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enu-icon
anue logo
熱門時事鉅亨號鉅亨買幣
search icon

時事

在倫敦 聽應天齊教授聊版畫與現代藝術

鉅亨網新聞中心 2016-08-16 12:50



應天齊與作者攝於2016年英國倫敦。(照片由作者提供)


應天齊老師一家人來英國休假,作為應老師初中教過的學生,我當然義不容辭,幫老師安排預訂了兩周在英行程和住宿公寓、酒店。

經過深圳-香港-倫敦馬不停蹄的顛簸,希思羅機場三號樓邊檢過關時又花了近三個小時,深夜,當我在倫敦公寓見到應老師時,他從深圳的家出發已經過去了二十五個小時。

進了公寓房間,未及收拾行李,應老師便一邊說着「給你帶了一件意想不到的禮物」,一邊蹲下身打開了一只大箱子,從里面取出一只樟木盒子,打開一看,是一幅畫:四十年前(1976年),應老師在蕪湖市二十二中籃球場上為我和幾位同學拍下《支農小分隊》照片後,根據此幅照片創作的同名木刻水印版畫。

以前就聽應老師講過,他最後一次見到這幅木刻原板與印成的版畫還是在市文聯的倉庫中。當時,文革結束不久,他被借調文聯創作組,與幾位工人畫員集中在一起搞創作。版畫《支農小分隊》就是在此期間完成,並發表在當時的《安徽文學》上。最後見到那幅版畫原板時,他曾經動過將原作拿回家的念頭,但由於當時創作的所有作品都屬文聯所有,自己還是打消了心中的「私念」。沒想到後來的文聯領導竟然將庫存中的創作作品當作廢品賣給了回收站!應老師托人找了幾次,也未尋到。帶到倫敦的這幅畫是根據留存的版畫草圖委托雅昌藝術復制而得。


應天齊復制的《支農小分隊》草圖。 (照片由作者提供)

應老師女兒、同樣學習美術專業出身的銀飛看着應老師手里拿着的畫說:「可以把當年的同學模特都找齊,大家再來一次創作!」

是啊,轉眼四十年,想起的都是情懷與情誼!後來幾天里我對應老師說,可以根據這個,讓同學們回家翻箱倒櫃,找棉衣、棉褲,搜羅扁擔、籮筐、鐵鍬、洋鎬,趕回學校拍照,再尋找畫中四十年前同學模特與老師的故事,整一個行為藝術,或至少拍一個電視專題片。應老師滿口答應:「有熱情、有資源、有平台、再有腦瓜,應該行!」隨後,他還和我講起了這幅作品的創作起因:

1976年,寒冷的大年初一早晨,應老師走在北京路郵局門口。馬路上,迎面走來一位小學老師領着一隊學生,打着紅旗,扎着紅領巾,穿着厚厚的棉襖棉褲,踏着笨重的棉鞋,抬着裝滿草木灰的筐子,去鄉下給生產隊送肥。冬日的朝陽斜斜地透過馬路旁的樹枝照射在學生隊伍上方,情景畫面說起來仿佛就在眼前。

應老師回憶說,《支農小分隊》是一個美好的故事,雖然有時代的烙印,但回憶起來依然十分美好,真的希望能找回來!

接下來的兩個周末,我陪應老師在倫敦城里閒逛,期間,我第一次有機會聽應老師講述他過去四十多年間的往事。


應天齊在蕪湖二十二中宿舍作畫。(照片由作者提供)

應老師從小受父親與幾位兄長影響,自學繪畫、詩歌、音樂。十六歲就在「上山下鄉」的農村縣城幫畫巨幅毛主席畫像。因為畫得太像,經常引來眾人圍觀。回到市區的赭麓學校(二十二中前身)擔任代課美術教師後,還曾經被其它學校請去,幫助修改別人畫得不太像的主席像。


應天齊1966年在安徽繁昌縣畫主席像。(圖片由作者提供)

後來,應老師進入了中央美院,與徐冰(後來的中央美院副院長)等一批八十、九十年代後中國最有影響力的現代藝術家成為同學,開始走上專業學習研究版畫技法與現代藝術創作的道路。

應老師認為,在現代藝術方面,美國現代藝術大師羅伯特·勞生柏(Robert Rauschenberg)最早給國內美術界開始了啟蒙教育。1985年於中國美術館舉辦的劃時代展覽「勞生柏作品國際巡回展」,與彼時成長中的一代中國藝術家不期而遇,與隨後被稱為「85美術新潮」的運動不謀而合。

應老師說起勞生柏在北京講課的往事,仍歷歷在目:原本邀請勞生柏做講座的中央美院臨時取消了講座,中央工藝美院吳冠中、張汀邀請其去工美講座,中央美院只有少數學生得知消息。應老師與徐冰等人趕到工美,坐在禮堂泥巴地上,聽勞生柏講現代藝術。勞生柏還聊起,中國美術館放手讓其隨意調整展館布局,布置其首次中國巡回展,但條件是自費恢復原貌。講台上的勞生柏自嘲自己口袋被掏空了。坐在講台上的吳冠中從一旁插話:「我還掏不起啊!」應老師回憶,自己與徐冰等同學在展覽期間多次逗留美術館,觀摩勞氏作品,他坦言自己當時並不能完全理解現代藝術。

