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enu-icon
anue logo
澳洲房產鉅亨號鉅亨買幣
search icon

鉅亨新視界

〈鉅亨主筆室〉「貨幣學派」要稱霸武林囉?!

鉅亨網總主筆 邱志昌博士 2016-08-03 07:09

cover image of news article
鉅亨網總主筆 邱志昌博士

壹、前言

人體有些健康狀況是不可逆的,如心臟、腎臟、肝臟、腸胃;這些內臟器官多不能讓它有疼痛感。如果一旦感受疼痛,就是腫瘤或需要非藥物、侵入式治療才能維持正常運作。以此道理邏輯回顧2008年金融風暴;將財金專家與所有經濟學家、全球央行菁英,當成是有豐富臨床經驗醫療團隊,則由當時醫療團隊所有作為,的確是將風暴視為不可逆重症。因此在進到診室時用葉克膜急救、灑出銀彈;而進到加護病房後,自2009年3月起再祭出QE特效藥。但這些特效藥卻彷佛類固醇;自2014年下半年起出現負面的副作用,先是有效需求不足、通貨緊縮Deflation,繼而油價、生產者與消費者物價多跌;後來又衍生出抗藥性、權衡寬鬆政策藥效漸失。2016年1月19日日本央行的負利率政策,就是全球經濟體對QE抗藥性開始;寬鬆政策邊際效用從「遞增」轉為「遞減」;寬鬆政策「事倍功半」。


貳、不斷的貨幣寬鬆政策、對金融業從有益變成有害?

對健康原則與醫學治療,有病服藥必遵醫囑、服藥精神軍事化;緊急情況也得接受手術。但不要過度醫療、對部份身體機能衰退需視為生命自然老化;與疾病維持共存、不再積極治療,可能要比持續服用類固醇要好。全球金融發展邏輯也如是;2008年金融危機一發生,灑出大量資金緊急應變。但當緊急狀況已淡化,就該回到原有正常軌道;這是2014年11月Fed對QE退場邏輯、它完全符合醫療概念。但緊跟在後的日本、及歐洲央行ECB卻不這麼認為;ECB在今2016年初,還宣佈再擴大歐元QE規模。而日本首相正向「資產購買計畫」理論始祖,前Fed主席柏南克請益「直升機撒錢」。上週全球財金界盛傳,柏南克建議安倍晉三發行無限期、或50年到期日本政府公債。無到期日公債?這相當顛覆財務理論。因為所有債券多有到期日;而若公債出現無到期日,就表示這張公債未來會不斷支付利息,但也無法拿回本金。在這種情形下就沒有負殖利率問題?它的價格會因無限期的利息支付而變得無限大?債券價格對利率的敏感程度Duration會失效?持有債券金融機構還會在乎市場利率變動?柏南克這一招顯然與歐洲國家不同。德意志銀行認為「直升機撒錢」是:一、一國央行購買國家債券;如日本央行將流通在外國債買回來。二、將現金交付給財政部,任由財政部減免家庭或個人企業所得稅、刺激消費信心。三、減記央行自己債務。四、直接發現金給民眾。

