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子銀行烏雲罩頂 已成中國經濟發展一大隱憂
鉅亨網編輯劉祥航 綜合報導
中國的 PMI 在最近幾個月緩步攀高,新領導團隊也像已經做好接班準備,似乎經濟可望有好轉跡象。不過,近來「影子銀行 (shadow banking)」的問題也漸漸浮上枱面,成為中國經濟往後發展的一大隱憂。
據《金融時報》報導,過去 10 年來中國房地產熱炒,讓當局不得不從 2010 年以來,一直出重手冷卻。開發商想由銀行取得資金,變得幾乎不可能,在缺少銀彈之下,不得不放緩炒房的腳步。
不過,中國地產商找到了新的集資管道,轉向影子銀行系統找尋資金。於是,像河北省廊坊市這類的城市,房價又開始攀高,帶起一波房地產新局。
影子銀行指的是傳統銀行之外的金融中介機構,像是投資銀行、貨幣市場基金、保險公司等,它們未被納入政府金融監管範圍,提供了可規避監管要求的投資工具管道,信用風險也相對較高。
這是中國過去未見的現象,使得一些銀行、信評機構及國際貨幣基金 (IMF),都對這類寬鬆的政策提出警告。但官方目前仍採較為寬容的立場,央行行長周小川說:「中國非銀行體系的機構,絕大多數仍受監管,這是和其他國家完全不同的情況。」
周小川同意,應該對此現象保持高度警惕,但他也強調,和其他國家相較,中國的影子銀行從規模到問題,都比已開發國家要小得多。
但並非所有人都持這樣的樂觀觀點,下屆央行行長熱門人選,現任中國銀行董事長肖鋼,則提出更嚴重的警告,並要求加強監管。他在《中國日報》發表英文署名文章,表示,「從某種程度上說,這根本就是一個龐氏騙局。在一定的條件下,投資者一旦失去信心並減少他們的購買或退出理財産品,這樣的擊鼓傳花便會停止。」(接下頁)
[NT:PAGE=$]
中國的影子銀行並不是單純的恐懼,他們從去年起其實已經在設法防堵。很多非法的高利貸,是來自富域的區域,特別是在溫州。中小企業因為無法向傳統銀行借貸資金,被迫尋求高利貸支援。
但多數中國影子銀行的借貸是合法的,常見的機構如信託公司及避險基金,他們向富裕的投資人承諾高報酬,然後借錢給高風險的客戶,像是地產開發商,或是各類中小企業公司。
目前中國影子銀行的規模究竟多大,則眾說紛紜,主要是各方的定義及算法不同。UBS 經濟學家汪濤認為,影子銀行的規模不會小於 13.6 兆元人民幣,約今年中國 GDP 的 1/4 ,最多有可能占到 24.4 兆元人民幣,約合 GDP 的 50%。
雖然實際的金額難以估算,但有一點是確定的,它正持續快速增長,代表著相關的風險也在快速增加。它的難以統計,更增監管上的難度。
中國社科院金融研究所研究員易憲容強調,這是不容忽視的風險。他說:「監管部門只能關注數據可統計到的情况,沒有統計到的,基本上是監管真空。」他表示,銀行理財產品有不少是投資於房地產,房產景況好,可以掩蓋風險,但一旦房地產下挫,危機就會擴散。
IMF 在 10 月的全球金融發展報告,特別點出這是必須重視的隱憂。「由於這類資產的細節資訊並不公開,讓潛在風險變得非常難以估量。」
- 掌握全球財經資訊點我下載APP
延伸閱讀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