評論員觀察:「不孤獨」的底氣是「祖國」
鉅亨網新聞中心 2016-08-18 11:51
原標題:「不孤獨」的底氣是「祖國」(評論員觀察)
祖國是運動員最堅強的後盾,愛國是賽場上下每一名參與者最朴素的情感
里約奧運的舉世矚目中,有人講起兩個小故事。
一個是去年夏天,女排大獎賽香港站中國隊與泰國隊賽前熱身時,場地上突然奏響了中國國歌。「我們正專心打球,突然國歌就響起來了,我當時就感覺放錯了吧,但自然而然地停下手里的活兒。」停下來的不只是袁新玥。那一刻,中國女排都挺胸抬頭,目視國旗,看台上的觀眾也自發站了起來。「我覺得,這是身為中國人最自然的反應吧。」
另一個故事發生在倫敦奧運期間的美國,得知菲爾普斯帶領美國隊斬獲金牌,他的老家巴爾的摩全城沸騰,狂歡一直持續到午夜;在愛荷華,人們在臉上畫好油彩,穿着國旗樣式的衣服,或者身披國旗,或者手舉小國旗走上街頭,一名中國留學生的美國鄰居拽着她的胳膊大喊:「我都要上天啦,我為祖國而驕傲,民族自豪感充滿了我的每一個細胞!」
這大概是體育賽場內外最尋常也最經典的場景。然而在里約奧運會上,有這樣一支特殊的代表隊:沒有國籍,因而也就沒有國旗、沒有國歌,他們代表着全球近6000萬背井離鄉的難民。由於戰亂和災難,他們顛沛流離,或者寄身難民營,或者暫棲他鄉,是奧運大家庭向他們張開最溫暖的懷抱,讓他們的體育夢想得償所願。即便如此,他們內心深處的酸楚和傷痛,仍然是外人所難以完全體會的。作為難民代表團的一員,發布會上,來自剛果(金)的米森加提到自己魂牽夢繞的祖國和家人,抑制不住的淚水奪眶而出。
祖國是運動員最堅強的後盾,愛國是賽場上下每一名參與者最朴素的情感。奧林匹克大家庭,由一個個國家和地區的小家庭組成。奧運會是運動員展示自我的舞台,更承載着國家和民族對跨越巔峰的向往。當國旗冉冉升起,國歌高聲奏響,每一個小小的「我」的高光時刻,都會轉化為「我們」的無上榮光。不是每個人都能參與到競技體育中,但正因為有了「國家」這個凝聚核,競技體育的快樂得以為更多人所分享。正因如此,即便面臨諸多困難,許多國家依然不遺余力申辦奧運會;正因如此,法國總統為申辦奧運不斷強調,「我們最大的王牌就是整個法國」;也正因如此,只有90萬人口的太平洋(601099,股吧)島國斐濟,全國放假3天觀看橄欖球隊比賽,激勵他們的健兒一舉收獲斐濟歷史上第一枚奧運會金牌。
國運衰則體育衰,國運興則體育興。對此,曾經被譏為「東亞病夫」的中國人有着比其他人更深切的感受。從80多年前劉長春一個人的遠征,到50多年前容國團奮力一搏為新中國贏得第一塊金牌;從中國女排「三連冠」激發起「愛我中華」的無比豪邁,到洛杉磯奧運會實現「零的突破」、北京奧運會「奧運夢圓」卷起民族復興新一輪春潮……過去中國積貧積弱,一個「奧運三問」成為國人心頭的百年之痛,競技體育因此背負上振興中華、揚我國威的重任。今天的中國,已經無需再把奧運成績直接跟雪恥洗辱掛鈎,但那股一往無前爭取國家榮譽的熱忱,我們還需要繼續葆守。
正如「科學沒有國界,但科學家有自己的祖國」,在奧林匹克賽場,愛國主義、集體主義精神永遠是撼人心魄的雄渾之力。有人說,中國女排的隊伍「江山代有才人出」,但郎平永遠是這個團隊不褪色的偶像;中國的體育明星出了一茬又一茬,但郎平永遠是超級明星。1994年,中國女排陷入低谷,她不惜冒着違約的風險,從美國回來出任國家隊主教練,將這支隊伍重新帶上巔峰;2012年,中國女排再次遭遇挫折,曾經多次表示不會接任主教練的她再次挺身而出,承擔起教練和媽媽的雙重責任。「當有人代表國家對你說,『國家需要你!』你還能無動於衷嗎?」這就是她的回答。
國民心態的成熟自信,讓愛國情感更趨深沉理性。在許多年輕一代的眼里,代表祖國出戰,本身就是一種成功。放棄英國國籍代表中國出戰的華天,在里約獲得馬術三項賽第八名,創造了中國馬術征戰奧運所取得的歷史最好成績。在這樣一個長期以來鮮有優勢,甚至鮮有國人關注的項目上,有這麼一個人為中國拼搏,讓很多同胞為他熱淚盈眶。
當有媒體問華天:只有你一個人代表中國參加奧運馬術比賽決賽,會孤獨嗎?他的回答是:一起戰斗的還有我的祖國。是的,奧運健兒身後,站立着的是13億走向自信自強的中國人民。有他們在,體育健兒永遠不會感到孤獨;為他們而戰,世界一定會見證更多中國精彩。
- 掌握全球財經資訊點我下載APP
文章標籤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