1987年始,應老師一頭扎入徽州西遞村、宏村、南屏村,用八年時間,創作了具有個人獨特風格與創作手法的水印版畫《西遞》系列,不僅讓西遞古村以典型的徽派建築風貌名揚天下,「應氏水印版畫技法」也奠定了他在中國畫壇的地位。《西遞》系列版畫1989年9月在中國美術館展出,全套版畫由中國美術館收藏。2003年,《西遞》系列五《古巷》入選「歐洲木版基金會」組織的60人「中國當代版畫展」,在倫敦大英圖書館展出,並由「歐洲木版基金會」等倫敦重要機構收藏。

1994年,應老師創作裝置作品《門》《西遞祭壇》,推出行為藝術「出售西遞村契約」。隔年,由前輩版畫家古元先生題寫館名的「應天齊西遞村藝術館」在安徽黟縣西遞村落成,對外開放,應老師榮獲「西遞村榮譽村民」稱號。

1998年,依據《西遞》版畫與徽州文化背景,應老師推出了黃梅戲《徽州女人》的創意,並擔任黃梅戲《徽州女人》的策劃與美術顧問。演出現場,他將版畫、油畫及創作的裝置作品設置於北京長安大戲院的大廳中,與舞台舞美設計相呼應。同年,應老師受邀赴深圳大學任教授。

1999年世紀之交時,應老師率領五百學生於深圳大學,用自制木錘砸碎11塊巨大黑色玻璃,並拓印成版畫,三次完成行為藝術「碎裂的黑色——零點行為」。

2006年,應老師的版畫《西遞·宏村》在嘉德夏季拍賣會上創拍賣新紀錄。2010年6月,北京保利5周年春季拍賣會上,應老師的《徽州之夢》水印版畫系列作品(十幅)以168萬元成交,再次刷新了中國版畫拍賣的最高紀錄。

2007年開始,應老師根據自己前後十年擔任蕪湖市古城改造藝術顧問的經歷,創作了《世紀遺痕》系列作品,並於2011年3月在中國美術館推出「世紀遺痕——應天齊藝術展」。

《世紀遺痕》系列作品以油畫、現代裝置的形式,以悲愴、震撼的藝術效果,先後三次參加威尼斯建築、藝術雙年展,其中第一次就以個人展的形式參展,引發建築、美術界,對建築與人、建築與環境、經濟發展與文化遺存保護問題的思考與共鳴。

2014年,應老師回到家鄉蕪湖宋代古城廢墟,推出了一場萬人參與的「行為藝術」:撿拾古磚。

據應老師追憶,撿磚現場非常感人。一位身患絕症,全身沒有幾處完好器官的老人在老伴攙扶下,回到搬離多年的古城,顫顫巍巍撿起兩塊磚,一塊簽上自己和老伴的姓名交給應老師,另一塊請應老師簽上名,說是要寄給遠在美國生活工作的獨生子。

應老師在撿磚現場安裝了電話亭,參與的市民可以在電話亭里通過錄音、錄像的方式,自由表達自己對古城改造、遺存再生的想法與觀點。撿起的古城牆磚裝箱後大部分被保留在古城中,留作修建古城廣場與博物館的裝飾材料,小部分簽了撿磚者名字的磚成了來年在北京現代美術館舉辦的「《磚問》——應天齊現代藝術展」的裝置作品。

從上個世紀末對《西遞》村古建築的探究,到《世紀遺痕》對牆的探尋,再到對古建築細胞——磚塊的剖析與叩問,應天齊老師走過了三十年探索歷程,以廢墟文化為主題,在當代藝術領域不斷探索,不斷嘗試新的藝術形式,一直沒有停下創新的腳步。

談到藝術表現形式,應老師坦言,自己更喜歡以隱喻、比喻的方式講述中國故事;不願意像個別藝術家那樣以極端對抗的方式,博取媒體轟動,尋獲外界支持。他希望自己保持獨立的思考,個性化的創作。

喝茶時閒聊,應老師感嘆:自己很慶幸,遇到了中國畫家、藝術家最好的年代,在世時就能看到自己的作品有較好的市場,可以衣食無慮,一心一意投入創作。

路上,聊起美術學習,應老師非常肯定地說:「盡全力將心中想要表達的東西表現出來。想畫就畫,表達出內心的感覺,技巧不重要,繪畫基礎也不重要。音樂與繪畫有高度關聯性,英國是水彩畫故鄉,對孩子來說,上了大學再練習畫畫根本就不晚!」

    文章來源:人民網

【作者:和訊獨家】【了解詳情請點擊:www.hexun.com】

文章標籤


Emp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