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家談】「一帶一路」絕非爭權奪利,而是為了合作共贏-中青在線
鉅亨網新聞中心 2016-08-09 16:10
作者:呂文利 中國社會科學院中國邊疆研究所副研究員
2013年,中國的「一帶一路」倡議提出來以後,受到了大部分國家的歡迎,取得了令人振奮的、豐碩的成果。但是,並非所有人都樂於看到這個結果,一些噪音也隨即而起。他們質疑中國「一帶一路」倡議的合理性,宣稱中國搞「一帶一路」首要目的是擴大在地區的政治影響力,抵消美國的地區領導作用,是和美國爭奪亞太地區的主導權。這真應了中國的古話:「以小人之心度君子之腹」。
不過,這種思維也見怪不怪,因為它脫胎於冷戰思維,以及西方慣有的非此即彼思維。畢竟能夠清晰認識西方中心主義的局限,並進行深刻反思的西方學者和媒體還是少數。我們也格外懷念英國著名學者李約瑟的判斷:「在歐美,人自嬰孩時期便養成侵略性格,很少提到合作精神。在中國,他們不灌輸侵略性,而是灌輸互助合作精神。在英國,也許在法國,也是一樣,我們要忍受各種形式的暴力和不顧公共利益的行為。這是腐朽敗壞的征兆。來自中國的精神可以有力地抗拒這個壞傾向。」
正確理解「一帶一路」的深層理念,充分理解中華民族向來倡導的和平合作、互利共贏的優良傳統,重新審視絲綢之路精神的深刻內涵,實在很有必要。西方文化是以海洋文明為主的文化,崇尚個人主義,勇於探險,精於算計,形成一種非此即彼的倫理和思維。而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更崇尚和平與包容,是一種既此且彼的倫理和思維。早在兩千多年前,孔子就提出「和為貴」的理念,墨子提出「兼愛、非攻」的偉大思想。只有「兼愛」,各美其美,才能「非攻」,人類才能發展。愛好和平,是中國古代人民的政治智慧,是苦難後的思想結晶。和平的傳統是也是中華文明的內在基因,這是中華文明向世界做出的獨特貢獻,有別於西方排他性的「非此即彼」思維。
絲綢之路的開拓和發展正是和平合作精神的體現。縱觀絲綢之路發展史,凡是發生戰爭時期,絲綢之路基本是中斷的;凡是和平時期,絲綢之路都是暢通的。所以,絲綢之路的開拓與發展有賴於沿線國家和地區的穩定。
實踐證明,以和為貴,是中華文明的核心內涵之一,「己所不欲,勿施於人」,正是中華文明的底線。無論強大還是弱小,無論先進還是落後,中華民族從來都致力於提升自己,幫助他人,五千年的中華文明史已經向世界證明了這一點。秉承「和而不同、求同存異」理念就是新時期「以和為貴」精神的具體表現。尊重對方,守護差異,不以個人或者個別國家標准為唯一標准,不搞雙重尺度,這是近60年中國外交實踐給予世界的制度創新。
正是中華民族崇尚「以和為貴」「和而不同」「化干戈為玉帛」「國泰民安」「睦鄰友邦」「天下太平」「天下大同」的理念,使得和平合作的絲路精神世代相傳。
互利共贏精神是絲綢之路發展興盛的「推進器」。原來的冷戰思維,認為世界的資源是有限的,儲藏的石油、煤炭可以挖掘殆盡,大家必須為此爭奪;但是在「一帶一路」的新思維中,大家共同開掘人類最重要的自身資源,各國保持合作與共贏,這是未來世界新的利益增長點。習近平曾強調:「『一帶一路』是開放包容的,我們歡迎包括美國在內的世界各國和國際組織參與到合作中來」。中國的「一帶一路」倡議從來就不是封閉的,更不是狹隘的,這與TPP和「跨大西洋(600558,股吧)伙伴關系協議(TTIP)」有本質區別。
站在各國利益的角度,也許可以宣泄自己的情緒,但是站在人類的整體利益上,有識之士應該擁抱「一帶一路」的新思維、新願景、新實踐。我們希望,西方政府、智庫和媒體摒棄零和博弈、非此即彼思維,以務實的態度,參與到「一帶一路」建設中來,讓我們互利共贏、共同發展。
來源:中青在線
- 掌握全球財經資訊點我下載APP
文章標籤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