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enu-icon
anue logo
熱門時事鉅亨號鉅亨買幣
search icon

時事

端午怎麼過?據說這才是端午節的正確打開方式

鉅亨網新聞中心 2016-06-09 19:50




「又是一年端午時,遙將祝福掛柳枝」。 每到端午節,家家戶戶都要吃粽子、插艾草、給孩子帶香包、拴五彩線……在這樣一個有着深厚歷史文化底蘊、有着美好寓意的節日里,我們應當如何繼承和尊重節日里的民族精神,發揚節慶里的民俗形式?



端午節是在過什麼?


1祭祖


端午節,與春節、清明節、中秋節並稱為中國漢族的四大傳統節日。從這四個節日的特質來看,我們就會發現:最重要的中國節日,都是與祭祖緊密相連的。春節的回家、清明的上墳、中秋的團圓,全都有祭祖的禮俗和儀式,全都要銘記祖先的教導與貢獻。


端午亦然。據聞一多先生考證,端午節最初是源於古代百越地區崇拜龍圖騰而舉行圖騰祭祀的節日,所以才相應產生了將粽子投入江河祭祀龍神、以龍舟作為競渡進行悅神的吃粽子、賽龍舟等節日習俗。


那麼,中華民族一直自稱是龍的後代、龍的子孫,端午節對於龍的祭拜,就相當於是中華民族的一次盛大祭祖。


2敬天


中國文化追求「天人合一」之道,所以傳統節日也都與時節、自然相對應。比如,九九重陽的重陽節,就是在農歷九月初九、雙九疊加之日的一種情懷舒展;而端午節,處在農歷五月初五,雙五,也是一次陽數的疊加,所以端午節也叫「端陽節」。


端午節,和很多傳統節日一樣,是懷揣禮敬之心、秉持禮儀之感,對天地自然的一次隆重呼應。


3愛國


端午節之所以會在後世成為一個故事感極強、影響力極大的節日,還要追溯到屈原與端午的傳說。其實,端午節的起源傳說遠不止在五月初五日投江身亡的屈原這一個人物,比較盛行的端午說法,還有曹娥說、伍子胥說等等。但是,唯獨戰國時代的楚國大夫屈原,卻如他抱石投汨羅江而殉國的壯舉一般,沉淀為歷史長河中最具分量的一種精神緬懷與集體追述。


端午節,不僅是民俗的節日,更是英雄的祭日,是民族的紀念日。


端午節起源的三個傳說


端午節是古老的傳統節日,始於中國的春秋戰國時期,至今已有2000多年歷史。端午節的由來與傳說很多,這里僅介紹以下三種:


1源於紀念屈原
屈原眼看自己的祖國被侵略,心如刀割,於五月五日,在寫下了絕筆作《懷沙》之後,抱石投汨羅江身死,以自己的生命譜寫了一曲壯麗的愛國主義樂章。


以後,在每年的五月初五,就有了龍舟競渡、吃粽子、喝雄黃酒的風俗;以此來紀念愛國詩人屈原。


2源於紀念伍子胥
端午節的第二個傳說,在江浙一帶流傳很廣,是紀念春秋時期的伍子胥。子胥本為忠良,遭讒言陷害,便自刎而死。其屍體於五月五日投入大江,因此相傳端午節亦為紀念伍子胥之日。


3源於紀念孝女曹娥
端午節的第三個傳說,是為紀念東漢孝女曹娥。曹娥父親溺於江中,數日不見屍體,孝女曹娥晝夜沿江號哭。在五月五日也投江,五日後抱出父屍。


端午節的妙趣民俗1民俗:吃粽子


古時為祭祀投江的屈原,荊楚之人農歷五月五日會煮糯米飯或蒸粽糕投入江中,為恐魚吃掉,人們想出用粽葉包米,外纏彩絲。後來,吃粽子就成了端午節的風俗。在老北京,粽子用江米、黃米、小棗做成,俗稱「二米粽子」。系粽子則用馬蓮草,也是北京特產。


2民俗:掛艾草
端午節當天,人們會在院門前和房檐下掛艾草或菖蒲,因為二者皆為中草藥,蚊蟲害怕這種味道,能起到驅蚊的效果。


因為菖蒲的葉子形狀似劍,古人稱之為「水劍」,說它可「斬千邪」。人們便會把菖蒲刻成「小人兒」、「小葫蘆」等形狀,掛在兒童脖子上,以求吉利。也會掛在門楣,起到驅魔祛鬼的效果。


3民俗:賽龍舟


傳說楚國人借劃龍舟驅散江中之魚,以免魚吃掉屈原的身體。王作楫說,古人賽龍舟時在終點設了魚標、鴨標、鐵標,誰拿到這3個標就獲得了冠亞季軍。為了讓參賽者從遠處看到終點,古人還會在3個標上用錦緞打上蝴蝶結。


4民俗:吃五毒餅
端午節臨近夏至,天氣越來越炎熱,細菌滋生,人容易中暑生病,古人於是食用五毒餅消病強身。五毒指蠍子、蛤蟆、壁虎、蜈蚣、蛇,古人將它們的形象蓋在餅上,餡兒也是「五餡」:櫻桃、荸薺、桑葚、黃杏和江米藕。據說,吃了五毒餅可以增強抵抗力,滅蟲免災。


