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方債置換助推政府加槓杆 積極財政不唯有基建
鉅亨網新聞中心 2016-08-30 12:40
和訊網消息 目前貨幣擴張似乎走到了盡頭,主要國家財政赤字率也一路攀升,政府加槓杆有心無力,全球宏觀政策正在陷入前所未有的需求管理困局。不過中國地方債務置換已經釋放了政府再加槓杆的空間,同時也唯有政府部門可以承接企業部門槓杆率的下降,積極財政政策仍是必須的政策選項。
負利率的潘多拉盒子被打開之後,或在長期埋下一枚隨時會引爆的炸彈,而輿論也將討論的重點都指向財政政策。然而目前主要國家財政赤字率一路攀升,政府加槓杆有心無力。相比而言,中國是全球為數不多的仍然具備積極財政政策空間的國家。
實際上,中國政府部門的槓杆率處於溫和水平,而且槓杆騰挪術中,唯有政府部門可以承接企業部門槓杆率的下降。華創證券研究所宏觀策略部主管牛播坤表示,積極財政政策仍是必須的政策選項。另外,關於普遍擔憂的地方債務問題和中長期社保缺口問題,地方債務置換已經釋放了政府再加槓杆的空間,而養老金和醫保的中長期缺口不應束縛短期財政政策取向。
牛播坤認為,如果考慮全口徑赤字率,中國財政政策不可謂不積極。然而,就實際效果而言,較高的財政收支增速差尚未迎來經濟回暖,偏重基建投資的支出結構進一步抑制了財政的寬松效應,且宏觀稅負仍處於高位,似乎難言積極,因此積極財政亟待方向性調整。
值得注意的是,回顧上世紀90年代的積極財政政策,可以發現,積極財政不唯有基建。從1996年5月多次降息降准後,貨幣政策空間狹小且收效甚微,1998年起財政政策轉向積極,擴大財政舉債規模和財政支出。梳理1998-2003年的財政政策,從支出投向看,不僅是在基礎設施領域打破瓶頸,更加注重對人力、技術等長期資本和要素的投入,構建社會安全網,與改革形成合力。
對於改革語境下的政府槓杆應加在哪兒?牛播坤稱,財稅改革自身就是結構改革的重點,隨着營改增重塑中央和地方財政關系,應盡快啟動中央和地方事權財權更大程度調整。積極財政政策應着眼於為當前的結構性改革創造條件,從需求管理更多轉向長期供給要素投入。
適度需求管理在托底經濟、以時間換空間中應關注效率改進,切實降低宏觀稅負,實際上,中央已出台一系列措施以降低實體經濟企業成本,但從宏觀稅負來看依舊處於高位。目前減稅政策主要限於營改增,預計年減稅額5000億,但在總量減稅的同時還應注重結構化效應,避免部分企業、尤其是中小企業稅負不減反增。更多分擔戶籍改革、國企改革的成本。加大教育科技關鍵要素的長期投入,提升全要素生產率。
- 掌握全球財經資訊點我下載APP
文章標籤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