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震:互聯網金融需要用互聯網思維和技術來監管
鉅亨網新聞中心 2016-06-06 17:40
和訊網消息 「第三屆互聯網金融全球峰會深圳論壇」於6月6日在深圳召開。互聯網金融千人會創始會長、中央財經大學金融法研究所所長、中國互聯網金融創新研究院院長黃震在演講時表示,應完善互聯網金融創新生態鏈,推動互聯網金融持續健康發展,互聯網金融需要用互聯網的思維和互聯網的技術來進行監管。
以下為文字實錄:
黃震:大家下午好!
尊敬的曹教授、張總、劉院長,各位媒體的朋友和各位同學們、嘉賓們,非常榮幸能夠到改革之城、創新之城、希望之城——深圳,跟大家一起來分享當前互聯網金融創新與監管中的一些問題。
我們第三屆互聯網金融全球峰會剛剛在北國開過,在美麗的北大燕園里邊。我們定位掘金「十三五」需要考慮的新理念、新動能與新金融,我們用長時段、大歷史這樣的觀點來看互聯網金融的發展,而不僅僅盯着某一個時點、某一個具體的事件來看互聯網金融。
我今天跟大家分享的主題,因為深圳這個地方是創新之地,所以我認為應該完善互聯網金融創新生態鏈,推動互聯網金融持續健康發展。
記得20多年前,我來深圳《龍崗報》實習了一年,那時候那是一片黃土飛揚的地方,但是我們都知道這是一片改革的熱土,我們相信它有未來,所以我們義無反顧地撲到這片黃土地上,雖然它很髒。
經過20年持續創新,深圳不僅引領了中國的創新,而且站到了世界創新的前沿。20年彈指一揮間,今天我們互聯網金融在中國發展了幾年了?如果說2003年默默無聞地過去,已經有人在開始布局這些事,今天我們要明確發展它也不過兩三年的時間。為什麼不可以放開長時段來思考,用十年作為基本的觀測時間段,用持續發展的心態來看互聯網金融呢?
互聯網金融的創新是從技術創新開始的,接下來有產品的創新,有平台的創新,有組織的創新,有市場的創新,現在大家知道到了什麼時候?需要有制度的創新、有監管的創新的時候了。所以創新的腳步不能停!
當前,我們互聯網金融發展遇到了一些困境,發生了一些問題,甚至魚龍混雜、泥沙俱下等等這些問題都有。這些問題一開始就有,這是因為創新不足造成的,而不是因為創新帶來的問題。我們必須要做出准確的判斷!過去的兩到三年時間里邊,我們把它定位為互聯網金融的「觀察期」,觀察期是什麼意思?因為這是一個新生事物,我們無法准確判斷它的生命力,這個產品的壽命周期有多長。我們也無法准確判斷它的風險點在哪里,所以我們需要有耐心地進行觀察,了解它、呵護它、培育它,然後讓它逐漸有一個完整的壽命周期的展現。即使有風險也要讓它充分地爆發,這才能認清楚這個新生事物將會走向何方。
反思起來,過去的這三年,我們一度把互聯網金融過分神聖化,把一切美好的事物都跟互聯網金融掛起鈎來。比如說我們把「中國夢」跟互聯網金融掛起鈎來,把中華民族偉大復興,把我們的金融民主化,把我們的供給側改革等等全部連起來。這些事物確實都密切相關,但是我們要平和、理性、中立地進行研判。同時,在當前,我又看到一部分把一切不好的事物和互聯網金融結合起來,出現了互聯網金融的妖魔化甚至污名化的傾向,認為互聯網金融就是非法集資,就是胡作非為,就是金融詐騙等等這種言論也存在。甚至還有經濟學家認為互聯網+金融這種實驗已經失敗,這些說法都已經出現了。一個剛剛出生的孩子,你就能斷定他沒有出息了,或者他一定會死掉?這些說法有些過於輕率。
我今天要提出的是創新是一個持續的過程,是一鏈連着一鏈地發展的,所以過去我們可以看到的互聯網金融在技術創新驅動之下,進而到了產品創新,進入市場層面,有了營銷的創新等等,已經走過了三、四個層面,這個過程我親自參與其中。我特別推動了兩件事:互聯網金融從技術創新層面冒出來,變成了市場層面的產品創新之後,我密切注意到了它,然後推動它變成學術層面的創新,提煉了「互聯網金融」這個概念進行推廣,所以我們成立了互聯網金融千人會,創辦了互聯網金融雜志,舉辦了互聯網金融全球峰會進行研判,這是互聯網金融需要學術創新加以跟進、研究的。同時我還推動了互聯網金融的社會創新,因為互聯網金融既然是一個新生事物,已經成為一種社會現象,產生了社會影響,那麼在社會層面,我們倡導成立互聯網金融的行業性組織,成立了互聯網金融千人會這種俱樂部,推動發起中國互聯網金融協會還有深圳市的互聯網金融協會等等我都參與其中,推動發展成立和創造。