5民俗:斗百草
古時人們到端午節,會結伴去郊外采藥,采藥途中會斗草玩,逐漸形成習俗。王作楫介紹,參與游戲的兩人會持草相對站立,雙手各持一草或花莖的兩端。游戲開始後,二草相勾,雙方各自把草向自己方向拉,誰的草或花莖被對方拉斷誰為輸。


6民俗:收五毒
端午節時,女孩要在胸前別上「繒子」,據說這種用彩色絲線縫制、樣子跟粽子類似的布藝可以驅邪避惡。男孩則在頸上掛一個葫蘆,里面收進「五毒」圖案,意思是「收」了五毒。


7民俗:貼葫蘆花
老北京人喜歡葫蘆,因為葫蘆是「福祿」的諧音。古時人們會用紅色毛邊紙剪成葫蘆,里面包括「五毒」圖案,稱為「葫蘆花」,五月一日貼出,五月五日午時摘下扔掉,稱為「扔災」。


8民俗:點雄黃酒
老北京人在端午節還有點雄黃酒的習俗,會把酒在男孩的額頭上寫「王」字,在女孩的頭上點五個點,人們認為,這樣蚊蟲蒼蠅會被雄黃酒破解,驅邪避害。


9民俗:掛「蛋袋」
用五色線編成小網袋裝上幾個「午時蛋」掛在孩子胸前,小孩常常會互相比對誰的「蛋袋」更為漂亮,誰「蛋袋」里裝的蛋更多。小孩還會經常拿「午時蛋」對敲,比比看誰的蛋殼更為堅硬。


10民俗:燃蚊香
午時,以山奈、甘松等中藥熏床下,以驅蚤虱。取田間槐葉萍置菜櫥中,說可避蟑螂螞蟻。養牛之家則驅牛上山吃草,說可避疫病。此時所炒的鹽稱「重五鹽」,據說可化食散風。


11民俗:穿新衣
農歷五月初五午時,小孩沐浴後穿上新衣,還有給小孩戴上虎頭帽,掛上虎頭香袋,就能消災辟邪。舊時在端午,以艾為虎形叫「艾虎」,但艾葉易枯萎,佩戴時間短,後來人們才用彩布制作虎形鞋帽穿戴,比較持久。虎頭帽用紅黃等色布制成圓箍形。帽的正前面用五顏六色的線縫成老虎面形,虎額上繡以「王」字,四周再用絲線繡上五種毒蟲:蠍子、蜈蚣等。古人視五月為惡月,常常瘟疫滋生,邪魔逞凶。其用意是欲以虎降毒,虎形威猛,可以辟邪,但這也反映了古代勞動人民除害防病的良好願望。


12民俗:吃午時蛋
農歷五月初五,大人小孩吃經「午時草」煮過的「午時蛋」,吃後可以怯病、驅邪、以增強體質,防止因夏季雷陣雨淋濕而得病。


13民俗:飲雄黃酒
說到端午不能不提雄黃酒。端午飲雄黃酒的習俗,從前在長江流域地區極為盛行。但現代科學研究表明,雄黃酒外用尚可,飲用則有害,必須慎用。


14民俗:懸鍾馗像
鍾馗捉鬼,是端午節習俗。在江淮地區,家家都懸鍾馗像,用以鎮宅驅邪。


端午的詩詞知多少


端午臨中夏,時清日復長。 —— 李隆基《端午》


輕汗微微透碧紈,明朝端午浴芳蘭。 —— 蘇軾《浣溪沙·端午》


粽包分兩髻,艾束著危冠。 —— 陸游《乙卯重五詩》


不效艾符趨習俗,但祈蒲酒話升平。 —— 殷堯藩《端午日》


屈子冤魂終古在,楚鄉遺俗至今留。 —— 邊貢《午日觀競渡》


彩線輕纏紅玉臂,小符斜掛綠雲鬟。 —— 蘇軾《浣溪沙·端午》


風雨端陽生晦冥,汨羅無處吊英靈。 —— 貝瓊《已酉端午》


五月五日午,贈我一枝艾。 —— 文天祥《端午即事》


宮衣亦有名,端午被恩榮。 —— 杜甫《端午日賜衣》


阿房舞殿翻羅袖,金谷名園起玉樓,隋堤古柳纜龍舟。 —— 張可久《賣花聲·懷古》


碧艾香蒲處處忙。 —— 舒頔《小重山·端午》


年年端午風兼雨,似為屈原陳昔冤。 —— 趙蕃《端午三首》


還有這些端午歇後語,你知道嗎?


過端午的龍頭——光耍嘴


癩蛤蟆躲端午——躲過初一,躲不過十五


端午節拜年——不是時候


端午節包粽子——有棱有角


端午節吃餃子——與眾不同


端午節吃粽子——皆大歡喜


端午節後布谷叫——過時啦(比喻遲了。)


端午節劃龍舟——載歌載舞


端午節賣歷書——過時貨


端午美食 各地粽子你最鍾愛哪種?


彩蛋


【放粽端午,賽粽有獎】端午來啦!發表微博#端午賽粽#通過美美的圖片、小視頻作品曬曬你吃到的粽子。高顏值、有情懷、用料講究、夠奇葩的粽子都可一「賽」。端午飄香,粽要快樂,充電寶、自拍杆等精美禮物等你來拿呦!別忘了@中國好網民哦~猛戳即可參與哦~


來源:人民日報、中國文化網絡傳播研究會,中國好網民整理 【作者:和訊獨家】【了解詳情請點擊:www.hexun.com】

文章標籤


Emp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