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enu-icon
anue logo
澳洲房產鉅亨號鉅亨買幣
search icon

外匯

於敏,一個被密了30年的名字

鉅亨網新聞中心 2015-01-12 08:09


“一個現代國家沒有自己的核力量,就不能有真正的獨立。一個人的名字,早晚是要沒有的,能把微薄的力量融進祖國的強盛之中,便聊以自慰了。”

——於敏


原中顧委常委、國務委員張勁夫在《請歷史記住他們——關於中國科學院與“兩彈一星”的回憶》 中提到,“研製氫彈工作主要是於敏做的,方案是於敏提的”。

在《中國軍事百科全書》核武器分冊中,“於敏”的條目下赫然寫:“在氫彈原理突破中起了關鍵作用”。

愛好歷史和古典文學

1988年,62歲的於敏從中國工程物理研究院副院長的崗位上正式退了下來。

於敏雖然是一位大物理學家,但他最大的愛好竟然是中國曆史、古典文學和京劇。他從小就會背不少古詩詞。退休后,工作少了,他至少一天要拿出3個小時的時間來讀他喜歡的書。這些書包括《資治通鑒》、《史記》、《漢書》、《三國志》、《三國演義》、《紅樓夢》等。

“打松鼠”:與鄧稼先的暗號

1965年,正是我國氫彈研究的突破期。於敏發現了熱核材料自持燃燒的關鍵,解決了氫彈原理方案的重要課題后,他當即給北京的鄧稼先打了一個耐人尋味的電話。為了保密,於敏使用的是只有他們才能聽懂的隱語:暗指氫彈理論研究有了突破。“我們幾個人去打了一次獵……打上了一隻松鼠。”鄧稼先聽出是好消息:“你們美美地吃了一餐野味?”“不,現在還不能把它煮熟……要留做標本……但我們有新奇的發現,它身體結構特別,需要做進一步的解剖研究,可是……我們人手不夠。”“好,我立即趕到你那裏去。”

第二天,鄧稼先就趕到了上海。一到嘉定,就鑽進計算機房,聽取了於敏等人的彙報,並與他們討論分析,興奮得像個大孩子頭兒。經過長時間的深入討論和推敲,終於使整個理論設計日趨完善。

曾三次與死神擦肩而過

在研製氫彈的過程中,於敏曾三次與死神擦肩而過。1969年初,因奔波於北京和大西南之間,也由於沉重的精神壓力和過度的勞累,他的胃病日益加重。在首次地下核試驗和大型空爆熱試驗時,他身體虛弱,走路都很困難,上台階要用手幫抬腿才能慢慢地上去。

熱試驗前,當於敏被同事們拉到小山岡上看火球時,已是頭冒冷汗,臉色蒼白,氣喘籲籲。由於操勞過度和心力交瘁,於敏在工作現場幾至休克。

直到1971年10月,考慮到於敏的貢獻和身體狀況,才特許已轉移到西南山區備戰的妻子孫玉芹回京照顧。一天深夜,於敏感到身體很難受,就喊醒了妻子。妻子見他氣喘,趕緊扶他起來。不料於敏突然休克過去,經醫生搶救方轉危為安。

由於連年都處在極度疲勞之中,1973年於敏在返回北京的列車上開始便血,回到北京后被立即送進醫院檢查。在急診室輸液時,於敏又一次休克在病床上。

30年后“氫彈之父”名字才獲解禁

於敏1926年8月16日生於河北省寧河縣蘆台鎮(今屬天津市)。父親是當時天津市的一位小職員,母親出生於普通百姓家庭。於敏7歲時開始在蘆台鎮上小學,中學先后就讀於天津木齋中學和耀華中學。

1944年,18歲的於敏考上了北京大學工學院,1946年,他轉入了理學院去念物理,並將自己的專業方向定為理論物理。

1949年於敏本科畢業,考取了研究生,並在北京大學兼任助教。在張宗遂、胡寧教授的指導下,1951年於敏以優異的成績畢業。

畢業后,他被錢三強、彭桓武調到中科院近代物理研究所任助理研究員、副研究員。這個所1950年才成立,由錢三強任所長,王淦昌和彭桓武任副所長。

1960年底,在錢三強的組織下,以於敏等為主的一群年輕科學工作者,悄悄地開始了氫彈技術的理論探索。這次從基礎研究轉向氫彈研究工作,對於敏個人而言,是很大的損失。於敏生性喜歡做基礎研究,當時已經很有成績,而核武器研究不僅任務重,集體性強,而且意味他必須放棄光明的學術前途,隱姓埋名,長年奔波。

1967年6月17日,氫彈爆炸成功,爆炸當量達到330萬噸。試驗場上頓時爆發出熱烈的歡呼聲,參試人員個個激動萬分。從原子彈試驗成功到第一顆氫彈爆炸成功,中國人只用了兩年零八個月的時間,創造了研製氫彈的世界紀錄。

20多年前,連於敏這個名字都是密,他隱姓埋名30年,直到1988年,於敏的名字才得以解禁,但由於當時的解密程度有限,許多史實還沒有公開。

很多人稱呼於敏為“中國氫彈之父”。對於這樣的稱呼,於敏極力反對,他常常對身邊工作的人:“核武器是成千上萬人的事業,一個人的力量是有限的。你少不了我,我缺不了你,必須精誠團結,密切合作。”

實在追問之下,他只過這樣一句話:“在氫彈的理論設計中,我是學術領導人之一。”

文章標籤


Emp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