崔新生:中國的發展邏輯是一種玩命兒的戰爭勝敗
鉅亨網新聞中心 2015-01-13 08:23
ccvi中國價值指數首席研究員崔新生
隨著新的萬億級財政金融計劃,以及一系列金融政策出臺,金融風險的敞口隨之擴大。所謂次貸危機,已經作為坊間話題。
在2008年四萬億財政刺激計劃前后,筆者即在媒體發表中國應當警惕次投危機,即缺失價值評估機制的次級投資行為。數年過去,當初四萬億政府投資所釀成的后果,已經使中國泥足深陷、積重難返。
與所謂次貸危機相比,次投危機才是真正的風險源。
中國的次貸與次投互為因果
與2008年前后爆發的美國次貸危機以來,中國經濟界的所謂次貸危機風險話題一直不絕如縷。但美國與中國的次貸,實屬雞鴨貌似而本是異類。倘若水旱不分,只能沼澤折戟或水漫暗礁。
有關次投與次貸之間的區別,已經解釋無數,有興趣者自當搜尋或專題探討。本題就次貸與次投之間的關係粗略簡析。
與美國及市場經濟國家之次貸危機截然不同,美國的次貸來源於華爾街的資本貪婪和泡沫失度,同時在沒有新的實體及產業支點的條件下,一頭扎進虛擬遊戲之中。所以,美國及華爾街需要不斷地依賴於實體題材的支撐,然后方能撐滿新的泡沫,掠奪其中的套利殘值。而事實是,自石油經濟之后,新的替代能源技術一直遲遲不能形成氣候,最後只能拿頁岩氣說事。而頁岩氣能否在短時間內形成氣候,局中人心知肚明。
只要缺乏實體及新的經濟模式支撐,華爾街將永難進入持續的繁榮。而阿里在美國的上市,所謂的價值高估,並不能予以華爾街新的提振動機。因此,阿里的價值不確定性,只能加劇華爾街的風險因素,不足以撬開困局。
與此不同的是,中國的所謂次貸,乃是制度性的常態,一直存在著。什么是制度性的常態,則是中國的經濟增長,是由次貸拉動。可以說,三十年中國經濟高速運轉,所付出的成本,倘若削弱次貸在其中的政策行為,這一成本至少可以降低百分之六十。有興趣者,即可開題研究。
中國式次貸風險邏輯:計劃思想統御下的計劃經濟行為
中國次貸與次投之間存在著非常清晰和流暢的因果關係,那就是一切源於所有的市場經濟變革,皆為一種“計劃”而非自然的、平等主體之間互利交易行為,而形成的真實的市場經濟。
從某種意義上,中國三十年經濟改革開放,皆由“計劃”一手締造,皆是計劃思想統御下的計劃經濟運動。換言之,中國不存在真正的市場經濟,只有被計劃變異的不平等交易及投機行為。也可以說,世界上所有的市場、所有的計劃,在中國都存在,但其實又什么都不是。不理解這一點,沒有人可以看到中國的改革開放及其秘訣。
由計劃思想驅動,即通過最權威等級的政策發布,統御整個國家的行政機器的運行齒輪,向既定的方向轉動。簡單不過的即是,比如從每年的1號檔案,到各個國務院部委創造性的貫徹落實,構成一年變化的“主旋律”,然后以國務院行政部門之間不同的職能以及權重,形成政策驅動的組織方陣。所以,類似國家發改委這樣的部門或機構,則不可能撤銷。因為其一旦缺失,所有的政策驅動將會自亂陣腳。
計劃思想本身,注定了所有經濟行為的價值評估缺失,而是以是否實現政策目標、行政效能最大化,作為所謂市場行為根本權重標準。而所謂是不是次貸,則另當別論或根本無從談起。
中國的發展邏輯,是一種玩命兒的戰爭勝敗
以統御為軸心,以計劃思想為驅動法器,中國的每一步發展步驟,都作為一場戰役去籌劃、去實施,要的是勝利,而不是想勝利以后怎么辦甚至會不會失敗,都不會去想。這是一種典型的把規則與戰略混淆的手段應用,因此不具備所謂的可持續性。
與此同時,中國的所有集體行為,均不自覺地采取畢其功於一役的方式,即凡遇重大事故比如自然災害等等,首先想到、采取的是眾志成城式的動用軍隊等重要力量,而不是通過制度安排即使之成為穩定、持續的國家治理機制。
依據此種集游擊戰和運動戰於一體的戰爭方式,在1949年之后一直沒有真正轉換到國家治理的軌道上。此集中優勢兵力,各個擊破,打殲滅戰的做法,是國內革命戰爭時期,兩軍對陣獲取勝利的屢試不爽的法寶。在1949年之后,無論是前三十年的政治運動、文化大革命,還是1980年左右開始的改革開放及其相應的手段,都沿襲了此慣常的路徑。
因此,在2014年習近平之國家治理現代化即第“五”化,具有劃時代的意義,即中國由此完成本應1949年建立新政權即應完成的任務:通過國家治理建立國家,而不是通過軍事化或戰爭思維去管制一個國家。盡管這一點,已經具備了這一轉換契機,但真正做到則很不容易。
綜述以上觀點,即可得出這樣的結論:在這樣的體制作用下、在這一行為思維主導下,所謂的次貸之類,可作為西方躉來的概念標簽之外,實在沒有別的意義,由此再談什么次貸,不是很荒謬嗎?
(作者為國際非理性經濟制度理論學會[iiesti]會長、ccvi中國價值指數首席研究員)
- 掌握全球財經資訊點我下載APP
文章標籤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