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enu-icon
anue logo
馬來西亞房產鉅亨號鉅亨買幣
search icon


两岸

旺报社评:打造中国半岛电视台的条件


旺报22日社评「打造中国半岛电视台的条件」:相当一段时间以来,「国际化」、「面向世界」成了中国大陆媒体的重责大任。基本在官方控制下的大陆媒体,其国际化的路径大致有二:一是「买进来」,大陆企业积极在欧美等地收购外国电视台,播放自制的中外文节目,并透过举办各种文化娱乐活动,希望「打入西方主流社会」;二是「踏出去」,中国官方媒体除了积极拓展海外据点与海外合作关系外,更开办英文电视频道(包括网路)、平面媒体等,最终目标是打造出属于大陆的国际一流媒体。此外,在国外媒体播放或刊登广告,宣传中国形象、中国制造等,也是辅助性的手段。 

在这一连串的「国际化」动作中,「话语权」成了关键字。在2009年新华社工作座谈会上,社长李从军就强调「在『西强我弱』」的国际舆论格局中,如何回应国际社会的关切、应对西方文化扩张和渗透、维护国家文化安全和意识形态安全,是我们必须面对的重大挑战。」新华社要「着力加强国际传播能力建设,进一步增强新华社在国际新闻信息传播领域的话语权」,「在加强对话交流合作和融入世界媒体的过程中,取得越来越多的话语权和主导权」。 


谈到非西方世界媒体在国际上发挥重大影响力,谈到国际话语权争夺,卡达的半岛电视台是绝大多数人会想到的「学习典范」。问题在于,半岛是怎样成功的? 

在谈论借鉴「半岛经验」时,大陆学者提到了投入大量资源、善于自我宣传、坚持西方主流媒体营运模式等等。这些固然是重要的,但半岛电视台的成功,不在于它是富有的卡达政府所支持,不在于它是阿拉伯或伊斯兰世界的传声筒,甚至不仅因为它在911事件,以至于美国侵略阿富汗、伊拉克等中东重大事件时,扮演着「异端」媒体的角色。真正的关键在于,「意见与异见」这个挂在半岛总部的标语,确实是半岛的核心理念,而自由与开明则是它的基本风格。 

半岛电视台虽然是卡达当局倡议并出资建立的,不过它没有成为政府的传声筒,主事者恰恰受的是西方教育,不受阿拉伯传统束缚,强调新闻专业与观众(市场)取向,西方媒体人认为半岛新闻其实相当「西方化」。 
半岛是先在阿拉伯世界受到广泛欢迎后,才逐步走向世界的。在威权政体为主的阿拉伯世界,媒体多半是政令宣导机构,但半岛最知名的节目却是「众说纷纭」、「针锋相对」等多元辩论性谈话节目。半岛更是史上首度让说希伯来语的以色列人出现的阿拉伯电视,震撼了中东地区。很多人以为,半岛是阿拉伯官方的喉舌,其实,多数阿拉伯国家都打压过相对自由开放的半岛。 

和半岛电视台成鲜明对比的是,美国占领伊拉克后,为了消除半岛影响,在当地成立电视网IMN,结果这个主要播官方声明、领导动态和西方颂歌的媒体,沦为英美联军传声筒,丝毫无法与半岛竞争。 

由于美国媒体的自我中心和偏狭,秉持「开放性」和观众导向的半岛,成为第一个有办法使新闻讯息与观点从东方传播向西方的媒体。在中国崛起的此时此刻,全球都急着想知道更多中国的真实资讯,一个发出中国讯息与中国观点的媒体的确有国际化的潜力,但这个媒体打算说给谁听、说些什么、怎么说、又不说什么,决定了它是否真能抢到话语权。

文章標籤



Emp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