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enu-icon
anue logo
熱門時事鉅亨號鉅亨買幣
search icon

產業

數據造假、風控放水:金融科技明星Lending Club正在隕落

鉅亨網新聞中心 2016-08-24 16:33


本月初,或許是最知名的 P2P 借貸平台 Lending Club(簡稱 LC)發布季度財報,其中顯示二季度凈虧損同比從 410 萬美元擴大至 8140 萬美元。公司同時宣布 CFO Carrie Dolan 離職,財務總監臨時上任。

而在不久前的 5 月,LC 聯合創始人兼 CEO Renaud Laplanche 才引咎辭職,原因是公司數據造假,向投資者舞弊,以及 CEO 本人沒有披露一項有利益沖突的投資。


2014 年底上市之初,LC 不僅被譽為金融科技領域最重要的公司,也帶動了對岸國內 P2P 借貸平台的火爆,至今年 3 月,國內累計成立了 3984 家 P2P 借貸公司。而當時 LC 股價一度升至 29 美元,現在卻還不到 6 美元。

LC 上市以來股份趨勢,圖片來自 Google

LC 的危機近期才暴發出來,但或許在成立的早期隱患就已埋下。根據彭博社的報道,早期 LC 員工內部刷量的情況並不新鮮,對貸款的審核也並不如聲稱的那樣嚴格。這家明星公司存在一段不光彩的過去。

曾經的顛覆者

LC 出現之初被認為是借貸領域的 EBay。它並非第一家 P2P 借貸公司,但其利率設置算法及 SEC 的批准讓它脫穎而出。其他公司也開始模仿 LC 的模型原理,並用於地產、醫療,甚至是婚慶等領域。

LC 在接到借款申請後,會借鑒 FICO 信用評分,利用自己的風控模型,對貸款人進行審核並迅速決定是否放款。它將借款人的信用等級分為 A 到 G 等 7 個級別,根據風險差異定價。對借款人來說,LC 也是一個應許之地。平台上的利率比銀行個人貸款低,流程卻與申請信用卡一樣簡單。借款人注冊後幾天內即能拿到貸款。

2007 年 LC 在 Facebook 平台上正式亮相。用社交圖譜做貸款的策略吸引了不少投資人,公司很快就獲得了 1000 萬美元融資。

當時 LC 還沒有披露內部成員貸款的信息,但仍以此證明自己的業績。2010 年,Laplanche 曾表示公司收益率達到 9.8%,超過了對手 Prosper。這種風險低但收益高的形象,也為公司吸引了不少投資者。一些大型投資者開始設立私募基金,大量購買 LC 的貸款。2012 年,前摩根 CEO John Mack 及美國前財政部長 Larry Summers 加入 LC 董事會。

LC 上市,圖片來自 cnbc

Laplanche 本人從背景上看也是顛覆傳統銀行業的絕佳人選。他 20 出頭時曾在一家律所任職,後來聯合成立了一家軟件公司 TripleHop Technologies,並在 2005 出售給了甲骨文。

Laplanche 創辦 LC 的動機是出於這樣一個思考:為什麼把錢存進銀行只得到 1 分利息,但如果借同樣的錢卻要付出 18 分的利息?於是他想着,是否有一種方式能讓用戶之間相互借入借出,讓資金流轉更簡單和快速。

如今,LC 已經經手了 160 多萬筆貸款,總值約 200 億美元。

一次查詢

LC 每天會公布貸款信息,其中包括了經過匿名處理的借款人信息。正是這些信息吸引了 Bryan Sims 的注意。他是曾經是一位創業者,後來成了 LC 平台的投資者,並將退休金全投了進去。當 LC 在 2014 年上市後,Sims 購買了它家的股票,並經常收聽公司的盈利報告。2015 年他在一次報告中聽到公司 CEO Laplanche 表示,14% 的借款人(約 10 萬多人)會有第二次貸款。這一數字讓 Sims 很好奇,因為回頭客數據公司從沒公布過。

於是他決定查看與自己有關的貸款的信息,這些信息包括貸款金額、利率、借款人薪資、收入、信用評分等信息。有兩項貸款讓他很好奇,因為借款人的雇主和地點相同,除此之外收入也基本一樣,而且在同一時期辦了第一筆信貸。Sims 意識到,他們可能是同一個人。同一個人有兩次貸款,但 LC 認為他們他們並不關聯,而收取的利率也不同。借款人在 1.5 萬美元的貸款上的利率是 15%,而在 3 萬美元時的利率是 9%。更重要的是,LC 似乎無動於衷。

隨後 Sims 進一步發現,LC 在 2009 年 12 月的一些數據中,有 32 筆共 72 萬多美元的貸款初看是來自 32 個人,但主體其實只有 4 人,他們更改了收入和地址等信息,並在 8 天內重復借款。有 29 筆貸款在 90 天內進行了償還。這些交易很不尋常,但似乎沒人注意到。

Sims 對此有兩種解釋。一是身份盜竊,可能有人在測試新的騙局。另一個則解釋屬於陰謀論,即 LC 有意在數據上造假。LC 在 2010 年 4 月獲得 2450 萬美元融資,由 Foundation Capital 領投。Sims 認為,很可能 Laplanche 或其他高管想在融資前,用虛假貸款讓業績變漂亮些。

