紐約時報:創投向中國年輕人招手 尋找下一個Mark Zuckerberg
鉅亨網編譯鍾詠翔
當Stephen Bell討論科技時,他頂著光頭,戴上一副眼鏡,著深色Levi"s,完全是蘋果(AAPL-US;Apple)共同創辦人賈伯斯(Steven P. Jobs)的翻版。
在中國的大學校園,Bell向大家提問:「請列舉改變世界的企業。」他用粉筆在黑板上寫出與會者的答案。Google(GOOG-US)、蘋果、微軟(MSFT-US;Microsoft)、臉書(FB-US;Facebook)。「那麼誰創造這些公司呢?答對了,就像你,答案是學生。」
然而,卻有1位學生持反對意見,強調這些企業是由美國企業家創辦,「他們擁有不同的文化,跟中國大異其趣」。
Bell想改變這種認知。
如同高效率人才挖掘者,Trilogy VC共同創辦人Bell,走訪中國的頂尖大學,尋求新人。他年年向擁有創意發想的學子提供數百萬美元的獎助。這不僅僅是初期投資階段。這是初期階段的初期。
他說:「我求的不是營收,對用戶人數也不感興趣,我在意的是實幹家。」
11月初,氣候寒冷,Bell在北京清華大學被五六十名學生團團圍住,清大是中國頂尖理工科大學,公認是中國的M.I.T.。這天是「中國星」創業競賽最後1天,中國星每年舉辦4次。
活動一開始,學生被要求用60秒的時間來表達想法。接著成立小組,他們有72個小時來規劃構想如何實現。Bell告訴競賽者,「只要專注於把一件事做好」。3天活動期間,他和評審進行評分,並提出建議。
這絕非無聊的活動。幾天內,初步構想呈現出來,幾個小組獲得5000美元的獎助。許多人甚至獲得Trilogy更多獎勵,18個月10萬美元。
在中國工作幾十年的美國企業家Malcolm CasSelle表示:「在中國,沒有人可以做到這樣,這具有高風險,但你真的可以看到價值,許多小伙子的想法非常瘋狂。」
Bell看到學生提出許多跨類別的產品:提供建議和直接向顧客兜售產品的線上美容院;向大學校園提供食品和日常用品的網路商店;提供大量字典,使用者可以添加定義和圖片。
Bell說,成功的可能性不是太大,但這一點都不困擾他。每年提供超過200萬美元的獎金,贊助15家到30家新公司。「揮棒100次,我只須揮出1次全壘打就可以了,這點我做得很好」。
隨著更多資金湧進中國,Bell試圖尋找投資利基。最近幾年,在其他國家展望不佳的環境下,投資人爭先恐後進軍中國。雖然2011年投資潮大幅滑落,許多分析師卻指出中國在2012年中期出現反彈。
矽谷GGV Capital合夥人Jeff Richards表示:「毫無懸念,在中國創業投資已經冷卻下來,但GDP成長速度若從9%降到7%,還是比1.5%更有吸引力,譬如美國。」
許多創投業者擔憂中國過熱。創投公司500 Startups合夥人Dave McClure指出:「有大筆資金希望能在中國做出交易,眾人嚮往中國。許多方面令我想起1990年代末的美國。或許中國並非過熱,而是過度宣傳。」
相較於同行,Bell探索一個不同的途徑。並非投入大筆資金押寶已經建立起來的新公司,Bell看重許多小賭注。他說:「我們的任務是發掘下一個Mark Zuckerberg、下一個Larry、下一個Sergey。」
Bell強調:「年輕人創意十足,他們能夠創辦大公司,成本低廉。我不需要經驗,經驗需要龐大成本,提出來的又是主流思想。我想要沒有任何人想過的發想。」
- 掌握全球財經資訊點我下載APP
文章標籤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