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邦咨詢:供給側結構性改革不能只有中央唱獨角戲
鉅亨網新聞中心 2016-08-19 08:40
安邦咨詢授權和訊網智庫發布 作者系高級研究員賀軍
2015年11月10日,習近平主席在中央財經領導小組第11次會議上正式提出,「着力加強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着力提高供給體系質量和效率」。如果從那時算起,中央提出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已經9個月了。實際上,國內研究和醞釀供給側改革的時間更早,中財辦主任劉鶴在去年10月、經濟學家錢穎一在去年3月,都提到過轉變政策重點、強化供給側改革的思路。這樣算起來,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在中國提出已經一年了。
一年來,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在中國推進得怎麼樣呢?
根據安邦智庫(ANBOUND)的跟蹤研究,在中央政策層面,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毫無疑問已經成為經濟政策的重點思路,確立了它在宏觀政策中的主導地位,在各種高規格中央文件中成為既定的政策思路。可以確定的是,在中央文件和政策層面,強調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已經得到了統一。不過,這是否就意味在政府體系內完全統一了思想呢?顯然還不能這麼說。對於長期以來習慣於從需求方來管理經濟的政府系統來說,從總需求管理轉向供給側管理,還需要在思想上有一個大轉變。只有思想調整到位,才能在措施和做法上落到實處。
統一思想並不容易。習近平主席也多次解釋和強調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必要性和重要性。在今年5月的一次講話中,習近平談到,供給側和需求側是管理和調控宏觀經濟的兩個基本手段。需求側管理重在解決總量性問題,注重短期調控,主要是通過調節稅收、財政支出、貨幣信貸等來刺激或抑制需求,進而推動經濟增長。而供給側管理重在解決結構性問題,注重激發經濟增長動力,主要通過優化要素配置和調整生產結構來提高供給體系質量和效率。他表示,經濟政策是以供給側為重點還是以需求側為重點,要依據一國宏觀經濟形勢作出抉擇。二者不是非此即彼、一去一存的替代關系,而當前矛盾的主要方面還是在供給側。習近平強調,理解供給側問題的核心是:中國不是需求不足或者沒有需求,而是需求變了,供給的產品卻沒有變,質量、服務跟不上。
應該說,中央對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必要性已經解釋得很清楚。不過,從實際執行情況來看,政策重點完全轉向供給側結構性改革並不容易。可以認為,長期着眼於總需求管理,已經形成了一種系統慣性,轉向供給側改革,是一次從思路、做法、政策工具直到實施手段都需要轉軌的一次系統性政策調整,遠不是開一兩次會議,出台幾份文件就可以解決的問題。
在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方面最明顯的變化,可能就是「去產能」的工作。雖然今年上半年完成目標並不順利,但壓縮過剩產能的工作起碼開始着手做了,尤其是針對煤炭、鋼鐵行業的去產能工作,依靠行政手段也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在優化要素配置、增加優質有效的供給方面,還相差很遠。曾有國內學者評價,當前經濟改革政策的落實情況遠沒有達到要求,高層的「一分部署,九分落實」,現在大概只有一分落實。還有靠近決策層的經濟官員表示,包括供給側改革在內的多項改革,還存在「上熱下冷」的現象。也有經濟學家表示,改革「空轉」的問題在供給側結構性改革領域里同樣存在。
必須承認,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着眼的是中長期問題,是結構調整問題,見效本來就需要一定的時間。但同時也出現了一種值得注意的跡象——供給側結構性改革越來越成為只有中央在積極推動的「獨角戲」!這一判斷也許會讓有些人不高興,但它就是當前的現實。
安邦智庫(ANBOUND)的研究人員在國內調研時了解到,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目前面臨着一些問題:一是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正在「虛化」,提出快一年了,但仍然主要停留在口號階段,變成了高大上的概念,但落地情況並不好。二是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在國內缺乏廣泛的實際支持者。目前大力推動這項改革最積極的是中央,但地方政府不積極,國有企業也不積極,民營企業雖然持支持態度,但受困於經濟下行,也抱觀望態度。有經濟部門官員表示,市場觀望情緒普遍濃厚,捂着錢不想投資、不敢投資,就連國有企業也寧可短期炒資產,而不願意投資實體。三是在當前形勢下,對於實際經濟中出現的問題不敢講真話,體制內研究人員不敢對主管官員講真話,司局長不敢對部長講真話,部長不敢對總書記、總理講真話,萬馬齊喑的局面並不健康。
從這些現象來看,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在落實還存在不小的問題。從思想統一到思路調整,從政策出台到具體實施,國內還存在不小的困惑和分歧。面對這種現狀,中央需要在做法上有所調整,動員更多的資源、出台更多的政策,爭取更多的人來支持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無論如何,在這一輪調整和轉型中,不能只由中央去唱「獨角戲」,如果結構性改革不能普及,那就會成為一場失敗的改革。
- 掌握全球財經資訊點我下載APP
文章標籤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