對資金的強勢壟斷定價權,為銀行信貸資金的定價提供更市場化的方式,則是破除銀行壟斷與暴利的最為核心的中國銀行業問題。
(譚波 編輯)
免責聲明:本文所載資料僅供參考,并不構成投資建議,世華財訊對該資料或使用該資料所導致的結果概不承擔任何責任。若資料與原文有異,概以原文為準。
世華財訊資訊中心:editor@shihua.com.cn 電話:4006744482
- 掌握全球財經資訊點我下載APP
文章標籤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