我認為既然它有社會的問題,那麼我們就用社會的方法來推動和改變它,用社會創新的方法來解決可能存在的社會問題。特別是在中國當前出現了一個市場和政府的二分和對立的情況下,常常向着一個「市場一放就亂,政府一管就死」這樣一個二元的困境之中,所以需要有第三方的角色進來,那就是社會組織。推動創新作為第三部門來解決這中間的問題,如何形成信息的傳導、沖擊的緩沖、風險的隔離這樣一種機制出來,所以我提出軟法治理的理念,推動互聯網金融社會創新實施軟法治理,然後進行柔性監管。我們的互聯網金融需要有社會創新,來推動新機制、新理念,互聯網金融過去的發展,我們看得見摸得着的創新鏈在一步步延伸,延伸到制度創新環節出了問題。
現在供給側改革需要制度供給跟進,沒有制度的供給,我們用舊的制度來管新生事物一定會出問題的,當前主要的問題就在這里。
怎麼樣破解這個困境?我曾經提出十六個字的設想:「軟法先行,硬法托底,剛柔相濟,混合為治」,這種用互聯網金融思維來破解互聯網金融的問題,運用互聯網金融的路徑來解決互聯網金融的瓶頸。所以我們當前制度創新需要用互聯網金融思維來思考,這里面的規則如何形成,如何讓我們的制度能跟上創新的腳步,讓監管能跟上創新的腳步。
所以在2014年的時候,人民日報約我寫了一篇稿子,《跟上互聯網金融的創新大潮》。這不僅是說普通老百姓(603883,股吧)要跟上互聯網金融創新的大潮,也更意味着政府、監管部門要跟上創新的監管大潮。在這樣一個背景下,我們現在要推進創新的生態鏈,繼續往前。當前不是創新多了,而是創新不足!不是創新過了,而是創新還很單薄。中國互聯網金融的發展大家可以看到,雖然說某類機構有上千家所謂的平台,但是基本上是同質化的競爭,沒有獨到的技術,沒有形成它的知識產權的「護城河」,這類問題特別嚴重。
造成今天這樣一些問題,需要我們反思,我們的創新為什麼止步?除了剛才我們說的創新還要繼續推進之外,繼續看一下我們的創新基礎還是有問題的。
首先,是金融從哪里開始?從金融需求開始,我們的老百姓的金融需求現在空前地旺盛,中國現在居民儲蓄已經超過了百萬億,而銀行提供的理財已經超過28萬億,大量的其它的資金呢?在銀行里面形成一個資金堰塞湖,老百姓知道存在銀行是負利息,所以需要投資理財保值增值,這些問題誰來給他們提供服務?這些問題到現在都沒有很好地解決。我身邊的朋友、親戚經常問我,有沒有合適的理財產品或者投資機會介紹給他,我也沒有。在這樣一個巨大的需求的驅動下,必然需要有金融創新來提供金融服務,這就是供給側改革。當前新的需求已經發生了,但是我們的供給沒有跟上,我們的銀行、證券、保險、信托等等服務於那些高大上的「二八定律」當中的20%的人群,80%沒有人願意給他們提供服務,所以過去我們喊了十多年的普惠金融沒有動靜,直到互聯網金融這條「鲶魚」出現之後,普惠金融才有可能出現轉機。如何針對我們的金融需求來研發和開發新的金融產品,這是一個現實的當務之急,這是第一條。
第二條,我們的金融消費者,一下從普通的消費者變成金融的消費者,金融需求像穿衣吃飯一樣變成普通的需求以後,可是我們並不知道金融為何物,缺乏金融的常識,甚至只是一味地追求所謂的高額的收益,造成了一次又一次的陷入釣魚的困境,羅伯特希勒有一本書《釣魚》,這些金融詐騙這設計一個又一個騙局釣我們中國的魚。所以全世界都知道中國」錢多、人傻、快來」,我們的金融消費者們就是這樣的傻瓜,等待別人來釣你的魚,這是一個很可怕的現象。所以中國現在急需加強金融消費者的教育和金融消費者權益的保護,沒有這個作為基礎,我們所有的金融創新就建立在沙灘之上,我們就會培養一批又一批的「金融義和團」,他們只去追求所謂的高額收益,不考慮風險,他們只管自己能夠掙到錢,不考慮這個風險需要自己需要負責的這部分責任是什麼。現在我們的金融常識的教育和金融啟蒙的教育亟待開展,我們金融消費者的立法和金融消費者權益保護的組織體系還沒有建立起來,才會一次又一次地出現這麼多的非法集資、群體性事件、上訪等等就是這樣造成的。所以用創新的方法來加強金融消費者的教育和金融消費者的保護,而不能用傳統的大學辦學普及金融常識和教育,也不能簡單地講讓金融普及進小學課堂的方法,互聯網金融時代要用互聯網的思維解決。我相信網絡APP,每一個經營者都能出現和預設一個金融的環節,讓他們真正有金融常識、理性判斷能力和有擔當責任精神的金融消費者,這是第二條。
