銀行業陷入高管離職潮 或倒逼行業變革
鉅亨網新聞中心
摘要:
從2015年開始銀行高管離職熱潮打破了「圈內」之間相互流動的慣例,越來越多的人跳往「圈外」,特別是以互聯網金融、民營銀行為代表的新興金融業態更是受到了當前銀行高管的青睞。其實,梳理一下當前的銀行現狀,高管離職也是一種在當前背景下的必然現象。
在未來,互聯網金融與商業銀行之間的競爭只會愈演愈烈,而如今銀行業資深人士的離職潮,雖然在當下對銀行業而言是一個非常不利的現象,但是從長遠來看,或許能起到倒逼銀行業轉型的作用,這未嘗不是一件好事。
2015年開始,銀行業就陷入了前所未有的高管離職潮。2016年5月,作為行業先行者和領軍人物的光大銀行(601818,股吧)資產管理部總經理張旭陽離職的消息,一時之間刷爆了金融從業者的朋友圈,更是將這次中國銀行業20年來首次出現的大規模、長時間的離職熱潮推向了最高點。
從下表整理的數據來看,從2015年開始銀行高管離職熱潮打破了「圈內」之間相互流動的慣例,越來越多的人跳往「圈外」,特別是以互聯網金融、民營銀行為代表的新興金融業態更是受到了當前銀行高管的青睞。其實,梳理一下當前的銀行現狀,高管離職也是一種在當前背景下的必然現象。
內因:銀行理財破局之路困難重重
從宏觀環境來看,自2008年開始,我國兩位數的經濟增長速度開始出現下滑,經濟下行壓力不斷增加,實體經濟增長乏力,商業銀行的凈利潤增速雖然開始顯現出疲軟的跡象,但仍然保持20%以上的增長率。而從2012年開始,隨着宏觀經濟的繼續下行,商業銀行在前期累積的風險不斷暴露、息差收窄的雙面夾擊下,利潤增速不斷下降,至2015年四大行的利潤增長更是進入了「零時代」,曾經風光無限的銀行業在轉型之路上急切地謀求新的出路。
而與商業銀行利潤增長乏力形成鮮明對比的是,中國銀行理財業務的異軍突起。從中債登發布的中國銀行業理財市場年度報告來看,自2013年以來,中國銀行業理財業務存續規模多保持在30%以上的增長率,呈現出一幅欣欣向榮的景象。似乎理財業務的高速發展可以成為銀行從傳統的信貸盈利模式向以中間業務收入為主的模式轉變的有力手段。但是,我國商業銀行的理財事業卻存在着如規避監管、剛性兌付等諸多弊病,造成當前銀行理財有「高息攬儲」的嫌疑。
從當前銀行理財歸屬在銀行體系下的情況來看,無論如何加強投資者教育、無論如何推進產品凈值化轉型,銀行天然的「聲譽風險」也使得銀行難以真正打破「剛性兌付」、真正回歸代客理財的資管實質。加之銀行理財銷售中的不規范性,更加使得銀行理財難以出現實質性的進展。那麼,唯一的解決辦法就是銀行資產管理子公司制,在依托銀行母體的客戶資源之下,實現銀行理財的資產管理實質。對此,很多銀行在去年就開始准備資管子公司的材料並提交監管。但是,從當前的情況來看,2016年銀行監管出現了趨緊的態勢,2015年釋放出的放松信號,在今年已悄無聲息。銀行理財向資產管理子公司制的改革進展緩慢。
外因:新興金融業態的猛烈沖擊
以大數據、雲計算、移動互聯等為代表的新一輪信息技術創新浪潮正推動着互聯網金融新勢力的快速崛起,以用戶為王、產品優先、簡約極致的互聯網思維也不斷撞擊着傳統金融領域的大門。其中,以2013年余額寶在短時間的迅速擴張為代表,先後出現了一大批互聯網金融產品,如支付寶、余額寶、京東白條、以及眾多P2P公司等,其業務涉及領域也從第三方支付結算,到對銀行存款的資金分流,從個人消費信貸,到小微金融業務,不斷地向銀行的零售客戶滲透並蠶食銀行的固有市場。
而這些大型互聯網公司及擁有眾多客戶資源的非金融企業之所以能夠切入到金融領域的關鍵,在於其每天有大量的持續的新信息產生。銀行產生的根源就在於在信息不對稱的背景下,銀行能夠不斷的產生新的信息,從而為其金融服務做支撐。而在當今的大數據背景之下,這些大型集團公司特別是互聯網企業擁有眾多的用戶資源,通過對用戶使用習慣的追蹤,將會產生出大量的多維度的信息數據,那麼,這就意味着互聯網公司擁有了銀行生產信息的功能,這在根本上就具備了提供金融服務的必要條件。
如果說這些互聯網企業僅僅只是具備了和銀行一樣的生產信息的功能,並止於此,那麼互聯網金融也不會如此普遍。互聯網金融之所以能夠深入人心並且改變人們生活方式在於以用戶為王的互聯網思維。互聯網企業將用戶產生的信息數據進行深度挖據和分析,刻畫出用戶可能的金融服務需求,通過以極佳的用戶體驗的方式將相應的產品推介給用戶,從而替代了銀行的部分功能。習慣於突破傳統的互聯網金融釋放着強大的生命力,對於想在金融領域大展拳腳的資深人士來說,這的確是一個極具吸引力的選擇。
個人原因:自我價值的實現
從物質層面來講,互聯網金融挖角銀行高管主要依靠兩個手段:一個是高薪,一個是股權激勵。從薪酬來看,銀行圈高管的平均薪酬確實處於整個金融行業領域的低位,這是由銀行的定位以及其國有性質共同決定的。然而銀行高管的低薪酬與其對銀行的貢獻卻存在嚴重的不對稱,其薪酬明顯低於市場水平,特別是在限薪令發布後,對於人才的積極性造成了嚴重的打擊。
對於任何行業的任何公司來說,股權激勵都是企業解決人才問題非常有效的手段。目前,互聯網企業是最受各種投資基金青睞的對象,其中,互聯網金融企業更是風光無限,媒體也不斷地報道出互聯網金融企業獲得巨額融資的事件。單以2016年為例,陸金所、微京東金融等相繼完成融資,估值均超過50億美元,而在2016年4月外媒爆出螞蟻金服新一輪融資金額為35億美元,估值將達到3880億元。在這樣的背景之下,股權激勵的誘惑讓人難以抵擋。
而從精神層面來講,對於銀行圈中的高管層來說,薪酬的多少絕不是決定其是否跳槽的首要因素。按照馬斯洛需求原理,以這類高管層現有的薪酬來看,早已擺脫了底層的物質需求,而更加追求自我價值的實現。在商業銀行的體制中,高管層很多大膽的想法、創新的理念很難受到認可,加之冗長的審批條線,到最後大概率事件是不了了之,極大地壓制了人的創造力,這也與商業銀行追求穩健、謹慎的風格相關。而在互聯網金融企業,任何創新的想法都可以在短時間內得到有效的執行,而特別是像螞蟻金服這樣的企業,不僅為人們的生活提供了便利,更是改變了人們的生活方式,這樣的成就感也許是推動着銀行高官們勇於跳出銀行圈的重要動力。
在未來,互聯網金融與商業銀行之間的競爭只會愈演愈烈,而如今銀行業資深人士的離職潮,雖然在當下對銀行業而言是一個非常不利的現象,但是從長遠來看,或許能起到倒逼銀行業轉型的作用,這未嘗不是一件好事。
- 川普關稅新政引波動 用主動式投資度過震盪
- 掌握全球財經資訊點我下載APP
文章標籤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