但無論如何在現實操作中,央行運作會遇到的問題是,持有政府公債的商業銀行,是否願意把國債賣出來?因為對一個必需要做長期「資產負債」配置的金融機構,最佳配置的有價證券標的就是政府公債。由票面利率就可計算,其未來利息流入會有多少?現金何時入帳?除非是殖利率大跌、公債價格大漲,否則銀行金融機構是不願意,將公債當成「備供出售」。雖然Fed在執行 QE其間,至少灑出3.3兆美元銀彈;但並沒將美債壓到負殖利率以下。首將公債殖利率壓到負數的是日本央行;指標10年期公債次級市場、於2016年2月22日出現負殖利率。這樣會有什麼後果?一、金融投資機構會將目前擁有公債,在物超所值情況下賣出。因為負殖利率是,債券價格高於持有到期本息合計報酬。假設這張公債持有到期「本息合計」可得15萬日圓,但現在債市投資人,卻願意用16萬日圓買進;那當然會誘使投資機構賣出獲利了結。但在實際操作上,這些金融投資機構也不會,在一出現負值利率時,就將存貨全部傾巢賣出。因為未來可能還有高價、殖利率還會更低、-0.1%、-0.2%、-0.5等等。這是站在持有債券潛在賣方觀點。二、但再用站在對立面由買方來看,這些金融投資機構也是公債主要買家;因為存款或保險金不斷存繳進來,但在負殖利率下、麻煩大了。如2016年6月以歐元計價德國公債,在發行時就以負殖利率發行When Issue;換言之,這是誰買了、誰持有、持有到期必定賠錢。可想像這些沒有選擇、不得不買的金融機構、在買進這些負殖利率公債後,就不會放到到期日;一定得玩價差買賣遊戲了。最理想的操作結果會是,金融機構將未來要給付給、被保人或存款人債務,就在負殖利率出現後,以一次賣出方式回收;但若將售出所得現金存在ECB,則不僅沒有利息且還得付保管費。三、如果公債市場長期處在這情勢下,則對壽險公司是最麻煩;因為買進的公債持有到期一定賠錢,那向投保人所收取的保險費,到期或是必需要支付時,不就短缺了。如果這樣長期以往,最後會不會演變成以後續投保人本金,去支付前面投保人到期應理賠保費,這莫非成為了「龐氏騙局」?就如部份債券型基金所聲明的:「本基金配息可能來自於本金」。如果全球債券市場變成這樣,那銀行、債券基金公司、壽險公司必定傷透腦筋。

叁、全球主要經濟體G20對貨幣寬鬆與匯率戰爭已厭倦!

目前全球金融市場這種亂象,已引發今2016年G20議論。G20是1999年由加拿大央行總裁倡議,所組織的開發與興國家對經濟與金融對話管道;是IMF平台下非正式組織。新興國家成員有中國、巴西、沙烏地阿拉伯、阿根廷、印尼、墨西哥、俄羅斯、印度、澳大利亞、加拿大、南非、土耳其、韓國等國家。在1985年全球或進入浮動匯率制度,1997年亞洲金融風暴後,新興國家財長與央行總裁,多希望在金融貨幣外匯發展,充份理解美國、日本、及英國、法國、義大利、德國等對政策與市場想法。因此在IMF貨幣穩定機制架構中,另再增設一個對話機制。這非正式性組織,於2008年金融風暴時發揮正面積極效果;各國同心協力提撥1.兆以上美元給IMF,並創造出一批SDR做為IMF後盾。它的成立使IMF更有信心,也更能在危機時與BIS或ECB合作,一起化解金融危機。同時在2008年全球次貸海嘯發生後,G20成員經過對話已感受,這是類似1930年代美國經濟大蕭條風險;因此自2009年G20倫敦會後,將金融監理制度改革列為金融發展首要議題。尤其是對金融市場衍生性商品監管更嚴格,要求提高相對應資本適足率。自2010年開始「香港亞洲金融論壇 」AFF年會中,每年多將「全球金融監管」列為主要議題;且大多由盧森堡副總理主談。此外G20對貿易保護主義也相當敏感,對於促進全球貿易成長多所著墨。

2010年後G20對Fed與ECB寬鬆貨幣政策開始敏感。早在今2016年2月G20上海會議中,各國就已關心貨幣競貶後果;但在中國國務院總理李克強再力陳,不以人民幣貶值為刺激經濟成長手段後;各國將矛頭對準當時剛宣告,執行「負利率政策」的日本央行。會後宣言提出,寬鬆貨幣政策邊際效果已遞減,它的副作用已經浮現,必需配合財政政策刺激經濟成長。當時上海會議G20端出六大風險:一為日圓負利率;二點名英國脫歐;三為國際熱錢流動;四為地緣政治緊張;五為移民問題;六為國際貿易自由運作。而這次2016年7月,G20大陸成都會議後、G20對日本與ECB還在「動刀動槍」已感厭倦。這兩大央行從QE、QQE與負利率、最近連「直升機撒錢」全武行出籠;這些政策所引發全球匯率波動,已使新興國家無所適從。貨幣政策寬鬆無節制,所發生匯率競貶已到可忍受上限。G20也提及中國大陸企業、與地方債問題嚴肅;最後一致認為,產業結構性改革、一致去化過剩產能,才能使全球經濟恢復正常成長。