事實證明 Sims 的推測沒錯。後來 LC 在一份披露中稱,2009 年 12 月 Laplanche 和三位家庭成員做出了 32 筆貸款,總額也與 Sims 的數據一樣。根據 LC 的說法,此舉是為「提升 2009 年 12 月平台的貸款量」,並聲稱再無其它不當貸款。

Sims 還發現,2009 年到 2011 年間 LC 允許借款人將貸款分成兩份操作,而這樣的例子有數千起。比如,2011 年 6 月一位用戶想貸款 2.5 萬美元,但其 FICO 評分僅 700 出頭,屬於風險偏高型。當時 LC 給出的利率是 18%,而後來這位用戶只收到了約 2 萬美元的貸款。但不久後同一個人再借走了約 5 千美元,利率 7.5%(可能是金額變少,風險相應降低)。外界看來,這似乎是一筆高風險與一筆低風險貸款,但事實上兩者風險一樣高。

Sims 共發布了 3 萬筆疑似有重復借款人的貸款,但 LC 從沒公布過相關信息。這類信息對投資人十分重要,因為借款人可能同時使用多家金融平台,而數據能揭示出風險到底有多大。

Renaud Laplanche,圖片來自 forbes

潛規則

這些事聽起來很不可能,畢竟 LC 是行業中最具聲譽的公司之一,公司的投資人及董事會成員也都在業界享有盛名,而 Laplanche 本人也曾在一家「白鞋公司」(指經營長達百年的世界 500 強公司)任證券律師。

但經過高管相繼離職,公司收到司法部傳票,面臨 SEC 調查,曾經的第二大股東 Baillie Gifford 公司出售了所有 LC 股票,以及 6 月 LC 裁員 12% 等一系列事件後,情況可能比想像的還糟。LC 上市時市值有約 100 億美元,如今已蒸發了八成。

早期 LC 用社交圖譜的方式贏得了融資,但在社交平台上很少有人會公開借錢。於是按 LC 一位早期投資人 Salil Deshpande 的說法,需要做一些「不自然的事」以產生交易。其中一件即是鼓勵員工及親屬在 LC 平台上貸款,而 Deshpande 也不認為這是違法的事。

可以看出,LC 也並不否認內部交易,但認為這並不是什麼新鮮事。正如公司 C 輪投資者 Charles Moldow 所說,這種行為就像是為了吸引其他人用戶,會先邀請朋友參加活動。有知情人士告訴彭博社,內部員工貸款在 LC 早期很普遍。LC 此前也有聲明表示,在 2008 年禁止了董事及高管貸款,2010 年此限制擴大到了所有員工。

硅谷似乎也很推崇這種欺騙策略,特別是在事業早期,這又名為「growth hacking」,用於產生「勢能」。

一家重要的公司

對重復借款人的不作為,可能是因為 LC 通過對借款人及貸款人收取手續費來盈利,它也沒多少動力對重復貸款做出限制。

LC 的模式是連接借款人與貸款人,雖然它用自有的風控模型減少了繁瑣的貸款流程,但這並不能保證吸引到高質量的貸款客戶,且其貸款成本並不比銀行便宜。這讓 LC 更容易吸引不符合銀行貸款標准的個人或小企業,也讓貸款人面臨更大的風險。舉例來說,LC 的 70% 業務來自於幫助客戶償還信用卡債務。

不是所有人都能在 LC 上貸款,在 2010 年時借款人的 FICO 評分被要求必須高於 660。這一標准足夠高,當時來自投資者的需求也超過了借款人的需求,以至於 LC 甚至開始對多數借款人不再驗證收入信息,理由是未驗證的貸款質量與驗證的一樣好。這一說法不算錯,畢竟美國信用卡申請也很少驗證收入信息,但銀行會對固定利率貸款進行驗證。無論如何,LC 聲稱的比傳統銀行更嚴格的標准也沒有得到嚴格執行,這也讓高風險者得門而入。

有業內人士表示,早在 30 年前美國的消費金融就覆蓋了差不多八成的消費者,新的借貸模式未必能吸引到傳統的客戶。相比之下,國內依然有 70-80% 的消費者沒使用過消費金融服務,而其中不乏未使用傳統金融服務且願意嘗新的優質用戶。這是否說明 P2P 借貸會始於西方,卻在東方結果呢?畢竟國內 P2P 借貸平台宜人貸的市值正逼近 LC。

LC 新任 CEO Scott Sanborn 認為過去的這些事件都是孤立的,並強調公司在重新培訓員工,會讓所有人專注於正確的事。作為繼任者,Sanborn 表現出了積極的一面,他認為這些問題都是暫時的,公司已經回到了正軌。許多投資者仍在 LC 上買入貸款,盡管交易量有所減少。上季度公司經手的貸款額也達到近 20 億美元,手上還有 5 億美元現金。

但用戶對平台的信任一旦摧毀,會很難恢復。既然 CEO 也能參與丑聞,那又如何保證投資者的安全?更何況 LC 的角色本質上是中介,沒有資金保障服務。當出現違約行為時,貸款人要自行承擔投資損失,LC 不會給予賠償。

LC 確實是金融科技領域最重要的公司,它帶了革新,也帶來了一次嚴重的信用危機。


Emp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