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enu-icon
anue logo
澳洲房產鉅亨號鉅亨買幣
search icon

房產

英國政壇與社會住宅波譎雲詭

鉅亨網新聞中心 2016-08-03 13:03


多年來以倫敦帶頭的英國經濟,看似平穩且蒸蒸日上,改造了之前貧困的工業社會,彌補了上、中與下層社會的分裂,沒想到這次公投撕裂出更大的鴻溝。新加坡建築師陳家毅於香港《亞洲周刊》專文評析,這得從八十年代說起:當年撒切爾(戴卓爾)夫人下盡功夫壓抑勞工抗爭節節得勝,鐵娘子帶領老英國脫離貧窮,並造就機會給後續上台的新工黨黨魁布萊爾(貝理雅),飛擁資本主義創造了一個現代化的英國。

沒想到因廢除工業、煤礦業,低下階層的英國失業民眾睡臥三十數年,一呼萬應被公投喚醒過來,趁勢做了超高反彈。像面殘酷的鏡子,反映了英國階級間的裂痕,始終沒有被關注或修補到。

因公投結果,海外媒體追尋至的中北部小鎮Sunderland:領福利金悠游生活、兒女成群的失業家庭處處可見。才恍然發現原來英國尚存有許多被人遺忘的小市鎮,落後的社會住宅(Social Housing,國宅、組屋)乏善可陳。教人回想起上個世紀,倫敦也曾經是個很不同的世界——灰暗、潮濕、陰冷。而今富起來生活品質大大改善的倫敦和南部區域,卻沒有來得及帶動其他停頓多年的工業小鎮。南、北生活素質的差距,尤其顯著。

上世紀七、八十年代初期英國天氣奇差,或許多少影響了生活與環境的品質,尤以在人口擁擠的社會住宅,產生許多負作用。那個時代英國社區裡失業率高,人人動輒靠領取社會福利金過活。暴力、罪行、單身媽媽,彷彿像個揮之不去的夢魘。精力多餘兼生性愛反抗的年輕人,成群結隊終日滋擾生事——叛客、光頭黨,都是那個年代英國低下層國民產物。《發條橙》式登門入戶的搶劫案聞之喪膽,層出不窮。

早年的社會住宅造價預算也許實在太低,都設計得單調簡陋。硬梆梆灰撲扑棱角四露,長方樓宇大多四層樓高,以省卻裝置電梯的費用。一棟棟規劃成迷宮似的,圍牆上盡是塗鴉。高樓式住宅的共用電梯要不破舊要不長年失修,走廊上燈光同樣有一盞沒一盞,環境之惡劣,真是個理想的暴力溫床。

灰塵久集兼蜘蛛網密布,撒切爾夫人一下快刀斬亂麻,將之前左派工黨設立的官僚都關閉解散,讓自由商業製度來資助和照顧社會住宅及其公共設施,大力提倡失業的年輕人重新學習另門專業而轉行。三十多年倏忽而過,鐵娘子的政策在商業有利的大城市如倫敦、伯明翰等地成績斐然,開發商建的新式住宅豪華林立。僅存的社會住宅轉為「房屋聯盟」旗下以「合作社」方式來經營,也開始見效。

只不過,嘗試轉型的邊疆市鎮少有投資者問津,無業居民在宅區裡與鄰里終日無所事事。群眾壓抑久憋的悶氣借「脫歐」爆發出來,行為並沒 ​​想及後果:像Sunderland這樣的落後小鎮,好不容易引進「日產」(Nissan)設立造車廠,提供了就業機會。車輛大多免稅運往歐陸,脫歐後肯定移歐另起爐灶。深愛民主的媒體也無奈嘆氣:是無知害了民眾自己。

公投前一個月,BBC連續播放了一輯三部紀錄片《在英國人家中》:所言之「家」指的是「尋常百姓家」,並非深院豪門。百多年民宅歷史從工業革命開始,英國各地建蓋基本房屋,來照顧外省湧進的工人。大興土木的房屋建造通常會就地取材蓋窯、燒磚,多以紅土或黃土粗磚砌成。從農村木造小屋發展成密鄰排屋,簡陋的公共茅廁與洗浴間設在外頭。七十年代改用鋼筋水泥蓋高樓住宅,無奈質量太壞,或貶為危樓,或形成貧民窟。

英皇家建築學會(RIBA)配合BBC,展出《明日之家設計》,邀請六位建築師回顧舊國宅、設計「未來住宅」。愛園藝、講環保的假想家居固然迎合當下設計新思維,卻解決不到積重難返的社會問題,更回應不了公投所聽見的遠方申訴——久困於老左派社會住宅環境的一群正摩拳擦掌,逐漸醞釀出更驚 ​​人的排外右翼行為。看來英國政壇還會波譎雲詭好一陣子。

文章標籤

英國

Emp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