第三條,我們的互聯網金融技術創新嚴重不足,全部是以從美國引來技術為榮,對標所謂美國技術,然後搬到中國來用。但現在已經到了這個程度,中國不是簡單的來對標美國,過去我們說美國的技術+中國的市場成為一個標配,但今天我們很多技術可能需要自己獨立研發,形成解決中國人的問題和中國人的需求的這種定制化的特有技術和專有技術。
互聯網金融既然前面冠以「互聯網」,那麼必須以互聯網技術、大數據技術、雲計算屬於、物聯網技術、區塊鏈技術等等,但是坦率地說,我這十年來幾乎天天泡在企業里邊,這些技術都還離我們很遠,中國沒有真正的大數據技術,沒有真正的物聯網技術,這些都還是在喊概念、喊口號。如果這些技術真正能落到我們的產品和營銷中間去,那麼不會是今天這個樣子,需要我們有真正的技術、創新作為基礎來驅動我們的金融創新,才不致於包裝,借概念炒概念等情況。現在我們和西方用一個對標的詞,西方叫做Fin-tech,以開發自己獨有技術為榮,它恥於與人相重,而我們中國人都說你看我這個技術和誰誰是一樣的,我每次聽到這樣的話心里都是一聲哀嘆,所以還是創新不足。
怎麼樣認識當前的一些問題?比如說某租寶的事件,我已經總結了三個公式:
第一個公式:互聯網+非法集資不等於互聯網金融,非法集資還是非法集資,不管你放到哪個環境中間,不管你針對哪個人群,符合非法集資的這些法律規定的,你觸犯了這個底線就是非法集資。所以不管你披着互聯網的外衣還是披着民間金融的外衣,那都是非法集資。
第二個公式:互聯網+金融詐騙不等於互聯網金融,金融詐騙就是金融詐騙,不管你戴着哪一定帽子,不管是叫區塊鏈金融也好,還是叫物聯網金融,你的本質是想攫取別人的資金變成自己的資金去非法揮霍,這背後就是詐騙。真正是合法的基於法律之上來設計的新的交易模式,在新技術驅動下的創新產品、創新服務模式、創新經營平台等等就是金融創新。
第三個公式:互聯網+金融創新才是真正的互聯網金融。
當前,我們在這些創新辨識的能力上是有不足的。比如說我三年之前就一再提醒說P2P這種技術是互聯網的專有名詞,基於互聯網的技術才有P2P借貸,居然有人相信線下P2P,那就是缺乏基本的常識和基本的技術支持。
P2P借貸就是讓出借人和借款人直接對接資金。那麼如果平台在中間接收了所謂的「投資款」,那就是非法集資,沒有把資金直接匹配到借款人那里去。所以這些很容易辨識的現象,居然蔓延開來,造成大規模的非法集資。這是值得我們去反思的,他們是騙子,或者是違法行為,他們的行為怎麼樣才能夠更早地被發現,更早地被打擊和遏制呢?我認為也要靠創新,所以我們要運用新技術:大數據技術、物聯網的技術等等,及時盡早監測到,是運用大數據的監測系統、預警系統才可能把這些現象發掘出來,更不能等到這些受害人上街、上訪才去處理。
當前,我們國際上也遇到了面對金融科技創新帶來的一系列風險和挑戰,全球都在思考怎麼樣來進行規范化,西方提出了一個術語:監管沙盒,sandbox,這就是用一個技術思路解決監管的問題,和我提出的軟法治理、柔性監管是同一個邏輯。所以要繼續沿着創新的思路,推動我們的互聯網金融各個層面的創新生態鏈的進一步完善,才可能打擊和遏制非法集資現象,更多地采用,監測、評估、預警等等這些柔性的手段,來對其中的風險予以揭示、予以披露,而不是等到事後再加以運動式的、大規模的整治。
所以互聯網金融需要用互聯網的思維和互聯網的技術來進行監管。
這個制度創新從哪里來?過去我們立法往往呼吁由全國人大來立法,由我們的意願法院法官發現規則。但實際上今天技術創新帶來的規則的挑戰已經讓立法權到底從哪里作為起點應該有一個重新的思考和重新的定義。往往是技術創新的人掌握規則的制定權,那就是他的流程、標准怎麼制定。因為任何一種游戲和產品開發出來的同時,它必須要制定產品的規則、產品的流程、產品的標准等等。所以要把這些作為立法的基礎,我把它稱為軟法,從企業的標准開始,上升到行業的標准,上升到地方標准等等,這些是技術標准、技術規范上升為未來的立法規范的重要的基礎。
總之,今天我們在充滿創新和活力的城市來思考創新的問題,我認為互聯網金融走出困境唯一的出路是持續創新,完善我們的創新的生態鏈,才能夠推動互聯網金融的持續健康發展。正如有句古話:「周雖舊邦,其命維新」,我們古老的中華民族為什麼能夠一次又一次地邁過各種坎坷?就是因為不斷地創新,同樣,我們互聯網金融作為一種新生事物,如何才能夠持續健康發展呢?唯有創新,謝謝大家!
- 掌握全球財經資訊點我下載APP
文章標籤
上一篇
下一篇