肆、結論:貨幣學派規則Rule貨幣理論、在流動性陷阱前突然抬頭!

當人體健康受到不可逆創傷,經過緊急權衡特別醫療後,接下來需要的是穩定方式治療。因此芝加哥大學貨幣學派認為,凱因斯有效需求理論之所以,無法解決停滯性通貨膨脹;是因為政府干預太多。後來理性預期學派、又幫Friedman補上一槍說,而這些干預又被利害關係人看穿Foresight,最後一點用處多沒。解決停滯性通膨方法是減少干預,由市場那一雙看不見的手(Invisible Hands)自行運作。一國央行只要將貨幣供給量維持一定成長率,讓經濟體自我修補機能充份運作就可解決問題。貨幣學派反對市場干預,它是針對凱因斯學派無能處開出藥方。凱因斯認為政府干預可以使經濟脫離困境,但貨幣學派崇尚自由主義。貨幣學派認為PV=MT「貨幣數量學說」就是該學派論述基礎;物價P與產出T及就業的變化,多因貨幣供給數量M的撩撥而起。因此在執行貨幣政策時,政府要採取穩定規則,不應以政策過度干預。Friedman認為,持有貨幣成本有:一、名目報酬。二、預期固定報酬。三、預期非固定報酬。四、與物價變動率。貨幣學派認為,長期貨幣供給量的增加,只會增加「名目國民所得」,而不會使長期「實質國民所得」增加。短期期間貨幣政策可影響國民生產毛額;凱因斯學派認為,貨幣供給會透過交易與投機動機,就是金融資產價格與市場利率調整機能去影響國民所得。但貨幣學派認為,貨幣供給量的變動還會透過物價,去反撲國民所得。而在對物價增加率平減後,其實長期所得購買力不會增加。現實中這種購買力無力感,可借長期消費者對房地產購買力,與所得變化對比理解。簡單一句話就是,30年前不借款買不起房子的;30年後即使是薪資所得增加,還是買不起房子。為什麼?薪資上揚、但資產價格也上揚了。Friedman認為消費者存有「貨幣幻覺」(Money Illusion),如果總合供需水準、就是投資與消費沒有改變,長期實質國民所得是不會增加的。在貨幣政策與理論分析中,凱因斯學派重視利率傳導機能,而芝加哥學派重視收入與支出機能。目前美國貨幣政策狀況正是這樣,FOMC所運用的Tailor教授法則,就是由量的觀點轉為價,而貨幣的價格就是利率;這也可能是讓Fed必定要升息原因之一。Friedman認為,貨幣數量影響利率穩定度不夠,其最後對產出實際效果會受物價影響。貨幣供給量增加則利率下降、且物價上揚;國民所得在對物價平減後、將寬鬆效果抵消掉。因此Friedman不同意,以利率做為貨幣政策傳導機能;換言之他不認為低利率會刺激投資I、增進國民生產毛額Y。或是這樣的效果,最後被物價上揚給毀了。「貨幣學派」邏輯思維接近「古典學派」,下意識多認為貨幣只是實體經濟一層面紗(Surface),最終必需為產業服務、而金融資產價值也依附在企業成長之上。Friedman的理念,在2016年日本央行踩進負利率;與2016年7月27日,安倍晉三首相,登上直昇機灑錢泥濘後;其思維更受經濟學家青睞。(提醒:本文是為財金專業研究分享,非投資建議書;不為任何引用本文為行銷或投資損益背書。)


Emp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